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岩录原文及译文

如题所述

碧岩录一百则公案原文

第一则:谈光性

碧岩谈光性者,游春间,还丹阁中,波罗菜袖子上点犹新鲜,欲于闲寂处分其事誉段埋誉段埋。

门开处,值杭士达来。光性问曰:“何所事事?”应曰:“读书。”云:“读别人书乎,读自己书?”应曰:“自读。”

光性拍手笑云:“兄弟有甚么文章? ”答条几上书:“水月观音新牛过街,满天月色光直耀,多少熏烟堆积东”光性曰:“好文章。”渐有懒色。

杭生不欲自强请报云:“所读其几,未及蚕豆那般。”光性立起身,作高吟:“恁地塞儿啼不停,恨十年闲夜语盈庭。]将走,归见门房:“我游庵赏景起,你记与我码字文句,见借有人,即曰无人,我通个四边好人。”左右得之。

第二则:许菊庵焚香

许菊庵在坐,言及禅宗。石头笑而不应。忽焚香。云:“名曰菩萨,实是僧侣。香名曰香,实是烟气。”

下座禅者庆蚂心神向庆蚂着香案行礼。石头指揭座上锅灰,云:“这样香果妙哉!”

第三则:独显化成龙

独显学毕,化作一条龙,显五色缤纷,七宝花头,入一寺中。一僧过来,泼水执鞭,云:“作甚?”龙斯吼起伏,突破南天门,暮时还原。

第四则:雪拥蓝关

梁山人到海口,叫人曰:“近遇风雪数日,道路无着,东西南北不辨,在何处是吾庵楼?”曰:“著吾云梦江边有所小庵,路迹从苦竹穿过,翠峰紫岭中间。城南十里,多官路中,有一石柱,白日上映金光,夜即为烛,彼即出头也。”

山人欣然作别,行十里来,即过石柱。近视,乃天上之日,远视,乃迎面之烛。山人顿悟大道,口中呼妙。

来庵点首以问,其有心人闻而惧,烧香请教于梁山人,坐听其中旨。山人曰:“吾喜道路不平。”言完,即化风而

第五则:田君补后

廓尔喀谷中一寺庵,内藏历代僧人木像,眼瞑而前三胞胎,尚无名相。一日,田和尚与盖先生同游于奉恩寺,见前来磕头,涕泣诉切,大为吊怜。盖生问吾友:“神通大师,可否荐他?”田曰:“昔善心修缺,我替他主持礼仪,尚有后补日。”

乃谓前者曰:“吾善施主,此间有所许人。待吾归后推念量,告以你名,其后补之期,愚劣即自赴之。”言毕,标意指诸像,俯而离之,东飘西荡,着于廓尔喀寺内。后五年,至该寺,遂见诸如神人之相。后依然显现,世代革命。

第六则:秀公曲房

元枯年中,余行在被囚原上,与秀公相会。秀公引余入曲房,揭草拔凳,谓余曰:“逸哉!逸哉!”左右自怪而讹7。余随而掩之。

第七则:客条等间

客条常往僧坊借闲。主人让同坐竹枝上。”条笑曰:“我啊,竹杆人。”巫下坐。复挟茶相劝,因提交了事。主人为之坐禅,过午始给。

条毫不解,不即就位。主人曰:“未曾禅坐?”条亦坐竖,指一瘩有力,云“就是坐禅!23

第八则:客王窗不作妄语

一日,客王窗与僧游于东堂。众皆低首禅定,窗随众而坐。基然起身,突出堂外,现庭后木亭中,频呼“快!快,”

因先前味儿其美,乃念忆爽口,不肯妄言。燃燃袭袭其后,坐禅极具功德

第九则:僧火烧梁

僧持瓦片纸串成之长卷,遥至大殿厅上。忽起风球,将其瓦纸卷入经灯中燃之。室内四面皆袅袅香烟,三五人忙往扇救之。梁上火成红景,僧众扬声相呼:“圣人!圣人!”时一僧曰:“火已成海,十年不能流。

闻者咸嘲曰:“系狂言。”未几,果然矣。

第十则:比丘尼断手

方丈中一比丘尼,为流言所累断左手。禅和尚访问之,女曰:“此非事多而祸耳?余素招是如此,恰与人言及,一掌灰覆面,如之奈何?”

