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现存商代甲骨文最早的作品

如题所述

  商代甲骨

主要指河南安阳<a 殷墟出土的商代晚期(公元前14~前11世纪)王室占卜记事用的龟甲和兽骨。以其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即称<a 甲骨学。商王常用甲骨占卜吉凶,卜毕将所问之事或所得结果刻(或写)在其上,此即商代甲骨文,但出土甲骨更多是不刻文字者。因商代甲骨文不见于古代史书记载,所以学者间命名不一,又有龟卜文、契文、殷契、甲骨刻文、殷墟文字、贞卜文、殷墟卜辞等各种名称。商代甲骨的发现和研究对商代考古、历史及古文字学的研究均有重要意义。
[刻字牛胛骨 小屯南地出土]
 发现简史 商朝灭亡,“失国霾卜”。商代甲骨即不为世人所知。1899年(清光绪己亥)秋,古文字学家王懿荣首先在所谓“龙骨”中发现带字的甲骨,并定名为商代卜骨,高价购藏,至1900年,他先后3批共购藏甲骨1500片。同时搜购甲骨者还有古文字学家<a 王襄、刘鹗。其后的著名收藏家还有<a 罗振玉等。罗氏自1907年开始购藏甲骨,至1928年先后收藏近3万片。一些外国人很早开始也搜求殷墟甲骨。早在1903年,美国人方法敛(1862~1914)和英国人库寿龄(1859~1922)就开始合购甲骨,英国人金璋(1854~1952)、 德国人维尔茨和卫礼贤(1873~1930)也自1908和1909年开始搜购甲骨,以上数人共得甲骨5000片左右。日本人搜集甲骨要早于罗振玉,如三井源右卫门一批即得3000片,林泰辅从1905年开始搜购甲骨,到1928年前后,日本各家共搜集甲骨15000片左右。加拿大人明义士(1885~1957)自1914年起在安阳坐地收购甲骨,小屯村中和村南的几批重要发现,都为明义士所得,至1926年他自称收藏逾5万片,其数居外国人之冠。以上国内各家所得和流散国外的甲骨共10万片左右。
 1928~1937年,<a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开始有计划地发掘殷墟,先后进行15次其中第1次至第9次共出土甲骨6389片,第12次至第15次共出土甲骨18405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殷墟发掘工作继续进行,先后在四盘磨、小屯、大司空村、苗圃北地和后冈等处出土商代甲骨。其中小屯南地1973年出土甲骨4000多片,内容丰富,地层关系明确,对于甲骨分期研究有重大学术价值。殷墟以外,1953、1954年在<a 郑州商代遗址中还出土2片商代中期的有字甲骨。
[小屯南地17号坑出土甲骨情况]
 自1899年发现殷墟甲骨至今,86年来已出土商代甲骨15万片以上,现分藏于中国大陆和台湾省及港澳地区。此外还流散到日本、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苏联、联邦德国、瑞士、比利时、荷兰、瑞典等国家。
 著录与研究 殷墟所出的甲骨有不少已著录出版。1903年刘鹗整理所藏部分甲骨,出版<a 《铁云藏龟》,是为第一部著录甲骨的著作。刘氏所余甲骨曾先后著录于罗振玉《铁云藏龟之余》、姬佛陀《戬寿堂所藏殷虚文字》、商承祚《福氏所藏甲骨文字》和《殷契佚存》等书中;王襄所藏甲骨的一部分,著录于他所编《室殷契徵文》一书中;罗振玉所藏甲骨的一部分,先后收入他所编《殷虚书契》、《殷虚书契菁华》、《殷虚书契后编》等书中。外国人所得甲骨,早年有一部分以摹本出版,如库寿龄、白瑞华所编《库方二氏藏甲骨卜辞》、《甲骨卜辞七集》等。明义士所得甲骨,一部分著录于《殷虚卜辞》书中;日本人所得甲骨,林泰辅以拓本纂为《龟甲兽骨文字》,<a 郭沫若《卜辞通纂》也有著录。近年来,国外所藏甲骨不少墨拓出版,周鸿翔编有《美国所藏甲骨录》;日本贝茂树编有《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藏甲骨文字》、松丸道雄编有《东京大学东洋文库所藏甲骨文字》等;加拿大则出版了许进雄《明义士收藏甲骨》、《殷虚卜辞后编》、《怀特氏等收藏甲骨文集》等;英国各家所藏甲骨也已墨拓并正在编纂出版中。
