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名词解释知识

如题所述

心理学名词解释知识
心理学是近年来被广大专家学者普遍关注的一门知识学科。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心理学名词解释知识,欢迎借鉴学习!
心理学名词解释知识1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指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识记、想象和思维)、情绪和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
3、观察法:观察是一种有计划的知觉过程,旨在自然条件下,人们为一定目的而对事物进行感知和考察。观察法与感官活动相结合,系统地运用感官对客观事物进行感知、考察和描述。
4、自然实验法:在自然的正常情况下,根据预定的计划,有意识地引起或创造所要研究的现象。
5、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中枢神经系统对体内外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应答活动。
6、反射弧:是实现反射的生理结构,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反馈和效应器。
7、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学习就会的反射。
8、条件反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
9、兴奋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相对休息状态转向活动状态。
10、抑制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活动状态转向相对休息状态。
1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当大脑皮层的某部位产生兴奋或抑制时,会向周围的神经细胞传布开来,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扩散。扩散到一定限度后,又向原发点聚集,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集中。
1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是指一种神经过程能引起与它相反的神经过程的增强。
13、第一信号系统:是由具体刺激物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14、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15、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16、有意注意:具有预定目的,需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17、无意注意: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
18、有意后注意:既有目的性,又不需作较大意志努力的注意。
19、注意的分配: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的特征。
20、注意的转移:根据新的需要,主动及时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的特性。
2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2、知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23、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的不同叫感受性。
24、感觉阈限:是指能引起感觉持续一段时间的刺激量。
25、分析器:是一种复杂的神经装置,由感觉器官、传导神经(包括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和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三部分组成。
26、适应:由迹雹于刺激物的持续作用而引起的感受性变化叫做适应。
27、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28、记忆表象:被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它的形象仍能在头脑中呈现出来,这个现象叫记忆表象。
29、识记:就是通过反复感知从而识别、记住某种事物,并在头脑中留下映象的过程。
30、保持:是识记过的材料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人脑的保持量是相当大的。
心理学名词解释知识2
1、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
2、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3、过度学习:指在学习达到刚好成诵以后继续学习。
4、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5、操作定向:即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与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象的过程。
6、操作模仿:即实际再现特定的动作方式或行为模式。
7、操作整合:即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
8、操作熟练:指所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完善化和自动化。
9、原型定向:就是了解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了解“外化”或“物质化”了的心智活动方式或操作活动程序,了解原型的活动结构,从而使主体知道该做哪些动作和怎样去完成这些动作,明确活动的方向。
10、原型操作:就是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施。
11、原型内化:即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
12、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13、认知策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有助于有效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
14、元认知策略: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包括对自己认知过程的了解和控制策略,有助于学生有效地安排和调节学习过程。
15、资源管理策略: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环境和资源的策略,有助于学生适应环境并调节环境以适应自己的需要,对学生的动机具有重要的作用。
16、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
17、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
18、组织策略: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19、元认知:是指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它具有两个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成分:对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观念与对认知行为的调节和控制。
20、问题:是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
21、问题解决: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
22、理解问题:就是把握问题的性质和关键信息,摒弃无关因素,并在头脑中形成有关问题的初步印象,即形成问题的表征。
23、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24、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是沿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
25、聚合思维:是将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答案或最好的解决方案的思维形式。
26、头脑风暴训练:通过集体讨论,使思维相互撞击,迸发火花,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的训练。
27、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28、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29、道德认识: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
30、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
31、从众: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们行动的现象。
32、服从:是指在权威命令、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33、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认同实质上就是对榜样的模仿,其出发点就是试图与榜样一致。
34、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35、观察学习:是社会学习的一种最重要的形式,它是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发生的替代性学习。
36、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37、心理评估:指依据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
38、心理辅导:是指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中,学校辅导教师运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