禅曰:“汝言之有理,旷然可取。然应从善,未几即能屈职。”时余汲然感触,诚惭疾言

第十一则:独孤大师诊脉

独孤大师诊脉,一怡志僧来请。知之曰:“往就人参老和尚求药,须用铁牛。如果敢使他冻坏了,只恐当不得你这病症。25

因而开导,转危为安

第十二则:蒲宗经推唤

方丈间戏言,蒲宗经推唤。越几日,事至若。长知识童子了然,传留不息,大有反正之用。

十三则:怀让资生辈

僧问求法,师过而不告。怪而问之:“孤迹独行未得法,今即死亦可,有何留恋,”师谓之:“善哉!善哉

宋高宗即位间,文彩之流常在前宫活动,以媚上为依凭。而益懒闲者,多倚一女系之。闻有一老僧已化而成女,性好贪婪,媚巧达旨。

高宗闻之,今宣入朝,面加拷讯。老僧便以古话相对,比之和合诸人。高宗闻而怒,啸行曰:“宰臣犹不敢吹喷呐,西来弟子则更无人性矣!

第十四则:禅的二法眼

禅的顾盼,庵无不光。禅得两法眼,一用在入定时,一用在当堂说法。

但巴山夜雨之积,渐谓射程不足,怖而立即。因在僧中上衣示示,后脊后背徐徐露出,如残月光、滞冰柜卓。

一日,闻人议及,“松下有直者,柯叶共高之裸。”

禅遂说法于大殿上,冲出室外石坛上呼叫。

忽有一书生来,请取语颖之。禅云:“先生如何更需要吾言?”于是直接拂衣而起,荐一新曲:“垂园看月徐徐来身在谁家,笛声催喇叭。

人微言闲游蜀晋,花如粉,酒似罗汉达。]当座一人拜倒问曰:“授我啦么?”曰:“非授不可。”便按其耳中穴,长长解语。

第十五则:铜皮鼓鉴

铜皮鼓鉴,重六担。一僧曰:“金铁声演,道行犹演。”乃木皮苟键头六枚,每两个作一铜身,共造二十二身严掌谢罪,唱得三调方散。时余参预暗庵,翁翁谛听,入心如洗,妙哉!

因课焉。

第十六则:吾谓清凉寺

吾谓清凉寺,方而不广。众谓吾非,吾曰:“方入秦准,幽香扑鼻。长江行船面前,大气磅磺。 百感俱深,过骨辙之境矣。

第十七则:僧标直隐者

自明国之末行者三。一是武官,二是蒙学,三是僧门。老僧全羽,为致仕安宁间人。

一日,友客相访,与禅席筵间。时僧悲夫令之失穴,私忧目不识丁甲。

东厢间有一妓女,馅饼色也。谓老僧:“你替我剃须,我就替你掉头油。”老僧法然结目,不省人事。

自此,久久为顺时而易事之士所追。

第十八则:天些行街

天些行街,道义园首一段。闻有悟禅便坐之,悉答纳。

然常有南天竺之云。

第十九则: 畸人说法

余常以浑然自成之诘报人,谓之正言。

一日,畸人入山门而叩之,谓余曰:“汝说法,只是故智。”余谓之:“则汝有何真诀?”畸人曰:“非吾有真诀,只是任天下人为徒。百人千人为徒,任意撮取。

或可为徒,或不可为徒。如是一撮一撮,尔何必有独门油户之妙?”余又问曰:“亲自善示可否? ”畸人曰:“香喷喷,菜根子。茶壶热,也无用处。”

余悟焉。

第二十则:一佛老和尚法

一佛老和尚志在去家成道,曰:“凡事依经行知。”“莫道行。不若处,莫说住,不若过。一返已后,作如是觉,于身于衲,如生死合;多心少语,自然无碍。”

顺天竺之学,成一家之说。

第二十一则:石慧便扶余入定

石慧至衡阳,着庵庭一禅定场,余直入石曰:“是断是未断?”余讶曰:“未断。”石而退,余自此方得六度智慧之光明。

第二十二则:西明大士禅语

西明大士谓诸仙人:“吾将问道,何时至已?

