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会有从众心理?

如题所述

现在仿佛我们一提到从众就充满负性的评价,比如2011年让我印象深刻的“抢盐事件”,当然从众也是社会心理学非常感兴趣的一个现象,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一个非常经典的关于从众的实验。

做这个实验的人是一个很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他研究的主题就是在群体压力面前,人们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实验大致是这样的:

阿希将7个大学生分成一个小组,请他们围在一张会议桌的周围,参加一个叫“知觉判断实验”。7名被试中,只有编号6的实验者是真正的被试,其他的均为实验助手,也就是阿希的同谋者。

实验非常简单,就是实验者依次呈现50套卡片,每套卡片有2张。一张卡片画有一条标准的直线,另一张画有3条直线,其中的一条同标准直线一样长。被试的任务就是判断3条直线中那条是于标准直线一样长。

有意思的事情来了,实验开始后,前2轮都很顺利,所有人的结果都一致,真的被试觉得任务很简单。但是第三轮开始后,虽然正确答案还是很明显,但是被试的结果开始出现分歧。首先1号被试做出错误的答案(记得6号被试才是真被试),接着2号被试也同样做出了错误的回答。这个时候6号就有点紧张了,他坐在椅子上,紧盯着图片。接着3号也假装同意1、2号的答案。真的被试开始出汗,并问自己“为什么会这样,这些人眼睛有问题?”4、5号也是“睁着眼睛说瞎话”,这个时候真被试的立场开始动摇。

最后结果是,参加个这个被试的10多名被试,也就是那个可怜的“6号”,在没有人影响的情况下判断的时候正确率超过99%,但跟随别人一起判断时,做出判断的平均比例达到37%,结果很明显了吧。

阿希还发现,当卡片上的直线差异越小的时候,从众的比例开始开始上升。这就意味着,情景很模糊时,人们进行客观判断的把握性下降,容易选择下降。

我们生活中的大多数从众行为并不具有直接的社会评价意义,它本身就不存在所谓的积极或是消极的,它对人的作用是行为本身的社会意义。在任何一个社会或是民族当中,行为跟观念保持大体一致是必须的。有了相同的语言、价值观与行为方式,我们之间的沟通成本才会更小,协作也就更加的方便。

针对于个人来说,人只有跟社会主导的倾向保持一致,才能更加的适应这个社会。面对这个模糊社会,一个人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所以从众可以让你在最短的时间内选择可能是最正确的选择。现在我们看抢盐事件非常可笑,可是在当时的情景下,你敢确信你不会做出同样的选择?当然,如果一个人没有自己的独立想法,凡事从众,很可能就会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性,从不从众,也得选择。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心理学,一个不大不下的圈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