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孩子一二年级最重要

如题所述

有的家长说:小学一年级孩子基本不用管,随便考考就能打95分,让孩子自己学就好了。

其实不然。

一二年级,是孩子学习态度和习惯养成的关键期!而三年级,则是道坎儿,三年级易出现的问题有哪些?有什么有效对策呢?

小学六年,其实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二年级

是孩子极其依赖父母的时期,也是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能够让家长的努力产生事半功倍之效果的也就是一二年级这个阶段了,孩子对于学习的态度、在课堂上的表现、在学校老师心目中的形象,都将直接影响到孩子性格特点的形成。

三四年级

是孩子由依赖父母到自立能力增强的转型时期,会开始主动积极地接收知识,很多机智的表现,会不时地让父母惊叹。俗话说三年级是道坎!

五六年级

是孩子自主、全力吸收知识的时期,我们发现,这时候我们口头上能教给他们的东西已经不多了,作为家长,在这个阶段能做的,也就是多给孩子提供优良的学习空间与条件,借助书本给孩子传递丰厚的知识。

一二年级孩子该抓什么呢?

抓学习态度

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孩子的成绩并不能说明什么,但在这个时候,孩子的学习态度却是最重要的。我们不难发现,一个学习态度端正的人,往往学什么都能学的比别人快、比别人好,比别人牢。

家长“孩子随便学学就会,不用太努力”的想法,肯定会影响到孩子的学习态度。学习态度是积极主动的还是消极被动的,是认真努力的还是敷衍应付的?在上学初始就树立的学习态度,会严重影响孩子今后的学习乃至生活。

开始上学是随便学学学习态度的孩子,在三年级及以后知识点更多更难的时候会自动转化成认真学学吗?不用思考,诸位家长也能明白答案是否定的。

抓学习习惯

小学一二年级是孩子可塑性最强的时期,也是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阶段。

孩子在学习习惯方面的差距已经悄悄拉开。习惯也不是一天两天养成的。刚上学的孩子还是一张白纸,如果不注意好习惯的培养,可能就会慢慢养成很多不良习惯,这些可能对今后的学习起到重大的影响。

如果此时盯紧一些,把习惯培养好,以后就轻松了。如果让孩子此时偷懒,将来需要数倍的精力来弥补、修正、偿还。

三年级易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学习的自控力和主动性不够

进入三年级后,我们会明显发现孩子的运动量变大了,加上学习压力的增大,难度的增加,孩子娱乐的时间变少了,在长时间的学习中,学生会产生疲倦感。

这时孩子就会想方设法宣泄自己的情感,学生容易变得浮躁,学习不踏实,成绩时好时坏,起伏大,不容易静下心学习,作业不应该犯的错误多,这些都表明孩子的自控力欠缺。

与此同时,学生的主动性不够也引起了我们的注意。

对策:给孩子确立明确具体的目标

这里的目标有两个:

一是远期目标,即理想。

让学生明确学习的意义,把学习和自己的理想、社会事业联系起来,这个理想不一定就是孩子以后从事的事业,但是孩子有了一个奋斗的目标,会产生持久而主动的学习动力。

二是近期目标,最好是一两周内通过孩子努力就可达到的。

在这过程中,我们要注意经常关心和询问他们的学习情况,对他们所取得的每一个进步表示祝贺,当他们表现不佳时,也要给予适当的批评。

一个目标达成后,再制定一个新的目标。给孩子适度的压力。孩子年龄小,许多事情的利害尚不知晓,不太懂得学习的意义,不愿意在课本知识上多下功夫。所以,需要我们对学生施加适当的压力,而不能听凭学生完全自由行事。我们要通过各种方式,讲清楚学习的意义,尽量从正面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

探索难题的精神欠缺

三年级后,我们发现考试不是仅仅考课内的知识了,这就要求我们的孩子在课外要大量地汲取知识,补充课内所学。

目前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最头疼的算是阅读理解。和低年段的阅读理解不同,除了对字、词、句的把握,中年段的阅读理解更多的是对段落的理解,要学生归纳段落的主要意思以及中心思想。

这对学生来讲是很困难的。在平时的练习中,如果遇到让学生谈谈自己感受的题目,懒一点的学生就不想做了,等着老师和好同学讲答案,长时间下来,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越来越差,心理压力也会越来越严重。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数学中,稍难的题目学生就自动放弃了,导致自己越来越懒。

对策: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面对难题不自信,害怕,根本原因是没有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根本方法,所以对课堂上老师传授的方法要认真听,同时要学会举一反三,灵活地运用知识,题目“百变不离其中”,掌握了方法,就能将难题转变为做过的、熟悉的题目。

让孩子体验成功,逐步养成探索精神。在家辅导孩子的时候,不要将答案完全告诉孩子,要有意识地将题目分成几个步骤进行,这样可以降低难度,让孩子一步步完成,及时肯定他的成功,让他产生满足感。

这样伴随着孩子愉快的情绪体验,他会进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慢慢会对难题消除恐惧感。

读书的质量不高

第一,很多学生读书是装样子的。一方面是装给老师和家长看,希望受到表扬,另一方面是装给自己看的,纯粹完成任务。

第二,读书的质量不高,读完就忘,一点印象都没有,一点积累都没有。所以孩子在写作文时,感到没话说,内容空洞,语言苍白。

对策:家长与孩子一起阅读

可以为孩子购买、订阅合适的图书报刊,创设一个阅读环境,全家一起养成看书读报的习惯。要注意的是,书最好不要订得过多,书要少而精。

为防止“走马观花”,家长可以与孩子共读一本书,共同讨论书中的问题,并指导孩子做读书笔记和好词好句摘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8-18
孩子依赖父母的时期,也是学习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以及大脑智力开发的黄金时期。在这个转型期,孩子们对于学习的态度,在课堂上的表现,在老师心中的形象,都将直接影响孩子性格特点的形成。
很多孩子由于家长的不重视,没有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从而出现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上课爱讲小话,或者自己干自己的事情等表现。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也更加需要老师和家长及时的鼓励和表扬,让他相信自己可以做到。否则一旦孩子变得不自信,这种不自信一旦形成,将很难改正。

有的孩子在一,二年级就形成了做作业磨蹭的习惯,有的做作业写的不认真,有的甚至无集体荣誉感,这些对孩子以后的生活和学习很不利。
那么家长们应该怎么做呢?首先让孩子养成认真完成老师布置作业的习惯,孩子刚开始读一年级,学习的事情对孩子来说是陌生的,这时候需要家长的陪伴,帮孩子养成好的学习习惯,过一段时间时间后,孩子已经上路了,你可以慢慢放手,培养孩子的自觉性,和孩子制定好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特别是阅读方面。

阅读对一二年级的孩子来说非常重要,要天天抽时间去看孩子感兴趣的书,让孩子爱上阅读,阅读应成为孩子的必修课。
一般来说,一年级的孩子喜欢配图文的书,但二年级的孩子,已经开始独自阅读书籍了,读书的方法也会从大声朗读慢慢过渡到默读,内心阅读法更为方便。从这个阶段开始,孩子们才真正地感受到阅读的喜悦。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08-18
打好基础,以及学习习惯的养成,要不然后面更难教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