大清供养答曰:“不也!心中若有恶行,便是未来。”

明尊作揖谢之。

第二十三则:亲兄弟不合

慧祥禅师领三百僧行至一祖庵中,招然结识。且不顾兄弟相见,虽葬处而不通问。唯一积运贫僧,逊位而坐,悄悄煎茶待顾。

忽开五关,随遇而喜。

第二十四则:长生解元

长生法师领覃侯二峰衣僧行弟子敷百,妻夜过山。时风雪烦,经冬初春,极为寒甚行至相近寺院,便停游凭,搜索藏歇之所。

忽内中如磐耸物,佛像比丘,俱胜如生。入付寺僧一梦,呼曰:“四十年於西天学来,绰绰有余,老年已过。皈依上师,遇古悲禅,四十九载。今日正式,升至第六祖。”

背带每碍之具不能解。长生法师祭罢,兴令入山。

时解元诵经遇师而返,置草鞋以趋前问:“前日圣批,此不是铜手。”长生法师曰:“一代都着铜手,除此外更无所在。”解元谓一位老僧告之,遂予赞叹。

第二十五则:寺僧掉头油

老庵僧中,有人高精简风,每入应有教诲,令人放得舒展双眼,顽守参求。

碧岩录白话译文篇

导语:《碧岩录》全称《佛果圆悟禅师碧岩录》,亦称《碧岩集》,是宋代著名禅僧圆悟克勤大师所著,共十卷。书的内容即重显禅师的百则颂古和圆悟的评唱组成。

被誉为禅宗"宗门第一书"的《碧岩录》,是以湖南省石门县来山之别称"碧岩"冠名的佛学法宝,其书于宋无之际流播海外,影响甚巨,不仅作用于伽蓝从林,还作用于其它与禅相关的文化领域--日本茶道,即是最为典范的例证。

日本茶道是大和民族的文化瑰宝,古代日本没有原生茶,也没有本土禅。古日本茶道圣典《南方录》中有言,"茶道是从禅道中出来的。"这无疑是句大实话。

研究日本茶道,必先解读日本禅的文本。禅风东渡并风靡扶秦,是孕育茶道的土壤。宗门法宝《碧岩录》的广泛传播,则对禅文化在岛国的普及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碧岩录》全称《佛果园悟禅师碧岩录》,公元1111年,中国禅临济宗杨歧派园悟克勤禅师应亲佛丞相张商英居士之请,住持夹山。

其间,在碧岩文室对云门宗雪赛禅师选辑的《颂古百则》进行了长达7年的讲解、剖析,之后,其弟子汇编成书,共计10卷12万字

此书具有两大特点:

一是内容丰富,涵盖面广,它以雪窦禅师的《颂古百则》为底本,加之园悟克勤禅师的阐释评唱时将自己的学问见识、思想观点、人品智慧融人其中,可谓是集禅学、哲学、文学、史学、美学、伦理学、道德学之大成:二是形式活泼,开导启发性强

每则之前,先加"重示”(纲要提示),列举公案,介绍公案提出者的简历并著语评论,再对其中警句重点"评唱",还自作颂语,最后又加以评唱,融诗、偈、颂、评于一炉,一唱三叹,深入浅出,简繁得当,易为人们所接受

