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青诗歌常用的意象是什么,你怎样理解其内涵?

如题所述

艾青诗歌常用的意象是(土地与太阳。)
你怎样理解其内涵?
诗人正是通过对于土地的痛苦、复活与解放的描绘,真实地写出了中国农村现实的灵魂。 也深深地体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辛勤劳动的农民百姓的热爱,希望农村生活蒸蒸日上。
他的《向太阳》与《黎明的通知》里的太阳象征着诗人灵魂的另一面:对于光明、理想、美好生活热烈的不息的追求。人们从太阳里所受到的启示是:创造性劳动,民主,自由,平等,博爱与革命。这也蕴含着诗人希望在新时代里:人们应该与寂寞、彷徨与哀愁告别,勇敢地走向太阳,走向新生活。
供参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20
1.了解作家、作品及现代诗歌的风格特点,能深情地朗诵诗歌。

2.培养学生对现代诗歌的兴趣,掌握阅读现代诗歌的基本方法。

3.体味诗人深沉的感情,培养爱国情怀。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

2.了解诗歌的表现形式,品味诗歌的语言,理解诗歌的意象。

3.掌握现代诗的阅读方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在现代诗歌史上,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被称作是"一生追求光明的作家",也有人评价他是中国新诗发展史上的大形象。很多人都会背他的这两句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他是谁呢?(生回答:艾青)同学们,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艾青,走进《艾青诗选》,走进那个年代。

二、知人论世识背景

《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我们想客观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不去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和时代背景,怎么能行呢?所以阅读一本著作,我们首先得去了解它的作者及其时代。同学们,你们对艾青和他所处的时代有哪些了解?谁先来说说?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一)生平经历

课件出示: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正涵,号海澄,笔名莪加、克阿、林壁等,浙江金华人,诗人。

1928年中学毕业后考入杭州国立西湖艺术学院绘画系。

1929年赴法国巴黎学习时,接触到欧洲现代派诗歌。

1932年回国,同年5月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并组织"春地艺术社",从事革命文艺活动。

1932年7月被捕入狱,在狱中写了《大堰河——我的保姆》,发表后引起轰动,一举成名。三年后经保释出狱。

1936年至1945年辗转各地,先后到武汉、临汾、西安、桂林、重庆、延安等地从事文艺工作。

1949年10月起,任《人民文学》副主编。

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分子。之后创作几乎停止。

1979年平反后,写下《归来的歌》《光的赞歌》等大量诗歌。

(二)作品梳理

课件出示:

(三)作品风格

课件出示:

艾青是自由体新诗的代表诗人。早期诗作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总的看来,在1949年前,艾青以深沉、激越、奔放的笔触诅咒黑暗,讴歌光明。1949年,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一如既往地歌颂人民,礼赞光明,思考人生。平反后的"归来"之歌,内容更为广泛,思想更为浑厚,情感更为深沉,手法更为多样,艺术更为圆熟。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盛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他的诗歌,以现实主义为主体,汲取了象征主义的养分,风格朴素清新、深沉隽永,明朗且不直露,时有含蓄而不晦涩,他以其充满艺术个性的歌唱卓然成家,实践着他"朴素、单纯、集中、明快"的诗歌美学主张。

(四)名句轶事

课件出示:

1.经典名句

①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②人民不喜欢假话,哪怕多么装腔作势,多么冠冕堂皇的假话,都不会打动人们的心。人人心中都有一架衡量语言的天平。

③个人的痛苦与欢乐,必须融合在时代的痛苦与欢乐里。

④人间没有永恒的夜晚,世界没有永恒的冬天。

⑤因为,我们的曾经死了的大地,/在明朗的天空下/已复活了!/——苦难也已成为记忆,/在它温热的胸膛里/重新漩流着的/将是战斗者的血液。

⑥一棵树,一棵树/彼此孤立地兀立着/风与空气/告诉着它们的距离/但是在泥土的覆盖下/它们的根伸长着/在看不见的深处/它们把根须纠缠在一起

2.文人轶事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时,艾青正在法国留学。他同许多留法的中国青年一样,在巴黎遭到歧视和侮辱。一天,艾青到一家旅馆住宿登记时,旅馆人员问他的姓名,艾青说叫蒋海澄,对方误听为"蒋介石",便马上嚷嚷开了。艾青一气之下,就在"蒋"的草字头下面打了一个"",又取"澄"的家乡口语谐音为"青",在住宿登记时填上"艾青"。于是艾青就这样成了他的笔名。

