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高考政策的建议

如题所述

1 
我对当前高考制度改革的几点看法和建议白米中学徐良2014. 09. 25作为一名参加过高考,现在又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对当前我国的高考制度的利与弊感受是最深的,现在就谈谈我对这方面的感受和建议。首先,当前高考制度与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以前全国一张试卷,一年进行一次考试;一个全省统一的高考成绩排名;一个考生在这次考试中只能一个志愿等级填报一个学校且一个专业;高校按高考成绩从高到低录取,少一分也不行;一个学生只能收到一张高校录取通知书。这种制度只能适用于我国以前非常缺少人才,且所有高校毕业生的工作与就业都由国家统一安排的情况下。现在,国家对高校毕业生再也不统一安排工作和就业了,且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实行了双向选择(少数专业例外),以前的高考制度就不适应了,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其次在当前高考制度下的社会现状:1.由于中国人口众多,造成中小学毕业生已经完全失去了工作和就业的机会,城镇家庭的孩子只有读到大学毕业,才有可能找到一碗饭吃;于是许多家庭对于孩子的教育从初中(有的从小学)开始就只看成绩和分数或排名,家长对学校、班级和教师的评价也只看的高考成绩。这样就出现了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走在同龄孩子的前面,自愿出钱从小学或初中开始为孩子请家教,或将孩子送进补习班,进行文化补习,到了高中就一切以孩子的学习成绩为中心,只要成绩好,其它一概不管;因此,即使自己的孩子有其它特长也要强迫孩子学习,不让其发展特长。这就是当前许多学生高分低能、思想品德素质差的原因之一。2.同样的原因,社会整体对本地教育部门和学校的评
  2 
价就看学校每年是否有学生考上名校、或在本地区高考排名是否在前面,有名校学生或有高考状元、或一本人数或600分以人数占优势的学校就是好学校,成绩好的学生就往这样的学校挤。于是就出现了择校生和高价择校生;这也是为什么所谓高中名校收费越高,反而择校生越多的原因。3是因社会对教育的评价只看高考成绩,造成了地方党政对教育部门的评价也以高考为主,于是教育部门对高中的评价也只看高考业绩,为了考出好业绩,每年都要给本地区各个高中下达各类高考指标,如本科应完成多少、一本要完成多少、名校要完成多少等,这些指标通常在市一级直接下达到各学校的各个年级,每年到9月或10月,还要招开高考总结表彰大会,表彰高考先进集体和个人,同时部署下年高考工作。    第三,在上述社会现状下的高级中学教育现状:1是社会、学生及家长、教育管理部门对学校的评价只看高考成绩,于是各类高级中学为了完成任务,也为了老师们有饭碗,学校首先从招生工作入手,为了招到能考上清华北大的苗子生和优质生源,采用各种手段进行招生宣传,有的甚至不惜一切代价,用所谓的奖学金进行高价买优秀初中毕业生入校就读,同时对其他学校进行不同程度的诋毁。这样,通常一个初中毕业生,可同时收到多个高中的录取通知书,从而形成了每年各高中间的招生大战。2是各个高级中学为了高考出成绩,学生一入学,首先就组建各种特殊班级,如组建奥赛班和培优班、高一不到一个学期就进行文理分科,并从高一年级开始,就给每个班级和科任教师下达了各类高考指标,这些指标通常都比上级教育管理部门下达的指标高许多。3.学校为了高考,对学生每天的作息时间和课程进行严格的规定和安排,这种安排当然包括星期天在内,学生除了上课、吃饭外就没有时间自由活动了,同时学校每月进行一次考试,并对各个班级和老师的教学指标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分析。3是各个班级和老师为了
  3 
完成高考任务,通常都会要求学生在教材之外,统一购买与教材配套的资料与试卷二到三套。老师们每天上课后都会给学生布置大量的学习任务和练习,且许多老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还经常抢占其它非高考科目的上课时间和学生的自习时间上课,于是学生就成了学习机器,不少学生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和动机。4.由于高考中各科的总分不同,学校在内部对各个科目和老师的待遇也不同,如最受重视的科目是语文、数学、英语、其次是其它高考科目,非高考科目就惨了,课时都不能按要求排列,工资收入当然也是按等级排列的。其结果是国家教育部的课程标准成了废纸一张,教高考综合科目的老师则怨声载道,教非高考科目的老师更是没有工作兴趣。