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专制型父母的教育建议

如题所述

专制型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很严厉,过分严格、粗暴甚至虐待,一不顺心或孩子的行为不符合父母的愿望,就对孩子进行打骂,这种父母信奉“棍棒之下出孝子”的信条,对孩子的行为控制很严,容易使子女形成自卑、懦弱、冷漠、消极情绪,产生恐惧或焦虑、敌意或残忍的心理,容易发生不能克制的逆反、倔强、攻击和冲动行为:棍棒打没了孩子的欢乐、棍棒打没了孩子的个性、棍棒打没了孩子的创造性、棍棒打造了一个唯唯诺诺一事无成害怕闯荡斯守父母身边没有真正快乐与笑容的“孝子”。

另一种专制是父母对孩子提供过度的保护环境,什么事情全由父母包办、代替,孩子的自主权受到限制,使孩子养成过分依赖父母,一旦离开父母,则易产生分离焦虑,拒绝入园,拒绝上小学,形成儿童退缩行为。过度保护还会养成孩子自我中心,自私自利,很难适应集体生活,易造成挫折感,产生对立、自卑、仇视、嫉恨乃至采取攻击报复行为,人际关系紧张造成情绪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孩子要成才,必须先成人,父母即是孩子人生中最重要的老师,家庭则是孩子人生中最重要的学校。家庭教育是孩子的成长基础,是人成长的根本。然而现如今很多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有一定的盲目性,他们盲目地将自己的人生经验强加到家庭教育的根据之中,通过大量的行为干预以及要求孩子绝对服从,来对孩子进行保护和监督。殊不知这种专制型的家庭教育方式是缺乏科学性的,有着明显的不足之处。古语有云:严师出高徒。但严厉并不等同于专制,所以为了孩子能够健康成长,家长们必须把握好其中的分寸,选择正确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

关键词:家庭教育;专制型;不足

随着和谐社会建设的推进,文明程度的提高,典型的专制型家庭教育模式有所减少。但是,由于历史的、社会的原因,专制型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却还是普遍存在的。“一家之长,至高无上”,孩子只能唯命是从,这是其历史的根源。古训云:“玉不琢,不成器”,所以如今还是有许多家长奉行“黄金棍下出好人”的教育哲理。

一、专制型家庭教育的负面影响

所谓的专制型家庭教育只是把孩子当作自己的私有物品,而并没有将其作为一个独立的人平等对待。一切由家长说了算,用自己的标准和意愿去塑造和设计孩子的一切。漠视孩子的意见,要求其一切遵照父母的意志,稍有违背便会遭到训斥或惩罚。

(一)专制型家庭教育对于孩子心理品质的影响

可以说,在专制型家庭里,家长是绝对的权威,是独裁的统治者,孩子要绝对服从。他们常以权威的口吻规范孩子的行为举止、限制孩子的自由、否定孩子的想法。孩子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大多数只有两种结果——不在沉默中灭亡,就在沉默中爆发。一些生性懦弱的孩子,会变得更加胆小怕事,唯唯诺诺,成天提心吊胆,心理极其脆弱,如同走钢丝一般稍有不慎便会摔下来,继而他们把自己封闭起来,患上“自闭症”。还有一部分生性倔强的孩子,则会变得更加顽劣,不怕骂,不惧打,长期的压抑使得他们的逆反心理增强,性情也变得更加冷漠。在家中与父母对着干,与父母顶嘴或消极抵抗,故意惹父母生气。在外面,对其他人则更具有攻击性、性格暴躁。研究发现,专制家庭长大的孩子大多对父母不满,对成年人有偏见,有些甚至还有反社会的倾向,难以和别人建立良好的关系。根据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对父母的教养方式的研究,父母的教养方式大致可分成三种,即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心理与社会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专制型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很严厉,过分严格、粗暴甚至虐待,一不顺心或孩子的行为不符合父母的愿望,就对孩子进行打骂,这种父母信奉“棍棒之下出孝子”的信条,对孩子的行为控制很严,容易使子女形成自卑、懦弱、冷漠、消极情绪,产生恐惧或焦虑、敌意或残忍的心理,容易发生不能克制的逆反、倔强、攻击和冲动行为:棍棒打没了孩子的欢乐、棍棒打没了孩子的个性、棍棒打没了孩子的创造性、棍棒打造了一个唯唯诺诺一事无成害怕闯荡斯守父母身边没有真正快乐与笑容的“孝子”。