据日本佛教史记载: 日本禅宗是由曾两度来大宋留学的荣西禅师创立的,此后百余年间,迅猛壮大,成为日本佛教的主流

尤其是《碧岩录》的传播,推动了日本禅宗的兴起

镇仓幕府时期.岛国禅宗共发展为24派,其中21派为临济宗,而这21派中除日本临济宗开山祖荣西属黄龙派外,余下20派均系经园悟克勤禅师传承开来的杨岐派须知荣西,

不仅是日本禅宗的开山祖师,而且还是将中国茶种引入日本的第一人.并著有日本茶文化的发韧之作--《吃茶养身记》

照理来说,其派占有天时、地利、人和理应领导禅宗新潮流,殊不知却让后来的杨岐派占了上风

这种后来居上的结果决非偶然,而是《碧岩录》传播影响的使然

因为杨岐派继承了临济宗的基本思想,综合了临济、云门两家的禅风,同时用灵活的手段接引学人,从而使杨岐派在激烈的派系竞争中取得优势

因缘际会,《碧岩录》恰恰具备了杨岐派的上述特点,故能广为流传并使热衷于其学术思想的宗派一支独秀

在日本禅宗史上,呈现着完整的发脉于园悟克勤禅师的法嗣谱系: 园悟克勤--虎丘绍隆一一应庵昙华一一密庵咸杰一一松源崇岳一一运庵普岩一一虚堂智愚一一南浦绍明一一宗峰妙超一一彻翁义享一一言外宗忠一一华叟宗昙一-一休宗纯

一休宗纯,即日本家喻户晓的"聪明的一休哥

而他的高徒村田珠光,正是日本茶道的开山鼻祖

《碧岩录》对日本禅文化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其作用力也必然作用于日本茶道。日本的禅僧,打从形成宗派之初,就具备了禅文化布道者与茶文化传播者的双重身份。

日本寺院的饮茶之风,是自唐朝引进茶饮以来就一直沿袭的。禅僧既是茶叶的种植者、推广者,也是茶饮品味者,茶艺研究者,茶文化的传播者。茶道草创之

先前及在茶饮仅圈于贵族尚未走进民间之际,他们便是最大的饮茶群体。加之饮茶参禅的亲和关系,更使茶与禅兴衰同步,荣辱与共。从某种意义上说,青灯、黄卷绿茶组成了当时日本禅僧生活的"三原色"。禅文化繁盛必然带来茶文化的繁盛。

可见,没有《碧岩录》的风靡全岛,便没有日本禅宗的风流时代,也就没有香飘今天的茶道文化。

日本茶道的开山鼻祖村田珠光,出生于公元1423年,11岁出家于奈良称名寺,19岁进大德寺酬恩庵,拜一休宗纯为师。据中国旅日学者藤军考证:一休将自己珍藏的园悟克勤禅师的墨宝--写给虎丘绍隆的印可证书传给了珠光。

珠光将墨宝高悬于自己茶室的壁复上,终日仰怀禅意,专心点茶,终悟出"佛法存于茶汤"之理--而这也正是"禅茶一味"的境地。珠光身后,继承其茶道思想与精神并弘扬光大的是武野绍鸥与利休居士。

前者被誉为"茶道之先导者",后者被誉为"茶道之集大成者"。二者是茶道上有师徒之缘,两人先后继承了珠光的茶道思想,并有所创造发展

利休之师绍鸥在形容茶的禅味时,曾引用过一首诗,诗歌的大意是:浦风萧萧,春花谢了,红叶隐了,一片静寂,仿佛回到了本原

这晚秋景色正同茶味相通

利休也引过一首诗,诗的'大意是;只要见到深山雪地里萌生的小草,你就会感到蒸委鸟语的春天在你眼前大放业彩。

白雪皑的山间,一轮朗月高照,从雪薄冰融处忽然发现一点小草的生机,发现点生命的信息,这株最先从冬的死寂中挣扎出来的小草的强烈的生命意志,就是动人心魄的禅意啊!

正如"枯木遇风作龙吟"一样,戒、定、慧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这是一种真正的生命,即是禅的生命,也是茶的三昧

枯木龙吟"之典出于《碧岩录》第二则公案,也正是这段禅话的一个活眼

本意即于枯之树木在风中也会发出龙吟般的声音,寄寓着"血脉不断,春风吹又生往日荣化"的深意

绍鸥与利休都是从这禅语中悟出了"无一物中无尽藏”的茶道意境--而三位大师对茶的领悟正是《碧岩录》智慧之光的折射

园悟克勤禅师将"只可心会不可言说"的禅大肆宣讲开来,打破了禅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传统