5是学校为了将学生们的学习成绩提高,走在其他学校的前面,到了寒假和暑假,都必须组织学生统一补课。这样的结果是上级的各种规章制度都成了废纸,学生老师的休息时间都没有了,且都累得要死。结果是:时间一长,学生常常要发泄心中的不快;于是许多学校经常会出现好学生做出出格的事。到了高三,老师与学生的负担当然会更重。高考结束后,学生感到解放了,于是有学生在教室的黑板上写下“高三是地狱”,考试结束后试卷、书本满天飞的乱象,老师们尽管要累倒了,但还是得再次重头开始--马上下乡招生!    第四、我得说一说当前的高校招生与教学现状:由于规定一个高考学生只能一个志愿等级只能报一个学校和一个专业,且一个考生只能收到一张高考录取通知书,所以每年都会出现不少高分考生不能被录取;为此,不少考生家长在考生高考后就想方设法走后门。为此任何高校,不管教学质量如何,也不管是什么专业,更不管学生毕业后是否能够就业,只要向教育部报了招生计划,就一定能招到学生,收到学生的学费,并能伸手向国家要钱。尤其是现在的高校艺术类专业,总是以招生和单独考试的为名想方设法收学生的钱。  
  4 
  针对上述问题,我建议对高考制度进行适当的改革,提出几点个人建议:    一是对考试方式和平分机制进行改革:1、对高考报名方式改变,考生报名时不以学校为单位报名,所有要参加高考的考生都以社会人身份到当地县级招生机构报名,并在报名时不得填写高中就读学校名称,且报名时间应在现行报名时间的基础上提前一年进行。2、是对考试方式进行改变,现行考试主要以分数计,而且各科的分数不同,然后以计算总分为平价标准,非高考科目完全没有涉及。建议改为以文化水平能力的等级制为评价标准,具体就是现行文理分科考试不变,但高中教学大刚中的各科都要进行水平能力考试,具体就是所有要参加高考者都得提前一年报名,并参加两次或三考试,对最后高考选择理科的学生第一年要测试文科科目,最后选择文科的学生第一年要测试理科科目,且第一年参加这种能力水平测试的考生与第二年参加能力水平测试的考生同场同试卷进行,即将学理科的高二考生与高三文科考生同场同试卷考试,即将学文科的高二考生与高三理科考生同场同试卷考试。且将现行的综合科中的各科分开考试。3、对考试平分机制进行改变,具体就是改计分制为等级制,高中所有科目单独一份试卷,试卷中各题还是每题多少分分别计分,但在计算机对考生各科成绩统计单科总分时,按达到各科试卷总分的90%及以上的考生成绩计为“A”等、达到各科试卷总分的80%到89%的考生成绩计为“B”等、达到各科试卷总分的70%到79%的考生成绩计为“C”等、达到各科试卷总分的60%到69%的考生成绩计为“D”等、达到各科试卷总分的50%到59%的考生成绩计为“E”等、不到各科试卷总分的50%的考生成绩计为“F”等。4、是部分考试成绩两年内有效:具体就是理科学生允许参加两次文科科目的考试(即相当于允许学生补考),而理科成绩只能以最近一次的考试成绩为准;同样,文科学生允许参加两次理科科目的考
 5 
试,而文科成绩只能以最近一次的考试成绩为准。5、对高考总成绩进行改变:关于高考最后成绩的汇总:建议以考生在高考中各科等级成绩作为考生的高考总成绩,如考生的语文为“A”、数学为“B”、英语为“D”、物理为“A”、化学为“B”、生物为“C”、政治为“E”、历史为“D”、地理为“E”,则他的高考总成绩为“ABDABCEDE”,没有必要进行再汇总。    二是对高中学生的学习评价机制和毕业制度进行改革,并建立高中学生毕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具备高校新生录取资格证书制度:1、是设立高中学生毕业资格制度。高级中学学生只有参加高考,并且所有科目考试成绩都获得了“F”级以上,才具备了高中毕业证书资格,才能发给高中毕业证书。2、是建立高校新生入学资格证书制度,具体就是理科考生的文科成绩都在“F”级以上,理科成绩都在“E”级以上,具备了“高职高专”入学资格;理科成绩都在“D”级以上,具备了“三批本科”入学资格;理科成绩都在“C”级以上,具备了“二批本科”入学资格;理科成绩都在“B”级以上,具备了“一批本科”入学资格。同样,对文科考生的理科成绩都在“F”级以上,文科成绩都在“E”级以上,具备了“高职高专”入学资格;文科成绩都在“D”级以上,具备了“三批本科”入学资格;文科成绩都在“C”级以上,具备了“二批本科”入学资格;文科成绩都在“B”级以上,具备了“一批本科”入学资格。     三是对招生制度进行改革,建立考生与学校双向选择机制。1、取消第二志愿,一个考生在填写高考志愿时,在他所具备的高校录取资格范围内,同一批次的学校,考生可以同时填报N所学校,且所有志愿都是第一志愿,计算机应同时向所有学校投出电子档案。2、建立预录和面试制度。高校根据计算机投出的电
加入VIP免费专享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