另一种专制是父母对孩子提供过度的保护环境,什么事情全由父母包办、代替,孩子的自主权受到限制,使孩子养成过分依赖父母,一旦离开父母,则易产生分离焦虑,拒绝入园,拒绝上小学,形成儿童退缩行为。过度保护还会养成孩子自我中心,自私自利,很难适应集体生活,易造成挫折感,产生对立、自卑、仇视、嫉恨乃至采取攻击报复行为,人际关系紧张造成情绪问题等。

放任型父母对孩子的行为与学习不感兴趣,也不关心,很少去管孩子,“小时候交给保姆或祖父母,上学了交给老师,长大了交给社会。”这类父母存在着典型的角色问题,他们或性格内向或缺乏权威意识和责任感或社交能力差。这种家庭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儿童往往对事情没有责任心,行为放纵,一些不良的个性与态度会影响学业。根据研究,行为越轨儿童的大多数与这类父母有关:母亲对男孩管教放松或过严或前后不一致、父母对孩子缺乏感情、听任自由活动而不予指导和约束、家庭缺乏亲密性等。实际上亲子间正常接触和交流是缓解青少年恐惧焦虑、不安的精神良药,能给孩子带来安全感、信赖感、温馨感,对子女的心理健康发育、健全性格形成具有极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生活竞争的剧烈化和家庭生活电视化,父母对孩子的放任会越来越多,而这与科学的儿童教育是相背的。
另一种放任是对子女过分的溺爱和宽容,使子女容易养成放纵骄横、自私自利的品德和嫉恨的心理,对自己的社会责任模糊不清,不能学会在欲望不能满足时应有的忍耐,结果,不合理的需求、欲望不断增加,无法适应社会生活,以自我为中心,自控力差,道德观念薄弱,缺乏行为准则和规范,事事依赖成人,与人交往产生挫折后,易产生对立、仇视情绪,从而发生侵犯行为。

当前学校教育中老师遇到最头疼的问题是:家长“管”的孩子一般不怎么需要老师“管”,老师“管”的都是那些家长一般不怎么“管”的孩子,而这类孩子的教育由于缺乏有力的家庭教育配合,其教育效果一般也比较糟糕。据统计,“放任”型学生一般来自于不和睦家庭、单亲离异家庭和问题家庭等。这类家庭父母缺乏责任感、义务感和荣誉感,亲子关系多不正常,孩子情感上被忽略或对立,父母不和,视儿童为出气筒进行辱骂或殴打,教养方式简单粗暴经常体罚、对子女缺乏适当监督和养护,这类孩子孩子从小就缺少温暖和爱,心情处于紧张、焦虑、恐惧的情景中,惶惶不可终日,他们不但可能患有与饮食、睡眠、呼吸、排泄等方面的疾病,还可能对自己失去调节控制的能力,患有精神疾病或人格上的缺陷,他们一般情绪波动大,常有莫名其妙的焦虑和恐惧,容易产生敌意,缺乏同情心,嫉妒、残忍等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他们不愿接受伦理道德的约束,富于攻击性。

问题家庭是指父母有不良行为、越轨行为甚至违法犯罪行为的家庭,这对孩子的负面影响是绝对的:据对某工读学校的调查,其女生中30 %的家庭成员中被判过刑,25%有坏作风;母亲酗酒行为,子女行为越轨率为23%;父亲有酗酒行为的子女行为越轨率为32.8%;父母有性犯罪,子女行为越轨率为44%和62%;60%的少年犯来自破裂家庭。

