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妈妈越有掌控欲,孩子越暴躁?

如题所述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他们的觉察能力和自己认知能力提升,他们是社会人的角色凸显,有被尊重、被肯定、被认可等方面的情感需求。如果他们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暴躁、悲观甚至对抗。

妈妈对孩子的爱,几乎没有人会质疑。但是为什么我们出于好心,都是为他好,为什么会得不到孩子的认可,为什么会造成亲子关系的紧张?难道是我们的方法出了问题?

首先,我们分析下妈妈们教育孩子一些不合理的方式

1、过度的溺爱和纵容。太爱孩子,恨不得摘天上的星星给孩子。总觉得孩子小,安排做事情不放心,或者嫌他做的慢、不够好,很多妈妈喜欢大包大揽地帮孩子做任何决定。这就造成了孩子动手能力差、自立能力差的问题,孩子习惯了别人应该理所当然地为他做任何事,什么好的东西理所当然应该归自己。一旦遭到不是这样的待遇,他们就会产生愤恨的情绪,认为不公平。

2、过度的严厉和惩罚。妈妈总是单方面制定孩子的规则,比如作息时间安排、奖罚制度,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孩子没有参与决策的过程。这次学习没考好、下次贪玩回家晚了、和同学打架了,或者不小心把家里什么东西破坏了,妈妈肯定会收拾一顿。孩子就产生报复心理和反叛情绪,我就是要对着干!

3、父母不好情绪的反射。父母工作压力过大、好不容易下班回家想喘口气、孩子跑过来拉着你吵闹、你不由得训斥了几句;一家人正在吃饭,熊孩子淘气把碗筷扔在地上不吃饭,你生气得揍了两下。其实再会教育孩子的父母,或多或少都有曾经吼叫孩子的经历,可怕的是,当父母的训斥和吼叫成为一个惯性,当孩子一不顺意的时候,你的吼叫就如条件反射般地弹了出去。不知不觉中我们伤害了孩子,造成孩子胆小怯懦或者更暴躁的性格。

为人父母,是一场旷日持久的修行。教育孩子不能随性,因为我们不经意间的行为,可能对孩子的影响是关乎一生的。都说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我们一定要跟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

二、改善亲子关系一些好的方法和建议

1、《非暴力沟通》这本书在社会影响非常大,引导父母在面对与孩子的冲突时,应该把握几点:先表达对孩子此刻感受的理解与同情,然后表达对孩子错误做法的不赞同,并告诉孩子妈妈此刻的感受,一起探讨共同的解决方案或者以后需要改善的地方。我反正是屡试不爽,非常有效。

2、表达对孩子无条件的爱,有原则的管教。适度表达和展示爱,要让孩子知道,妈妈对她的爱不因成绩不好、不乖巧听话而改变。帮孩子建立安全感,更好地理解爱。

3、人人生而平等,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不能搞一言堂,我们要尊重孩子自己的想法,维护孩子的尊严,关于孩子事情的决策由家长和孩子一起制定。孩子是规则的制定者,才会更加遵守规则。

 总之,在亲子关系中,妈妈不要过多霸道地掌控孩子,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和自主,最终要赢得孩子的心,而不是赢了孩子。


作者:红红,自媒体人,家庭风险及理财规划师。微信公众号:红红视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1-28

在很多家庭经常上演父母和孩子想法不一致,父母发怒生气,孩子执拗大哭的大戏,不清楚很多家长有没有关注到这样一点,很多时候孩子在感觉特别无力对抗的时候,会肩膀下沉,胳膊垂着,含胸,表情忧伤,大哭??这是很明显的心理上的无力感在身体上的反应。

前几天在我们家发生了这样的几件小事儿:

周五的下午,我一个人去朋友家聊天,把我们家孩子留给他的爸爸带。从朋友家回来以后,孩子和爸爸正在用剪刀剪面具,主要是爸爸剪孩子看着。我特别开心他们可以一起做手工,然后还有一张要给妈妈做的面具,我问我们家的宝宝:“可以帮妈妈剪一个面具吗?”他说:“我不会,你自己剪吧。”然后我继续鼓励他:“这个很容易的,来跟妈妈一起剪吧。”他又一次说:“我不会,还是你剪吧。”然后我说:“你试一下,就试一下,先把这个边剪掉就可以??”在我持续的鼓励下,最终他把这个面具完成了。

