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中的九九八十一难在佛典中指哪八十一种烦恼?

如题所述

烦恼,在一般人的观念中,通常是指内心的烦闷苦恼或焦虑不安。不过,在佛教中包含的范围要大得多,它不单指烦躁、苦闷、焦虑,还包括贪婪、执着、自私、傲慢、虚荣、妒忌、吝啬、错误的见解、怀疑、猜忌、生气、愤怒、憎恨、残酷、反感、愚昧、无知、麻木、散乱等等。用通俗话来讲,就是负面情绪、不好的心理状态。

一、六根本烦恼:

贪、嗔、痴、慢、疑、不正见。贪是贪爱五欲;嗔是嗔恚无忍;痴是愚痴无明;慢是骄慢自大;疑是狐疑猜忌;不正见是不正的见解,包括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等。贪嗔痴慢疑加上五不正见,成为十根本烦恼,又名十惑,或十使。烦恼即迷惑,人类因迷惑而造诸恶业,受种种的痛苦。这痛苦的来源,乃由六根本烦恼而起的。现略说明于下:

一、贪,是贪爱、贪恋、贪著。对于五欲过分追求,或不义的窃取,或对于自我的财物与所学的理法,悭吝不舍,不肯惠施于人。只为私欲,损害他人,贪之为害,罪业深重,经云:‘死堕饿鬼,受饥渴报。’

二、嗔,是嗔恚,对违逆不顺之境,不能忍受,生起忿怒,或横起暴恶,损害他人,或饥渴寒热到来,无涵养心,而生嗔恨。华严经云:‘一念嗔心起,八万障门开。’嗔恚之恼害,死堕地狱,受身相丑陋报。

三、痴,是愚痴迷昧,智慧闭塞,是非不辨,事理不明,谤无因果,起诸邪见,名为愚痴。因愚痴而妄生贪求,求之不得,则成嗔恚,故愚痴为三毒(贪、嗔、痴)总根,能造伤天害理之事,死堕畜生中,受人宰割。

四、慢,是我慢贡高,骄傲自大,看不起人,对于他人不如自己的,或超过自己的,乃至与我程度相等的,都表现轻慢态度,造成不能与人和睦共处的苦恼。

五、疑,疑是怀疑不信。对佛教真理,善恶业力,以及世间一切实事实理,都不能诚信无疑,杜塞善门,滋生邪见,造出是非恶业。

以上贪、嗔、痴、慢、疑五烦恼,是心著垢染,系缚不脱,谓之思惑,即思想上的迷惑错误。其性质迟钝,难以制服,尤其无明惑不易断灭,故称为五钝使。

六、不正见,由思惟不正,产生错误的知见,有五不正见,即是:

(一)萨迦耶见,译“身见”或“我见”。因执此身以为有‘我’,其实此身是五蕴(色受想行识),四大(地水火风名)和合之身,本来是无常败坏之物,而无知执之为‘一’,为‘常’,为‘遍’,为‘主宰’的实我存在,即是萨迦耶见。

(二)边见,又名边执见。边是鄙陋或偏差的意思。即谓所得的知见鄙陋,有所偏蔽,执常执断,各落一边。执常的知见,以‘常’为恒常不变,人死仍旧为人,牛死仍旧为牛,贫穷永远是贫穷,富贵永远是富贵。执断的知见,以人死一灭永灭,无有生死轮回升沈之事,则作恶何畏?无善恶因果可论。

(三)邪见,不正的知见,不信正法,拨无因果,毁谤圣贤,坏诸善事。

(四)见取见,见即指前说的‘我见、边见、邪见’。取是取著不舍,乃对前说三不正见,执以为实。又这见亦名‘非果计果’,即是自己还没有亲证圣果,而妄执已得到圣果的错觉。

(五)戒禁取见,戒是戒止杀盗淫妄之类,禁是禁绝饮酒、赌博、吸鸦片烟等嗜好。持戒和守禁,本来是好的,为什么反说不正见?这因为过患在一个‘取’字。取是执著,即妄自执著其所持不正的戒禁为最殊胜。如印度,有一种外道,他们持牛戒,或持狗戒,便食草食粪,或作投岩、投水、赴火、卧荆等种种苦行,本非出世正因,而执著修此类苦行之因,是获得最上的涅槃妙果,故又名‘非因计因’。

以上五种不正见,是知见上的迷惑,称为见惑。是因为邪师、邪见、邪思维等,而生起不正见。如闻正法,于见道中,即能顿断恶见,因为易断恶见之故,称为五利使。佛经有说,舍利弗本为外道弟子,因遇马胜比丘,听到佛教因缘法门,即弃邪归正。亲闻佛陀说法之后,七日遍通佛法,证三果罗汉,再经十五日的修持,断十惑证阿罗汉果。十惑即贪、嗔、痴、慢、疑及五不正见,也称十使,谓能使令众生迷妄沉沦苦海。由此十使而起见思二惑,故为烦恼的根本,有情生死流转的苦因。

二、二十种随烦恼:

随烦恼二十者:一忿、二恨、三恼、四覆、五诳、六谄、七骄、八害、九嫉、十悝、十一无惭、十二无愧、十三不信、十四懈怠、十五放逸、十六悟忱、十七掉举、十八失念、十九不正知、二十散乱。随烦恼,即随着根本烦恼而起之烦恼;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2-28
一种的99,81难在佛典中指哪81种烦恼?指的是九九八十一难就是81种烦恼呗,西游记中,九九八十一难就是九九八十一难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