大明湖的明湖四谜

如题所述

久居济南的人,几乎都知道大明湖里有“四怪”——青蛙不鸣,蛇踪难寻,久旱不落,久雨不涨。但随着科技的逐渐发展,大明湖的四怪之谜也逐一找到了合理的解释,唯独“青蛙不鸣”这一怪,却始终找不到正确的答案。
明湖四谜已解其三
大明湖的四大谜,由来已久。明末的左诗坛巨擘王象春,就曾经在自己所写的《齐音·大明湖》中有过详细的记载——“湖在城中,宇内所无,异在恒雨不涨,久旱不涸;至于蛇不现,蛙不鸣,则又诞异矣。”后该文又被清朝人收录在《历城县志》中,应该是较早对明湖四怪提出的文字记载。
事实上,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这些困扰着古人们的四大谜已经有三个被我们解开了谜底。所谓的“蛇不现”是因为大明湖内的水鸟众多,使得蛇类很难在其中生存下去;而“恒雨不涨”,则是因为大明湖的出水口众多,当水涨时候,自然而然的就流了出去;至于“久旱不涸”,则是因为大明湖的湖底为质地细密的火成岩,致使源源不断流注湖中的泉水不能下泄。但是对于所谓的大明湖里“蛙不鸣”之谜,时至今日仍无人能找到一个合理的答案。面对这个奇怪的蛙不鸣之谜,济南民间又有什么样的说法呢?
民间说法系清朝杜撰
在济南民间,对于大明湖的蛙不鸣蛇不现的奇怪现象,有着一个传说,但已被证明系后人杜撰。大约是在清朝乾隆年间,乾隆皇帝下江南路过济南,游览了趵突泉、千佛山等名胜后,于中午来到了大明湖畔的历下亭休息。真龙天子降临大明湖,自然也就惊动了大明湖里的各路神仙,于是百蛙齐鸣,众蛇会聚,大明湖上空更是鸟飞虫跑,一众生灵都希望能够一睹天子龙颜。但已经非常疲惫的乾隆皇帝此刻正想休息,偏偏窗外的蛇啊、蛙啊、鸟啊的不知趣的在这里凑热闹,于是龙颜大怒,一拍桌子,颁下一道圣旨,命令:“蛇归洞,蛙不鸣。”众生灵见龙颜大怒,于是立刻慌慌张张的溜掉了。从那以后,大明湖里就再也见不到蛇了,也听不到蛙鸣了。
当然,这个所谓的民间说法自然是人为杜撰而成,要知道早在明朝万历年间,王象春就曾经对大明湖四怪进行了记载,因此这个说法,也仅仅是清朝人为了讨好乾隆后者后人牵强附会所做的杜撰罢了。那么,大明湖就真的没有蛙鸣吗?
夜访大明湖未闻青蛙鸣
深夜的大明湖里很热闹,蟋蟀等昆虫的鸣叫此起彼伏,然而偏偏少了青蛙们的“合唱”。大明湖里究竟有没有青蛙,大明湖里的青蛙究竟叫不叫,也算是众说纷纭了,记者决定夜访大明湖,去亲耳听一听大明湖里的青蛙究竟叫不叫。
8月15日傍晚,记者来到了大明湖畔,通过对游人和工作人员的询问,记者发现,很多人对于大明湖里究竟有没有青蛙还抱有疑问。几位经常在大明湖里散步钓鱼的老人告诉记者说,大明湖里很难见到青蛙,而在大明湖负责清理湖面卫生的大妈告诉记者说,大明湖里确实有青蛙,但是比较少,自己还捞到过几只青蛙,和普通青蛙没有任何的区别。就在这时,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说,在大明湖月下亭前的藕池里,确实有青蛙叫。“每年的春天,当这些青蛙开始繁殖的时候,就会整夜的叫个不停。现在虽然已经过了交配期,但是偶尔也会听到蛙鸣,而且有时候还能看到青蛙卵。”记者当即决定,在月下亭里守“亭”待蛙鸣。
随着夜色渐渐的笼罩上大明湖,原本安静的大明湖畔,响起了阵阵有节奏的鸣叫,记者用心辩听后发现,这些叫声大多是蟋蟀等昆虫所发出的,但是并没有听到青蛙的叫声,一直到晚上8点,月下亭的藕池里,依然没有蛙鸣。就在这时,另外一位在此散步的市民告诉记者说,在大明湖东头的藕池里有青蛙。于是记者决定前往大明湖东的藕池里一探究竟。然而这一次记者依旧没能听到青蛙的叫声,但是采访附近的居民,他们都承认大明湖里确实有青蛙存在,而至于青蛙是否鸣叫,则说法不一。
记者一直等到了夜深以后,始终没有听到青蛙的叫声,只好离开了大明湖,而就当记者经过大明湖西南门的护城河时,却听到有蛙声隐隐从河边传出,据居住在附近的居民反映,护城河里的青蛙确实不少,每到春天四五月份的时候,就会传出此起彼伏的蛙鸣。
记者10个小时亲自实验
为了验证大明湖里的青蛙究竟是否鸣叫,记者决定做一个试验,将捉来的青蛙投放到大明湖里,看看它们究竟叫不叫。
大明湖里的青蛙究竟叫不叫?如果叫会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叫?为了一探究竟,记者特地托人在齐河县附近的农田里,捉了6只会鸣叫的青蛙进行试验。下午,记者再次来到了大明湖畔,将6只青蛙分别放生在了大明湖畔的荷塘和芦苇地中。时间一点一滴的过去了,当晚七点二十分左右,一位帮助记者守候在大明湖南门的热心市民通过短信告诉记者说,他听到了蛙鸣,但是当记者赶到南门附近的荷塘放生点时却发现,所谓的蛙鸣其实只是一种昆虫的叫声。不甘心的记者随后又呆在荷塘附近直到8点,蛙鸣始终没有响起。