民主型父母不打骂孩子,对孩子的行为更多的是欣赏协助和引导,对于孩子在成长或学习过程中发生的问题更多的是采取帮助与鼓励的方法,并合理地担当起监护人的责任,使孩子从父母的行为与教育中获得知识,明白事理。调查发现,学业不良儿童的父母中更多的是使用专制及放任的教养方式,而正常儿童,特别是优秀学生的父母,更多的是用民主型的教养方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16
在专制教育的家庭中,父母处于绝对的强势地位,孩子的一切活动都由父母决定和安排,孩子必须无条件地服从。
倘若孩子想要反抗,势必会迎来更严厉的处罚,比如语言暴力、各种体罚等
专制教育下的孩子,心理需求被完全地忽视,很多孩子因此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比如缺乏安全感、胆怯自卑、内心压抑等。
专制的父母要做出改变,首先要意识到教育上的错误,抛开固有的教育理念,然后以一颗积极开放的心不断地去学习。
1.尊重孩子
每个孩子都拥有独立的人格和自我意识,他们渴望得到尊重。
父母的尊重会让他们觉得被重视、被理解。
尊重孩子的自尊心,不要随意地否定和辱骂孩子,特别是不要当着众人的面批评孩子。
第2个回答  2020-12-19
鲁道夫·史坦纳说:教育始于让我们为难的那一刻,面对孩子犯错就是教育孩子的好时机。

在我们的周围,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父母,父母总是对于孩子总是各种的不满意。孩子与父母的关系也是差强人意,明明是一家人但相处起来却是似仇人一样。

面对孩子做的任何事情,只要孩子稍稍做得不合己意,家长们轻则喝斥、怒骂,重则否定、讽刺。

而他们的孩子,要不就是老实、听话、没主见;

要不则是逆反心理强、爱和父母对着干、做事冲动不顾后果、急躁。

这样的家庭在心理学中被称为专制型家庭,这样的父母被称为专制型父母。

什么是专制型父母?

1966年,心理学家戴安娜·鲍姆林德博士首次提出了“专制型父母”的概念。

专制型父母 主观性强、高标准、严要求,期望孩子服从、尊重自己,不倾听孩子,不解释自己的理由行为,认为孩子一定会能理解,认为孩子一定要服从。拿着自己的爱去给孩子设下条条框框

因此这类父母经常会和孩子发生冲突。 学习困难、迷恋游戏、抑郁、强迫以及成人后的夫妻关系有问题的男女等等,往往有专制的父母。

例如,父母的命令孩子必须服从;

一旦孩子的行为没有达到预期,父母就会“威胁”,你再不听话就会怎样。说到底,专制型父母在教育的过程中,享有绝对的权威。

有位朋友曾说起过他曾经的事,小时候因为和母亲顶嘴,三更半夜被推到了门外。那时候他们家生活在农村,院子的外面是黑乎乎的街道,没有路灯,当他身处在黑暗的那一刻时,自己真的好害怕、好恐惧、好无助,甚至是绝望。

这个事件让他之后对父母言听计从,这个事件也让他至今都不敢一个人走夜路,哪怕有路灯,哪怕亮如白昼,还是害怕,就像曾经被独自丢在黑暗里的那个小孩一样。

他的父母对付他的招式,让他服从了。这让他的父母很高兴,所以很多专制型父母喜欢让孩子服从命令。

因为简单好管理。

但是很多人会说,今天的时代已经不同于往日,我们都是接受过教育的父母,我们怎么会这样对待孩子呢?