【设计意图】任何一部作品都能从它产生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政治文化等诸多因素组成的创作背景中找到某种必然联系。广泛了解作者生平、作品创作经历等背景能够帮助我们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

三、含英咀华有方法

诗歌是语言艺术,讲究形意俱佳。一首意境优美的诗,如果能有完美的形式,等于给它插上了飞翔的翅膀。现代新诗打破了古典诗词的各种条条框框,有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艾青的诗歌就是这样的典范。

(一)关注诗歌多样的形式

师:请同学们阅读《大堰河——我的保姆》,说说这首诗的外在语言形式有什么特点。

预设:

(1)全诗分为十三节,但是每一节的行数、字数并不相同,诗句有长有短,也很少押韵,没有规律。

(2)变化中又有统一。每节诗内部又有整齐的地方。比如第三节"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你的被雪压着的草盖的坟墓,你的关闭了的故居檐头的枯死的瓦菲,你的被典押了的一丈平方的园地,你的门前的长了青苔的石椅,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就用了"你的……你的……"的排比句。同样,第四节用了"在你……在你……"的排比。而第七节用了"她含着笑……她含着笑……"的反复。这样使整首诗呈现出整齐与变化的灵动之美。

师:艾青的诗在语言形式上不拘泥于外在形式的束缚,很少注意诗句的韵脚和字数、行数的整齐划一,在表达上不受拘束,散文气息很浓,但是节奏感非常强烈,读来气韵畅通,又常常运用有规律的排比复沓,造成一种新的统一。

【设计意图】诗歌的外在表现形式与诗人情感的内在自然节奏密切相关,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诗作的不同风格。阅读诗歌从表现形式入手,能让学生从最直观的角度去初步了解诗歌的写法,同时也能引导学生去注意朗读时的节奏、语调等。

(二)品味诗歌精彩的语言

诗是语言的艺术,诗虽然很短,但它所承载的内容和思想并不比一篇小说少,因此,就要求诗的语言既要具有很强的张力又要有很强的凝聚力。而每位诗人也都有他们自己的语言特点。阅读艾青的诗歌,我们会被他独特的语言风格所吸引。

1.散文化、口语化

师:请同学们阅读下面的诗句,说一说它们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课件出示:

一个海员说,/他最喜欢的是起锚所激起的/那一片洁白的浪花……/一个海员说,/最使他高兴的是抛锚所发出的/那一阵铁链的喧哗……/一个盼望出发/一个盼望到达

——《盼望》

预设:

(1)诗中写海员"最喜欢的是……""最使他高兴的是……",这些诗句就像我们平时说话一样,比较口语化。

(2)用浅显的"起锚""抛锚"暗示两种"盼望","一个盼望出发","一个盼望到达",简洁精练,富有启示性,语言像散文一样含蓄隽永。2.恰到好处的繁与简

师:请同学们朗读下面这组诗句并回答后面的问题。

课件出示:

(1)"那边的山上没有树/那边的地上没有草/那边的河里没有水/那边的人没有眼泪"几句在写景的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2)"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大堰河——我的保姆》)一句中,"生我的"这个词是不是显得很多余?它强调了什么?

预设:

(1)写景很简单甚至单调,不生动形象,没有修饰语和形容词。但恰恰就是这样清瘦的语言,最适宜展现那种荒凉的景象。

(2)不多余,作者故意用这样的冗词赘语,强调出和父母只是血缘关系,而并无感情。

3."陌生化"的语言
第2个回答  2020-09-20
1、《悯农·其一》

唐代:bai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du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zhi农夫犹饿死。

释义:春天只dao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

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

2、《悯农·其二》

唐代: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释义: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

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粒粒饱含着农民的血汗?

3、《悯农》

宋代:杨万里

稻云不雨不多黄,荞麦空花早着霜。

已分忍饥度残岁,更堪岁里闰添长。

释义:稻田因天气大旱而没有多少成熟的,荞麦也因为寒霜来得太早而没了收成。

农民们早就料到今年要忍饥挨饿过日子了,却偏偏又赶上今年闰了一个月,挨饿的日子就更长了。

4、《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唐代:李白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释义:我寄宿在五松山下的农家,心中感到十分苦闷而孤单。
农家秋来的劳作更加蒙忙,邻家的女子整夜在舂米,不怕秋夜的清寒。
房主荀媪给我端来菰米饭,盛满像月光一样皎洁的素盘。
这不禁使我惭愧地想起了接济韩信的漂母,一再辞谢而不敢进餐。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