记者随后又前往了大明湖东畔的芦苇地中,在这里依旧没有听到蛙鸣。一直到午夜,近10个小时,记者和几位守候在放生点的热心市民始终没有听到蛙鸣。无奈的记者只好离开了大明湖。
蛙不鸣的多个版本
面对大明湖里“蛙不鸣”的现象,大明湖公园的管理人员有自己的解释,而不少热心的市民也提出了各自的看法。
为了探访大明湖里的青蛙究竟是否鸣叫,记者采访了大明湖的工作人员。工作人员向记者提供了公园方面的解释——由于大明湖水是泉水汇聚而成,因此水温较低,只有水温超过23℃后,青蛙才会鸣叫。而大明湖公园的工会主席任正先生,则提出了自己的另外一种看法,他认为大明湖的湖水是地下水形成的,因此富含丰富的矿物质,而这些矿物质中,可能有一种矿物质会影响到动物的声带,使得它们无法鸣叫。也有市民认为,大明湖的青蛙不鸣是由于大明湖的自身特点造成的,大明湖属于深水湖,而青蛙则喜欢在有芦苇的浅水区里鸣叫,因此大明湖的青蛙不会鸣叫。
多种解释皆未令人信服
面对这些解释,记者决定再次展开探访,看看究竟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然而记者经过亲自试验和走访专家发现,关于蛙不鸣的各种解释,都难以让人信服,而有些专家则提出了自己的假设。
记者首先从一家化工单位里借到了几个专门用来测量水温的温度计,对大明湖和护城河的水温进行了测量。经过测量记者发现,大明湖的水温在下午五点的时候,约在28—30℃之间,而同一时期的护城河水温度,则在26~29℃之间,可见二者的水温相差不大。那么,究竟是不是大明湖的水温关系影响到了青蛙鸣叫呢?对此,山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王金星教授明确的告诉记者说,青蛙的鸣叫和水温没有任何关系。王教授告诉记者说,青蛙属于两栖类动物,性喜阴凉。一般地说,只有雄性青蛙才会发出鸣叫,而且它们也只有在发情期和有其它雄性青蛙入侵自己领地的时候才会鸣叫,其余时间它们多是呆在自己的领地内捕食,很少鸣叫。可见,所谓的“水温说”,是无法成立的。
而对于任正先生所提出的“矿物说”以及有市民所提出的“浅水说”,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的几位资深“两栖类动物”研究员也表示了怀疑,他们告诉记者说,青蛙的鸣叫依靠的是嘴巴两侧的鸣囔而不是声带,所谓的矿物质不可能影响到青蛙的鸣囔;而青蛙的产卵必须在水里进行,而且每次产卵的时候,青蛙们也会发出鸣叫,因此所谓的“浅水区”的说法也是站不住脚的。
那么大明湖的蛙不鸣现象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的王跃招研究员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设:由于某种原因,大明湖的水质并不适合青蛙发情,因此在青蛙的繁殖期间,青蛙们往往会离开大明湖前往另外一个比较适宜的地方进行繁殖,而由于大明湖是由泉水汇聚而成的,因此存在这样一种可能:每年大明湖的青蛙在繁殖过后,可能就不会再回到湖中,而泉水边的青蛙们排卵后,卵和蝌蚪可以顺着水道进入大明湖中。因此不管济南的泉是否喷涌,泉边的蝌蚪和青蛙都可以通过水路进入大明湖中,而集体搬迁出大明湖去“结婚”的青蛙们,也可以通过水路不被人查觉的离开大明湖进行“蜜月旅行”。当然,由于无法提供大明湖的青蛙种类,也没有进行实地考察,因此王跃进研究员的大胆猜想也只能推测到这一步,至于大明湖是否适宜蛙类繁殖,至今也没有一个权威的答案。
蛙不鸣并非大明湖独有
记者通过搜集资料发现,其实所谓的“蛙不鸣”现象,并非是大明湖所独有的,在湖北、河南等地,也存在着湖中青蛙不叫的奇怪现象。
河南省新野县有一个奇怪的湖,名叫弹子湖。据说当年的汉光武帝刘秀就是新野的女婿,据《嘉靖邓州志》(嘉靖年间新野属邓州辖区)中载:“弹子湖在板桥铺西,世传光武帝当年游息于此,闻池蛙喧闹,以弹击之。至今池内有蛙不鸣。”因此在弹子湖里,青蛙们也是不叫的。
而在湖北省当阳县的玉泉寺内的丹池里,青蛙也是不叫的,相传这是当年宋真宗赵恒的明肃皇后刘氏曾到玉泉寺还愿,一天清晨,皇后起床梳妆,听得楼外的水塘里,无数只青蛙呱呱地叫个不停,皇后听了,一时心烦,随口说了声:“这些畜牲,一时不叫,让我安心梳头吧!”而水塘里的青蛙们却将“一时不叫”听成了“一世不叫”,于是直到现在玉泉寺的青蛙也不叫。
可见,蛙不鸣的现象并不是大明湖所独有的。而如何来解开这个蛙不鸣的现象,只怕还要等待科学家们来解开这个谜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