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农业生态学各种原理提高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

如题所述

(1)调整生物结构。就是要根据当地的资源条件、生产技术、市场需求的变化,建立适宜 的农林牧群落结构,合理选择和搭配高产高效的品种,保证最大的有效能产出。

(2) 优化投入组合。 农业生物的生长发育和高产优质需要多种生活因素和投入资源的配合, 其中某些处于最低量的因素和资源的数量变化,

(3)改善资源的基础状况,土地质量、水资源和生物资源状况对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转化 能力和辅助能的效益有很大影响。

(4)采用节能农业技术。减少耗能作业,用可再生资源代替某些工业能投入,节约不可再 生资源,这是当代技术进步的一个方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21
“生态农业”为何能提高能量的利用效率?

生态农业是指农业生态和经济效益结合的复合系统。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相关的科技成果、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益经验建立而成的。

你听说过桑基鱼塘”、四位一体生态模式”、猪—沼—果生态模式”等词汇吗?其实这些都是我国生态农业的基本形式,是人们在发展农业和经济过程中探索出来的。

生态农业是指农业生态和经济效益结合的复合系统。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相关的科技成果、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益经验建立而成的。

生态农业不仅需要追求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以生态保护作为前提,实现资源持续利用,提高能量利用效率。

能源在我们的生活中必不可少。除了节约能源以外,怎样做才能提高能量利用效率?

传统桑基鱼塘与改良后的桑基鱼塘

以传统桑基鱼塘和改良的桑基鱼塘为例,我们可以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利用先进的技术,适当改变物种组合,可以更加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提高能量的利用效率。

传统桑基鱼塘以桑树和甘蔗为生产者。桑叶养蚕,蔗叶养鱼,蚕和鱼为人类提供产品。

改良后的桑基鱼塘仍然以桑树和甘蔗为生产者,同时甘蔗的其他部分用于饲喂猪和制糖,制糖产生的糖渣用于养猪,猪和蚕的排泄物用于养鱼。蚕、鱼、猪、甘蔗都可以为人类提供可利用的产品。

传统桑基鱼塘和改良后的桑基鱼塘均以桑树和甘蔗等植物作为生产者,来固定太阳能。同时,两者均有蚕、鱼、人为消费者,直接或间接依赖植物获得能量。
改良后的桑基鱼塘的消费者中增加了猪。其中最大的不同是改良后的桑基鱼塘将原来未使用的蚕的排泄物利用起来,并运用现代技术建立糖厂,将甘蔗进一步利用,增加产品形式。同时,糖厂的糖渣用于饲养猪,猪的排泄物用于养鱼。并且,重新利用起来的蚕的排泄物、猪的排泄物、糖渣里的能量仍然来自于桑树和甘蔗。

简而言之,改良后的桑基鱼塘是将废弃的甘蔗和桑树的能量重新引入食物链加以利用,最终能量流向人类。而改良之前,这些能量只能被分解者分解,能量散失,无法被人类利用。因此,改良后的桑基鱼塘增加了人类利用的能量,即提高了能量利用效率。
生态农业是利用现代科技的农业体系,是农业发展的新型模式。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10-21
1、农业生态学:是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将农业生物与其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作用、协同演变,以及社会经济环境对其的调节控制规律,促进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学科。
2、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农业生态系统。
3、生态系统化:是在一定的空间内的全部生物赫尔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整体。
4、生态系统在结构上包括两大组分:生物组分和环境组分。
生物组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环境组分包括辐射、水体、气体、土体。
5、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根据环境性质可分为陆地、淡水、海洋生态系统。 根据受人类干扰程度可分为自然、半自然、人工生态系统。
6、农业生态系统:以农业生物为主要组分,受人类调控,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目的的生态系统。生物组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环境组分: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
7、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区别?
答:1、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组分是人工驯化培育的农业生物为主。
2、农业生态系统的环境组分多了人工环境组分。3、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较
弱。4、农业生态系统是一个更加开放的系统。5、农业生态系统的精生产力比较高。6、农业生态系统既服从自然生态规律,又服社会经济规律。7、农业生态系统目标是为了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需要,是以人类需求为中心的。(生物构成、环境条件、稳定机制、开放程度、服从规律、系统运行目标)。
第二章
1、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小因素的营养元素。
2、耐性定律(谢福尔):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不足或过多,当这种不足或过多接近或到达某种生物的耐性上下限时,就会使该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下去。
3、种群: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是由生物个体组成的,它是具有可与个体相类比的特征。
4、种群内个体空间分布型:随机分布、均匀分布、聚集分布、嵌式分布。
5、种群间的相互作用:正相互作用:1、偏利如附在鲨鱼腹上的鱼。
2、原始合作如稻田养鱼
3、互利共生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 负相互作用:1、捕食
2、竞争如稗草与稻对光、水、养分的竞争
3、寄生如寄生于其他植物的菟丝子
4、偏害作用如青霉产生的青霉素可以杀死多种细菌
6、种群的年龄结构式判定种群动态的重要方面,根据年龄金字塔的形式,可分为增长型种群、稳定型种群、衰退型种群。
7生态对策:生物为适应环境而朝不同方向进化的“对策”,也即生物以何种形态和功能特征的适应而在其生境中生存和繁衍后代。
8、生态对策的两种类型:r对策者、k对策者。
两对策者的区别:r对策者生活周期短,个体小,死亡率高,且无规律,生育时间早,终身仅繁殖一次,但生殖耗能大。对繁殖的高能量分配时它的特征之一。它往往是临时性生境的占据者,适应多变的栖息环境,其对策基本是机会主义的,可以产生种群突然爆发或猛烈消亡。虽竞争力弱,但繁殖率高,平衡受破坏后恢复的时间短,灭绝的危险性小。
第3个回答  2020-10-21
绪论