 抗日战争期间和抗战胜利以后所出甲骨,主要著录于<a 胡厚宣《战后宁沪新获甲骨集》、《战后南北所见甲骨录》、《战后京津新获甲骨集》、《甲骨续存》等书中。
 殷墟科学发掘所得甲骨中,第1~9次发掘所得收入<a 董作宾《殷虚文字甲编》一书。第13~15次发掘所得收入董作宾《殷虚文字乙编》一书。而1973年小屯南地所得甲骨,则收入《小屯南地甲骨》一书。郭沫若主编的<a 《甲骨文合集》一书,将1973年以前出土的甲骨进行选片、去重、弃伪、缀合,并选换拓本和墨拓未著录材料,精选出41956片编为13册,自1978年开始出版,至1982年已全部出齐,为甲骨学和商史研究提供了系统的资料。
 在出土和流传过程中,不少完整甲骨破碎而分属于不同藏家,或见于不同的著录中。为了得到较为完整的资料,不少学者致力于残断甲骨的缀合复原工作1917年<a 王国维首先缀合了《戬寿堂所藏殷虚文字》1.10与《殷虚书契后编》上8.14,发现了甲骨文所记上甲至示癸的世次与《史记?殷本纪》不合,从而纠正了《史记》所列个别商王世次的错误其后郭沫若《卜辞通纂》《殷契粹编》和董作宾《殷历谱》也做了许多缀合工作。甲骨缀合的专著有曾毅公《甲骨存》和《甲骨缀合编》,郭若愚、曾毅公、李学勤《殷虚文字缀合》等。张秉权的《殷虚文字丙编》集中缀合了《殷虚文字乙编》的材料, 屈万里《殷虚文字甲编考释》 则对《殷虚文字甲编》多有缀合,此外,有严一萍的《甲骨缀合新编》等。《甲骨文合集》一书从30多种甲骨著录中共缀合了1600余版。
 关于甲骨的出土地点和年代,刘鹗在《铁云藏龟》序中首先明确指出甲骨文为 “殷人刀笔文字”, 罗振玉则在1908年考定甲骨出土地应为河南安阳“洹滨之小屯”村。 经罗振玉、王国维等深入研究, 甲骨被确定为晚商遗物,其出土地小屯即《史记?殷本纪》正义引《竹书纪年》所载的“自盘庚徙殷至纣之灭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的晚商都城。以此为基础,才有从1928年开始的殷墟发掘。
 <a 孙让1904年完成的《契文举例》一书,是第一部甲骨文考释著作,他将《铁云藏龟》中的甲骨文与金文、<a 石鼓文及《说文》中的古文相比较进行分析,共考释文字180多个。其后几十年来,对甲骨文字考释做出贡献的学者主要有罗振玉、王国维、<a 唐兰、<a 于省吾、郭沫若、董作宾、杨树达等。这些学者的考释方法基本是“由许书以上溯古金文,由古金文以上窥卜辞”。此外,还比较分析甲骨文字形的偏旁点划,然后通过音韵学、训诂学的手段,以求其音、义。郭沫若、于省吾在传统考释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民族学、世界史等方面的材料进行研究,屡有新获。经过学者们的努力,甲骨文4500多个单字,目前已辨识出2000字,但其中得到公认者仅有1000多个。其余不识者多为族名、地名或专名,知其义而不知其音。在上述成果的基础上,甲骨文篇章已可基本通读。考释文字的主要著作有罗振玉《殷虚书契考释》,郭沫若《卜辞通纂考释》、《殷契粹编考释》、《甲骨文字研究》,唐兰《殷虚文字记》、《古文字学导论》,杨树达《耐林甲文说》、《积微居甲文说》,于省吾《双剑殷契骈枝》、《甲骨文字释林》等。
 自1917年王国维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利用甲骨文进行商史研究以后,继续者不乏其人。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指导甲骨文研究,开辟了中国史学研究的新天地。这方面的其他著作有胡厚宣的《甲骨学商史论丛》、董作宾的《殷历谱》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学者们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除继续对文字进行考释外,又对传统的甲骨文分期断代进行补充、修正,并开始探索新的分期断代标准。