因为社会育儿观念的转变,很多父母也会随着发生转变,只是很多转变都是表面的,就好比专制型父母在自己的专制上披上了自由的外套,结果就会以为自己是一位民主的父母。

专制型父母的特点

特点一,说了自由,但是结果是父母说了算

很多专制型父母并不会承认自己是专制型父母,所以他们会在生活中给孩子更多自由选择的权利。

比如在家庭会议的过程中,孩子没有选择的权利,只有服从命令的机会,因为结果是父母制定的,孩子并没有过多的选择余地。

比如说在吃饭的时候,父母说让孩子随便点,不会有限制,但孩子点了自己喜欢的辣一点的菜,父母会立刻说,你最近正上火不能吃辣的。

孩子:......

在游戏的问题上,今天你休息,可以随便玩,不会限制你,但是游戏只能玩两个小时。

孩子:......

所以说专制型父母并非直接强制要求孩子,相反专制型父母会给孩子更多的选择权利,但是这种选择的结果制定只能是父母说了算,孩子没有参与的资格。

特点二,教育的过程以父母为主导

专制型父母总是喜欢用自己的力量来压迫或者威胁孩子,最终让孩子做的选择倾向于自己想要的结果。

教育的主题应该是孩子,作为父母我们更多的是引导者,循循善诱告诉孩子为什么选A而不能选B,在尊尊教导的过程中,应该让孩子认可选择A的原因。而不是粗鲁的告诉孩子,不许选A。

这种做法孩子最终选的都是A,但是以孩子为主导的教育,让孩子明白选A 的意义,而以父母为主导的选择告诉孩子选A是父母的意见,不选带来的不是孩子应该承担的后果,而是父母的不高兴。

在这个教育过程中,教育的主导者已经变了,孩子从主动变为被动,从主导变为附耳听命。

特点三,把威胁当做惩罚

为惩罚有很多种,但朋友的父母选择了让孩子最害怕的一种,那就是给孩子制造抛弃的感觉。

专制型父母总是以自我为中心,所以在惩罚孩子的时候,总是喜欢做出最严厉的惩罚,比如威胁,你再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

远离孩子而去,任由孩子哭闹。

为什么不建议父母们成为专制型父母,因为专制型父母表面看来让孩子短期特别听话,但是从孩子成长的角度来看,专制型父母教育的孩子长大后更令人担忧。

专制型的父母教育出的孩子,有些孩子会变的极其顺从,有些会变得极度反抗。

极度叛逆的孩子

《无条件养育》这本书中写到: 家长过渡坚持管制孩子的生活,孩子们就会创造出一个家长了解的生活,在创造出一个家长毫无察觉的秘密生活。

也就是在家长看不到的地方,孩子们会展现出一个不一样的自己。

比如《少年的你》中的反派角色魏莱,学习好,家境好,长得漂亮,却是学校的霸凌者,因为这个角色从小是父母眼中的完美小孩,因为父母过于严厉而她过于乖巧,但是她在学校的做法确是嫉妒的叛逆。

极度顺从的孩子

面对低龄儿童,父母的专制往往是以孩子害怕的事情来进行威胁,比如把年纪小的孩子单独留在黑夜里,孩子害怕、恐惧、难过,最重要的是孩子内心会产生被抛弃的感觉,因为害怕下一次再次被抛弃,最终他会选择听从父母的命令。

久而久之,孩子内心的想法就是我要取悦于父母,我不能去做他们不喜欢的事情,因为害怕被抛弃。

这种孩子长大之后很容易出现讨好型人格,没有自己的主见,更在乎身边人的看法,总是害怕被抛弃或者孤立,习惯于牺牲自己而成全别人。

每一个生命都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思维,像是有着自己独特形状的石头,而每一个家长都像让孩子变成鹅卵石,变成别人喜欢的,对别人有用的鹅卵石,无可厚非。

但打磨自己得棱角,把自己塞进父母想要的框架里,变成父母想要的形状,这样的孩子真的会幸福开心吗?

end

|“鲍毓明性侵养女”| 一个“隐形”的爸爸,轻而易举的毁掉女儿的一生!

家庭中的红脸与白脸,你扮好你的角色了吗?

周迅寻找生母,被骂“白眼狼”:被父母抛弃的孩子,如何才能走出阴影?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