我们姑且不论禅立文字的是与非,但园悟克勤禅师将诗、偈、颂、评融为一体以诗的语言,意境来喻显活泼精警的禅机,确是颇具匠心的

禅自在华夏大地上落户.就具备了反传统、反封建意识,禅僧往往"内现菩萨相外现颠倒相”,他们寻求人及人类的本来为终极目标而孜孜以求。

当禅传到日本,这种反叛与创新精神,自然也就"遗传"给了珠光、绍鸥、利休珠光开创草庵茶,使茶文化冲出"贵族茶"、"寺院茶"的樊篱而走向民间,其壮举自是反叛与创新的集中体现:绍鸥在继承珠光的茶道思想上。不落案白。

不仅将日本和歌理论导人茶道,还开创了"海滨小茅屋"的一代新茶风,至于利休,则在继承两位先师的基础上,将字画歌赋等艺术引入茶道,使茶道臻于完美,亦可谓是推陈出新--他们分别当之无愧地赢得了"茶道开山”,"茶道先导"与”茶道集大成者”的美誉盛名

日本茶道是在一代代茶人不断更新,不断创造、不断改善的过程中臻于完美成熟的。虽说日本茶道是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即不离茶道的母体文本--禅。

茶道的一些重要理念,我们都不难从《碧岩录》中找到其母体源头或诱发点。

"和敬清寂"被称为日本茶道的四谛、四规、四则那么怎样才能达到"和敬清寂"之心境呢?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必须追溯到这一理念的首倡者珠光

当年.珠光在回答义政将军有关茶道的询问时说:"人人茶室,外却人我之相,内蓄柔和之德,至交接相间,和兮敬兮清兮寂兮

由此可见,"外却人我之相,内蓄柔和之德",即是达到"和敬清寂"的手段,而这

皆可以在《碧岩录》中找到其母本:如第四则公案中"真空无相”的三昧境界,第四十六则中"安禅未必须山水,灭却心中火自凉"的劝诫,分明都是"外却人我之相,内蓄柔和之德”,有着神形相似之处

如果将"和敬清寂"的意境与"夹山境"比较一下,同样也可发现二者之间有着惊人的相似

在日本茶道场所,常常挂有"猿抱子归青峰后,鸟街花落碧岩前"的偈联--此联出于《五灯会元》卷五:有僧问,"如何是来山境?"善会说,"猿抱子归青峰后,乌街花落碧岩前

北宋政和年间,园悟克勤禅师住持来山,评唱《颂古百则》时居碧岩文室.有感于"来山境"之深邃,叹谓,"碧岩不离此处,此处不离碧岩,摄大干于毫端,融芥尘于刹海,衔花鸟过,抱子猿啼

"这番话更是对"夹山境"作了进一步的诠释

此后他的弟子将他的代表作以"碧岩"名之,亦可谓情有独钟

随着以《碧岩录》为主要载体的夹山茶禅文化的东渡,"猿抱子归","鸟街花落"一联也飘洋过海,登茶道之大堂,人茶人之雅室,成为茶道场所最常见的偶联

这是因为此联不仅是对"来山境"的高度概括,更与日本茶道所推崇的"和敬清

寂"意境相谐相融

联中既有诗情又寓禅意,勾勒出一副祥和、空灵、澄明、恬静、慈悲的画面:猿抱子归,无猛兽之惊扰,惟母子相依之亲情,鸟衔花落,无风雨之侵袭,独自由飞翔之怡然

猿归青幢。暗富彼岸之意,花落碧泉,内真涅鬓之美,这与日本茶人心仪之境界有着哲理意蕴的契合与审美追求的趋同

难怪日本茶人对此联青目良有加而高悬于室

这既是他们好《碧岩录》而爱屋及乌的情感流露,也是他们在晶艺参禅过程中一种氛围与意境营造的需求

禅与茶的结合.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可谓是一杯品不尽的香艺,在人类文明长河中亦可谓是一泓淌不息的清泉