本章在概述生态学定义、发展历程及其分支学科的基础上,引出农业生态学的定义,分析了农业生态学产生的背景,并对农业生态学的教学内容、任务及可能应用方向进行了探讨。

第二章 农业生态系统

在介绍生态系统概念、特征的基础上,比较讨论了农业生态系统在组成、结构及功能上的不同特点,主要表现在受人类控制、出现了人工环境、组成要素简化、自我稳定性差及受自然和社会经济双重规律的影响等方面。

第三章 种群生态学原理

本章介绍了种群的概念,从结构特征、数量特征及种群的关系三个方面重点阐述了种群水平上存在的若干生态学原理、规律,并通过案例分析了这些原理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指导意义。

第四章 群落生态学原理

本章给出了群落的定义,并从数量特征、结构特征、进化特征等方面系统地讲授了群落水平所体现出的众多生态学原理与规律,证明了群落是一个由多个种群所构成的有机、有序整体。课程中对每一个特征都通过案例解析了相关特征原理的作用及在生产中的应用。

第五章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本章阐述了环境与生态因子的相关概念及分类,重点介绍了光、温、水、土壤等生态因子的作用及生态因子作用的基本特征;同时对应着讲述了森林、草地、土壤生物、特别是农田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阐述了生物因适应环境而发生的趋同适应与趋异适应的生态学现象及内涵。

第六章 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在总结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与转化的途径及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了农业生态系统的能流途径、能量转化效率的特点,探讨了通过人工辅助能科学投入等生态学原理与方法提高农业生态系统内能量转化效率的途径。

第七章 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本章介绍了有关物质循环方面的定义及分类,以C、N、水等几种重要物质为例,概述了其地质大循环途径与特点,突出强调了人类生产活动对其干扰。农业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与平衡是本章的重点内容,课程以N素为重点,阐述了农业生态系统内N、P、K素的循环、流动途径,干扰系统养分平衡的因素并提出了技术对策。因物质循环受到干扰而产生的温室效应、水体富营养化、环境污染与生物放大也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希望同学给以足够认识和理解。

第八章 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与优化设计

本章介绍了农业生态系统的自然调控机制和人工调控机制,解释了农业生态系统要遵循自然规律,又要符合社会经济规律的原理。在此基础上具体讲述了对农业生态系统进行分析、诊断及进行优化设计的原则与方法。

第九章 农业资源利用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本章介绍了农业资源分类及总体特征,重点阐述了中国农业资源与社会资源现状,引发同学们对中国资源环境问题的思考。在此基础上讲授了生态平衡的概念及特征,提出了保持农业生态平衡的对策。

第十章 生态农业与循环农业

本章讲授了生态农业思潮、模式及目标,以循环农业为例,阐述了生态农业技术或模式所依据的原则、生态学原理,并介绍了目前我国正在研发与应用的大量循环农业模式、技术与应用效果。

 

重点难点:

第一章 绪论

重点:农业生态学的定义;农业生态学产生过程中几个重要的历史人物。

难点:无

第二章 农业生态系统

重点:生态系统的特征与分类;农业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特点。

难点:对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的理解。

第三章 种群生态学原理

重点:种群的概念。种群的分布类型;利用空间的不同类型及意义;种群数量增长的三种方式及s型增长的概念;生物R、K对策的特点及利用;种群间生态关系的类型、含义。

难点:种群生态关系在农业中的应用途径,理解原理,广泛联系,触类旁通。

第四章 群落生态学原理

重点:重要概念(群落、生态优势种、群落的垂直结构、食物链、食物网、多元重复补偿、顶极群落、群落演替、人工亚项极);群落的基本特征;生态位的概念、原理与农业上应用;群落演替的基本过程与变化趋势(规律)。

难点:群落演替的基本规律对我们进行农业生产或改造自然的活动有什么启示或指导意义;将群落的特征性原理应用于农业生产中。

第五章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重点:李比希最小限制因子定律、耐性定律、生境的概念;森林、草地、农田三种生物的生态效应;生态因子的作用基本特征;重要生态因子对生物的生态作用;对生态型与生活型的理解。

难点:识记我国纬度梯度与相应的群落分布地带性,学会依据这一生态学原理分析某一区域种植业系统组分结构与布局的合理性。

第六章 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重点:十分之一定律、能量金字塔、初级生产与次级生产的概念;农业生态系统能流规律与特点;理解初级生产与次级生产的关系;掌握人工辅助能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与利用方式。

难点:思考、学习运用各种生态学原理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

第七章 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重点:物质循环的定义及分类;理解气态型循环与沉积型循环的不同特点;碳、水地质大循环途径及人类生产活动对其干扰;以N为例的农业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与平衡及干扰因素;因物质循环受到干扰而产生的温室效应、水体富营养化、环境污染与生物放大也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难点:农业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与平衡;重要物质的地质大循环途径及干扰因素。

第八章 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与优化设计

重点:正、负反馈、多元重复补偿的概念;农业生态系统调控的基本途径;农业生态系统优化设计的一般步骤。

难点:根据能、物流图进行系统分析、诊断。

第九章 农业资源利用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重点:我国主要农业资源水、耕地、养分资源的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难点:能够比较好地了解我国某一资源现状及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并能提出解决途径。对资源数量等关键数据的识记。

第十章 生态农业与循环农业

重点:循环农业依据的原则及运用的生态学原理;了解我国正在研发与应用的典型循环农业模式、技术与应用效果。

难点:运用所学生态学原理分析评价给定的某一循环(生产)模式与技术的合理性。

 

学习安排(以章为单位):

学习内容 讲课时长 自学时长 试验时长 上机时长 其它 备注
第1章绪论

1 2
第4个回答  2020-10-21
这个就看你怎么理解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