第二件小事是,周末去鼓楼的时候,有一个长长的楼梯,在楼梯下面爸爸就说:“太高了,我抱你上去。”然后我说:“让他试着自己上。”爸爸说:“太高了很危险,我给他抱上去。”我再坚持让孩子自己上的时候,孩子自己也在喊:“我害怕,我不要,给我抱上去。”最终我们把他抱上去的。后来去钟楼的时候,也是长长的高高的陡陡的楼梯,在我的坚持和鼓励下,孩子自己上到了楼顶,上到了楼顶以后,他特别开心地跟我说:“妈妈,你看我勇敢了,我自己能上来了,不用你们抱了。”

我讲了这两件小事是想说:孩子在第一件事里面,嘴上一直说:“我不会,我不会??”在第二件事里面,上鼓楼的时候说:“我不行,我不行??”从根源上来说,是心理上的一种无力症。

这种无力症是当孩子和家长沟通的时候,如果家长特别强势和决绝,孩子一再被否定或者被拒绝参与其中,孩子心理上就会有一种无力感。如果此时家长再给孩子一些负面的心理暗示,比如,说孩子不会剪纸,剪不了,剪纸是危险的。或者,说孩子不能上长长的楼梯,那样很危险,孩子没有能力上去。这都加固了孩子心里的“无力症堡垒”。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真的是“不能”“不会”“没有能力”。如果长期被别人掌控,这样的孩子特别容易自卑不自信。

怎样打破这种无力症堡垒呢?

首先,父母要对自己的掌控欲,有认识并且刻意弱化,把掌控感还给孩子。

如果能意识到自己的掌控欲,正在潜移默化的对孩子有很多负面的影响,家长想要去改变一些结果,那么根源上的问题就解决了。

可以尽量收敛一下自己的掌控欲,很多事情给孩子决定权、决策权。当孩子自我意识萌发以后,对物品的拥有权,对事情的决策权,都会给孩子极大地掌控感,而这种掌控感可以让孩子内心更有安全感和自信心。

对孩子提出的问题给予回应,孩子对某些事物的见解,即便不正确也给予支持和鼓励(鼓励孩子认真寻求答案的过程,或者鼓励其他闪光点)。

陪伴孩子试错,陪伴孩子撞南墙,在关键时刻鼓励他或者保护他,陪伴他总结经验教训。

这样可以很好地找回孩子的掌控欲,当孩子对某些事、某些问题他能够了解过程并掌控,那么当他掌控某些事物的时候,他会有成就感,而这种掌控感和成就感会给孩子极大的自信。

另外想要治愈无力症,还有一种快速见效的方法,就是全身心地与孩子一起游戏,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建立自信。

比如,当孩子说剪纸他不会的时候,这时候家长可以带着他找一张纸乱剪几下,然后问他:“你看我剪得像不像一个拖布?”他会很开心的嘻嘻哈哈的参与到剪纸这个过程中来,然后再开始剪面具。这样就把孩子的一个消极情绪很快的引导到一个积极情绪中,孩子在这种积极情绪中再加上一些鼓励,他可以做出很多很棒的作品。

再比如,还是前面的例子,当孩子很不想去上楼梯的时候,我们可以试一下问问他:“你喜欢先迈左腿还是先迈右腿?你觉得左腿力气大,还是右腿力气大?要不然你试试看看哪个腿更有劲儿?”可能用这种方式可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让他把惧怕情绪转移到他可控的事情上,让他有小小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这样也许就会一点一点战胜他的不自信。

有一幅漫画,有这样的场景:老板骂了爸爸,爸爸就回家骂妈妈,妈妈就去骂小孩,小孩就去欺负弟弟,弟弟就去踢小狗,小狗就在地毯上尿尿。如果想要打破这个循环,大人必须积极甚至主动地帮助孩子,先要暂停自己的情绪,然后想办法转变孩子的情绪。

回到最初的问题,为什么家长越有掌控欲孩子越暴躁?

因为家长的掌控欲,压制了孩子的掌控欲和成就感,孩子就会有一些负面情绪,有些孩子的负面情绪表现为:踢人、打人、暴躁易怒、主动攻击。有些孩子的负面情绪表现为:大哭、隐忍、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讨好大人。

无论是哪一种形式,都不是我们作为家长的期望看到的。那么怎样让家长和孩子的想法达成一致,不是简单的控制与被控制,那么我们家长要提升自己的“游戏力”,用一些游戏的方式化解家长和孩子之间的矛盾。

具体哪些场景,可以用哪些方法呢?我们下一期详细聊聊~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