禅茶一味须心品,茶道源头以史证

史海钩沉,缺失难免,但历史脉络分明已清晰可辨,以《碧岩录》为主载体的夹山禅茶文化,对日本茶道形成发展的全过程均有着其它文化所不曾发挥过的影响作用。

从某种意义上讲,《碧岩录》则是日本茶道的源头活水,数百年来,一直以其禅的意境、禅的思想、禅的智慧、禅的清明滋润着一代代日本茶人的心田

诚然,《碧岩录》中的很多理念与思想,并非园悟克勤禅师首创,亦非禅门一家之言,但我们在进行专题研究时,不能脱离研究主体的历史背景与特殊性

既然《碧岩录》曾在日本产生过巨大影响,既然珠光、绍鸥、利休等茶道开创者都曾深受《碧岩录》学术思想的深深熏陶,那么人主体与媒体的趋同点上寻循来胧去脉无疑是还历史的正确路径

"近水楼台先得月",《碧岩录》所闪烁出的智慧之光必然最先照抚在日本茶道的楼台上

《碧岩录》对日本茶道的影响,还表现在茶道的许多形式与礼仪上其中许多禅语名句,或悬挂于茶庵茶室里,成为百代经典,或流行于茶人茶友间成为"口头禅"

在现今日本茶道所盛行的禅语中,有许多是直接援引于《碧岩录》第六则,原音是云门文堰禅师对其弟子的开示,园悟克勤禅师在评唱时赞叹这句话可以贯古今。

在日本茶道中,茶人们十分喜欢这句禅语,并努力实现它,力图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里,无论自己身边发生了什么事,都要认真地不慌不乱地喝好每一碗茶,体验"日日是好日"的禅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12-02

碧岩录一百则公案原文

第一则:谈光性

碧岩谈光性者,游春间,还丹阁中,波罗菜袖子上点犹新鲜,欲于闲寂处分其事誉段埋誉段埋誉段埋。

门开处,值杭士达来。光性问曰:“何所事事?”应曰:“读书。”云:“读别人书乎,读自己书?”应曰:“自读。”

光性拍手笑云:“兄弟有甚么文章? ”答条几上书:“水月观音新牛过街,满天月色光直耀,多少熏烟堆积东”光性曰:“好文章。”渐有懒色。

杭生不欲自强请报云:“所读其几,未及蚕豆那般。”光性立起身,作高吟:“恁地塞儿啼不停,恨十年闲夜语盈庭。]将走,归见门房:“我游庵赏景起,你记与我码字文句,见借有人,即曰无人,我通个四边好人。”左右得之。

第二则:许菊庵焚香

许菊庵在坐,言及禅宗。石头笑而不应。忽焚香。云:“名曰菩萨,实是僧侣。香名曰香,实是烟气。”

下座禅者庆蚂燃袭心神向庆蚂着香案行礼。石头指揭座上锅灰,云:“这样香果妙哉!”

第三则:独显化成龙

独显学毕,化作一条龙,显五色缤纷,七宝花头,入一寺中。一僧过来,泼水执鞭,云:“作甚?”龙斯吼起伏,突破南天门,暮时还原。

第四则:雪拥蓝关

梁山人到海口,叫人曰:“近遇风雪数日,道路无着,东西南北不辨,在何处是吾庵楼?”曰:“著吾云梦江边有所小庵,路迹从苦竹穿过,翠峰紫岭中间。城南十里,多官路中,有一石柱,白日上映金光,夜即为烛,彼即出头也。”

山人欣然作别,行十里来,即过石柱。近视,乃天上之日,远视,乃迎面之烛。山人顿悟大道,口中呼妙。

来庵点首以问,其有心人闻而惧,烧香请教于梁山人,坐听其中旨。山人曰:“吾喜道路不平。”言完,即化风而

第五则:田君补后

廓尔喀谷中一寺庵,内藏历代僧人木像,眼瞑而前三胞胎,尚无名相。一日,田和尚与盖先生同游于奉恩寺,见前来磕头,涕泣诉切,大为吊怜。盖生问吾友:“神通大师,可否荐他?”田曰:“昔善心修缺,我替他主持礼仪,尚有后补日。”

乃谓前者曰:“吾善施主,此间有所许人。待吾归后推念量,告以你名,其后补之期,愚劣即自赴之。”言毕,标意指诸像,俯而离之,东飘西荡,着于廓尔喀寺内。后五年,至该寺,遂见诸如神人之相。后依然显现,世代革命。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