与此同时,利用甲骨文材料研究商代的社会性质、阶级结构及商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等,也取得了新的进展,从而使甲骨学研究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卜法与文例 商代统治者十分迷信,占卜活动频繁,几乎天天卜,事事卜,借以指导自己的行动。占卜内容基本是以时王为中心,就他所关心的问题,通过贞人向上帝、鬼神、先公先王等求疑问卜,以便预示吉凶,祈望得到护佑。有对祖先与自然神的祭祀与求告,有对风、雨、水及天象、农事、年成的关注,也有对同周围各方国战争的关注和商王关于田游、疾病、生育以及旬、夕、祸、福的占问等。
 占卜所用的材料主要是龟腹甲(也有少量背甲)和牛胛骨。龟主要为南方产物,殷墟第13次发掘所得一版大龟长一尺二寸,产自马来半岛。牛胛骨则主要为当地所产。卜用甲骨,用前都需经过整治。在殷墟科学发掘前,曾在小屯村北朱姓地(即后来之E区)发现一坑数百只腹背完整之龟壳,此即存储龟料的场所。削锯龟甲时,先将腹背锯开,去掉腹甲外沿,再将其内刮磨平整。背甲则从中间剖开,再锯去首尾两端,呈鞋底形,此即“改制背甲”。经削锯处理的龟甲都要去掉鳞片并将正反面打磨平整;整治肩胛骨时则先要切去一部分骨臼,再切去突出之臼角和削平骨脊,最后将正、反面打磨光滑。锯削后的甲骨还要在背面施以凿、钻,但也有少量牛胛骨在正面施钻凿。凿为长槽状或枣核状。凿旁挖一个圆窠,即为钻。龟甲以中间千里路为界,左甲钻在凿右,右甲反之;牛胛骨左胛骨钻在凿右,右胛骨亦反之。
 占卜时,用燃炽的木枝烧炙甲骨背面凿、钻处,因甲骨厚薄不匀,正面即出现“卜”字形之裂纹。其中钻处裂纹称兆枝,凿处裂纹称兆干,此即据以判断吉凶的“卜兆”。卜时所灼数不一,少则呈一、二兆,多则可达百余兆。龟甲兆枝左右相对。牛胛骨则兆枝朝向臼角缺口,即右胛骨兆枝向右,左胛骨兆枝向左。占卜以后,将所问事项刻记在甲骨之上。文字一般先刻竖划,后刻横划。首先在卜兆上方刻记占卜序数,即一、二、三、四……,称为“兆序”,最多有卜至20次以上者。兆旁还记“兆辞”,如不玄、不玄冥、一告、二告、三告、小告等。或记“吉辞”,如吉、大吉、弘吉等。或记“用辞”,如用、用、毋用、御等。吉辞、用辞以晚期甲骨为常见。最后刻卜问之事,故又称甲骨文为卜辞(见彩图[卜甲]、[卜骨]、[卜骨])。一条完整卜辞,应包括叙辞、命辞、占辞、验辞等项。如《殷虚文字丙编》第247片:
 甲申卜,,贞妇好娩。王占曰:
 其佳丁娩,。其佳庚娩,弘吉。
 三旬又一日甲寅娩,不,佳女。此辞之“甲申卜,”即叙辞,为贞卜日期及贞人名。“贞妇好娩”,为所问之事,称“命辞”或“贞辞”。“王占曰:其佳丁娩,。其佳庚娩,弘吉”,为商王亲自视兆占问以判断吉凶,称“占辞”。“三旬又一日甲寅娩,不,佳女”,为卜后31日,事情应验,记其结果而补刻,即“验辞”。在殷墟卜辞中,形式如此完整者极少,一般常省去占辞或验辞,也有只保留命辞者。在早期甲骨中,有时将刻文以砂或墨填涂,也有少数甲骨上的文字不是刻写,而是用“毛笔”朱书而成。
 卜辞的分布有一定规律。一般说来,刻辞迎兆并与一定的卜兆有关。龟腹甲右侧卜兆向左,文字右行;左侧卜兆向右,文字左行;甲首及甲尾部分,或近甲桥边缘部分,卜辞由外向内行。背甲与之相同。商人占卜往往从正反两个方面问疑,反映在龟甲上则有位置相应的左右“对贞”。牛胛骨中右胛骨卜兆向右,卜辞左行;左胛骨卜兆向左,卜辞右行。只有上端近骨臼处的两条卜辞由中间读起,在左左行,在右右行。牛骨上的各条卜辞,或自下而上刻写,或自上而下刻写,其间往往有界划相隔。每一件事也反复对贞。但也有不同之卜交错排列,名为“相间刻辞”;有时甲骨正面的卜辞无处容纳,则转刻于背面,此即“正反相接”;有时反复卜问同一件事,但将内容基本相同的卜辞分刻于数版甲骨之上,只是各版卜序不同,这就是“卜辞同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