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我国三大自然区的特点。(从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农业、人口、城市、其他等方面)不要网址

如题

三大自然区是指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
东部季风区
地形地势:海拔较低,以平原丘陵为主。包括三大平原、二大高原、低山丘陵和盆地
气候:季风气候显著,雨热同期,降水多,集中在5~10月
植被:森林,部分为森林草原
土壤:林下发育,淋溶性强
水文:外流河,多大江大河,雨水补给
人类活动:广泛而深入,主要农耕区,聚落稠密,是中国人口集中和经济发达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地形地势:海拔较高,以高原或高山和盆地为主
气候:大陆性强,降水少,温差大,多大风天气
植被:荒漠,部分为草原
土壤:有机质含量低,盐分高
水文:多内流河,短小,雨水、融雪水补给
人类活动:影响小,水是农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青藏高寒区
地形地势:海拔高,有世界高大山地
气候:高寒,风大,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日温差大
植被:荒漠、草原和高山草甸
土壤:土层浅薄,多冻土
水文:内流河,大河源头,湖泊众多,多为咸水湖
人类活动:影响微弱,原始自然完整,畜牧业为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9-08
根据我国自然情况的最主要的差异,可将全国划分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原区三个大自然区。三大自然区的主要特点为:

1.东部季风区,约占全国面积的46%

①季风影响显著,风向、降水、温度均随季节变化而有明显更替。夏季风影响明显,湿润程度比较高。

②新构造运动上升幅度一般不大。海拔超过2000米的山岭不多。在呼玛—北京—郑州—钦州一线以东,新构造运动以沉降为主,其间500米以下的面积很大,有广阔的堆积平原。

③天然植被以森林为主,少部分为草原。

④地表外营力主要是常态的风化物质移动。水力侵蚀、堆积和溶蚀作用突出,沿海还有波浪和潮汐的破坏和堆积作用。纬度较高和海拔较高的地方有冻裂作用,部分地域有风沙及风尘的搬运和堆积。地表水的补给以雨水为主要来源,潜水较丰富。

⑤在第四纪冰期受冰川影响不大,植物种类繁多,分布比较混杂,并且有不少是从中生代末及第三纪保存下来的植物。红色风化壳分布很广,长江以南尤为普遍。

⑥人类影响广泛而深刻。凡可开垦的地方,几乎全部辟为农田。天然森林大多破坏。本区是我国最主要的农业区域,但有很大面积应该经营林业。

⑦区内自然界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是随纬度而变化的温度,随距海远近而变化的湿润情况也是相当重要的因素。湿润情况南北各地虽相近似,但降水量的绝对值差异很大,低者不足400毫米,高者2000毫米以上,对于自然区的分异也有影响。

2.西北干旱区,约占全国面积的27.3%。

①在晚近地质时期,有显著的差异上升运动,大部分地区上升幅度不大,一部分上升很大,形成广大的高平原和横亘于高平原中的很显著的山脉。高平原海拔大多在1000米左右,其中也有较低的部分,如准噶尔盆地不少地域在250—5O0米之间。吐鲁番盆地的艾丁湖竟在海平面以下155米。许多山地的高度超过3000米,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异。也有不少山地高度较低,景观的垂直分异不明显。

②地处内陆且四周多山岭。来自海洋的水汽很少,夏季风难以到达。植被大部分为荒漠,一部分为荒漠草原和干草原。在高山的垂直分带中则有森林、山地草原等,以及与之相应的土壤类型。

③地貌外营力主要是干旱与半干旱气候下的微弱风化、微弱的物质移动、微弱的水力侵蚀和堆积以及广泛的风力侵蚀、搬运和堆积。但暴雨之后,水力侵蚀可产生强烈的破坏作用。风力作用虽然很广泛,但只能对颗粒较细的松散沉积物起作用,并在风力变缓的时候发生堆积。在高大的山岭中,以冰川作用以及冰缘条件下的寒冻风化、物质移动和流水侵蚀为主。全区绝大部分属内陆流域,在平地上产生的地表水几乎全属雨水补给的短暂水流。湖泊较多,大多是咸水湖。山地径流是重要的资源,其补给来源以冰雪融水为主。

④自中生代末期以来,即断续出现干旱和半干旱气候。植物逐渐旱生化,种属较少。第四纪初曾经有过比较湿润的时期,有些地方古水系较为发育。湖岸阶地的存在,也可以作为地质时期中气候向干旱变化的证据。

⑤人类对于自然界的影响,远不如东部季风区广泛、深刻。但在与东部季风区接壤的地区,以及有流水可资灌溉的地域等,也可看到人类活动的深刻影响。干草原利用不尽合理,往往造成沙漠化的扩展。

干草原、荒漠草原大部是畜牧地区,水源是农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高大山地则是经营林业与畜牧的场所。本区主要的问题是水源不足。应防风固沙、防治土壤盐渍化、改良草场等。

⑥随距海远近而变化的干湿状况是决定区内自然界地域分异的主要因素。

3.青藏高原区,约占全国面积的26.7%。

①新第三纪以来全区大幅度上升,形成平均高度4000米以上的大高原。其间还有超出雪线以上,高度在6000米甚至8000米以上的极高山岭。

②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气温很低,太阳辐射强,风力强,由区外输入的水汽不多。植被以荒漠、高山草甸灌丛为主,森林很少。由于古冰川的影响以及化学风化作用微弱,成土母质的机械组成很粗,土层薄,加以成土年龄不长。成土作用缓慢,土壤剖面发育较差。

③地貌外营力主要是在冰缘气候条件下比较强烈的物理风化与物质移动,以及冰川和流水的搬运堆积。大部分为内陆流域,有较多的冰川、湖泊。高原边缘为许多大河的上源。

④人类对自然界的影响比西北干旱区还要微弱。以畜牧业为主,少数地区可以发展林业、农业。本区主要的不利条件是气温低,空气稀薄,风大,水分不足,地势崎岖。

⑤决定自然界地域分异的主要因素是自然界随高度而变化的垂直地带性因素。在高原面上自然界的地域分异也表现出水平地带性。

从上所述,可见三大自然区划分的主要根据是:1)现代地形轮廓以及对它有决定作用的新构造运动的不同;2)气候特征及其所导致的土壤、植被、地貌外营力和水文的最主要特征的差异;3)自然界(土壤、生物、地质地貌)的主要发展过程不同;4)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以及利用、改造自然方向的差异;5)自然界地域分异所服从的主导因素的差异。由于划分这样广大的区域单位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而各项因素的发展与分布不完全一致,在每一个区内的一致性也很不相同,因此,所有界线只能是概约地代表自然界开始变化的地方,不可能是很准确的。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60832293.html?si=1&pt=sobar%5Fik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