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是谁啊?

如题所述

李鸿章是晚清合肥籍为官职衔最高者,老百姓谓其“出将入相”。 李鸿章的出生地为今合肥市瑶海区磨店乡群治村祠堂郢。《合肥李氏宗谱?民国十四年岁次乙丑第五修本》中清楚地记有李鸿章生于道光癸未年正月初五日(1823年2月15日),卒于光绪辛丑年九月二十七日(1901年11月7日)。 过去一直有人以为李鸿章出身于“大地主”,是“官宦世家”。其实,考量前三代,他家还是“一介布衣”。李鸿章家书中有“前吾祖父贫且困,至年终时索债者如过江之鲫。”李家世代业农,至李鸿章高祖父李士俊始“有田二顷”。李鸿章祖父李殿华不满足于这种“脸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曾两次参加乡试(省考)均未成功,遂半世纪“扎根”乡间,忙时种田,闲时设塾,把追求功名的满腔希望寄托到儿孙身上。 1834年,李殿华子李文安参加乡试中举,1838年进京会试得中进士,时年37岁。1844年李鸿章也考中举人。三年后,24岁的李鸿章又高中“道光二十七年丁未科”二甲第36名进士。李鸿章长兄李瀚章于1849年28岁时拔贡,后朝考一等,被朝廷授同进士出身。李家父子遂有“一门三进士”之称。 1853年,李鸿章随安徽团练事务大臣、工部左侍朗吕贤基回乡办团练,对抗太平军。1858年,李鸿章入湘军统帅曾国藩幕,参赞戎机,办理军书文案,颇为曾赏识,后奉曾国藩之命,回乡组建淮军。1861年底,他编练的7000淮军由张树声、吴长庆、刘铭传、周盛波等分带,浩浩荡荡,顺江而下。翌年,李鸿章署江苏巡抚。从江苏巡抚到两江总督、湖广总督、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两广总督及武英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李鸿章左右中国政局四十年,尤其是长期担任近乎宰相的直隶总督职,举凡清廷的政治、军事、经济、外交,李鸿章都是参与决策的核心人物。中国近代早期四大军工企业江南制造局、金陵机器局、天津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前三个都是李鸿章创办,他还创办了轮船招商局、天津电报总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开平煤矿、漠河金矿等,率先提出并修建铁路,建立同文馆,选派学生出洋。李鸿章办洋务的初始动机是建立军工基地对付太平天国亡后的捻军,但造出的枪炮弹药和水雷舰船、机器等直接改善了淮军的武器装备,使淮军成为同时期清军中装备精良、战斗力最强的军事力量,后期实际上成了大清帝国的国防军。 李鸿章还苦心孤诣编练了一支当时堪称亚洲一流的北洋海军。这个拥有25艘各类舰船42000总吨位的北洋舰队,以大沽港、旅顺港、威海卫港犄成三角,成为拱卫首都的海上门户。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李鸿章仓促派出的陆军与敌军对阵因孤立无援而失败。在被清廷议处拔去三眼花翎、脱下黄马褂之时,李鸿章仍遥控海军提督丁汝昌,与日本海军进行了著名的黄海大战。9月17日的黄海大战持续5小时,北洋舰队损失较大,但仍击伤击退了部分日舰,并迫使敌方首先退出战区。但后来,清廷“避战保船”和李鸿章保存实力的思想占了上风,所有舰船竟退回到刘公岛消极防守,终被敌从海上和陆路合围而全歼,丁汝昌服毒自杀,中国失去制海权,京津告急。这是李鸿章打的最大的败仗。 在外交上,李鸿章几乎参与了晚清所有重要的对外交涉。他经手谈判签订的条约有: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1885年《中法新约》、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1896年《中俄密约》、1901年的《辛丑条约》等。其中签《马关条约》前,李鸿章自谈判处春帆楼回行馆途中遭日本浪人袭击。李鸿章发誓永不再踏上日本的土地,那件染有斑斑血渍的黄马褂,带回国后悬挂在合肥李鸿章享堂。 上述的这些条约无疑都是不平等条约。李鸿章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颇有争议的人物。1901年李鸿章在签“辛”约两个月后,急病交加,咯血而死,“死未瞑目”! 李鸿章“长身鹤立”,在出访中还是颇有大国外交家风度的,连当时的外国记者也评论他往往居高临下,俨然有一种“半人半神、自信超然的优越感”。李鸿章“办外交”也有“风光”的时候,1896年他“以七十有四之衰龄,涉三万余里之海路”远访欧美,曾得到“千岁”之礼遇。他在荷兰海牙欢迎宴会上即席赋诗:“出入承明五十年,忽来海外地行仙。盛宴高会娱丝竹,千岁灯花喜报传。”这首诗的真迹现仍悬挂在海牙旅馆中,前几年墨迹由中国驻荷兰使馆传回安徽。他为首捐银2800两重建包公祠,并撰写《重修包孝肃公祠记》,故合肥有“包家祠堂李家修”之说。
求采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4-30
李鸿章 (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字 子黻 、 渐甫 ,号 少荃 、 仪叟 ,谥 文忠 ,安徽合肥人。中国清朝末期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淮军创始人和统帅。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