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合螳螂拳的起源与发展

如题所述

螳螂拳素以快速、凌厉、拳法多变、技击性强而享誉武坛。当今影响最大的有“七星”、“梅花”、“六合”三种螳螂拳。六合螳螂拳虽然流传不广,但它古朴实用、结构严谨,形成一种独特风格,得到武林界高度评价和重视。
六合螳螂拳俗称马猴螳螂、软螳螂。又称“陆合拳”,“里功拳”,全称为“六合螳螂磨盘马猴拳”。六合螳螂拳是最古老的螳螂拳之一。螳螂拳相传为王郎所创编,但有关王郎籍贯及生平的史料不足,有的考其为宋朝人,有的证其为明朝人,有说其出身崂山道士,有说其久居胶东顶山等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惟有两点均为公认:一是王郎为鲁人,二是王郎受螳螂技能所启发创螳螂手法。螳螂拳初创时并无门派之分,经历代传人继承研练,实践充实,融会贯通,有擅取形者,有擅取势者,有擅取意者,因而编造出各类螳螂拳。
六合螳螂拳创始人及创始年代皆无从考稽,至今有真实传闻和史料记载的只能追溯至乾隆年间魏德林老师。六合螳螂拳到了魏先师一代已非常完整、系统、科学和成熟。可见绝非几代拳家所能创编成的。再向上追溯,只知魏得于湖北花园金老十,金得于老龙师傅。
六合螳螂拳
魏德林,人称魏三,江湖绰号“鸭巴掌”(指趾间的蹼相连)。生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卒于同治六年(1867)。魏三精于技击,善悉水性,尤以夜行术及轻功见长,一生游侠江湖,以劫富济贫、抱打不平、进京盗宝为乐事,来去无影无踪。曾以“展拍”之腿,蜚声大江南北、黄河两岸,素有“江湖大侠”、江洋大盗”之称。对师门之事,匿而不露。花甲之年,为报救命之恩,将六合螳螂拳技法传授给胶东招远川林家林世春一人。
林世春(1824—1911),自幼秉承家传罗汉拳和六合拳,成年后又得魏三六合螳螂拳真传,其听、问、化劲已臻上乘,曾试以裹腿带将眼蒙上,数步之内,无人能近其身,欲逃也难。林世春遐迩闻名,被黄县(现龙口市)丁家大户聘为拳师十余年,主要传人丁子成、王吉臣二人。并传下《六合螳螂拳手法真传秘诀》拳谱。王吉臣年轻先殒。只有丁子成得其真传后,于民国十五年(1926)创办了“黄县国术研究会”,免费传授六合螳螂拳,使六合螳螂拳在黄县得以发展。
丁子成所传弟子甚多,得其真传且在海内外享有盛誉的有:单香陵、张祥三、陈云涛、赵乾一、袁君直、刘云樵等人。单香陵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就以高超的武功驰名京华,被北京当时十大国术馆之一的第一国术馆(即火神庙国术馆)聘为顾问,赢得1933年在北京举行的全国擂台赛冠军,被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聘为“富连成戏社”科班武术教师(任职至该社解散),此间还接到中央国术馆馆长张之江先生的聘请。陈云涛是原中国建工部副部长,虽居高职,却依然不舍传统武技的发展,他所写的《螳螂略论》一文,早已蜚声武坛。另有张祥三、刘云樵二位先生在台湾几十年致力于武术的发展,誉满宝岛,桃李满园,有的已传到了其他国家。
六合螳螂拳发展至今,单香陵一代大师相继离去,但他们的后辈已成长起来,肩负着发扬发大的重任。 六合螳螂拳有较系统的基本功法训练,其中“抓铁球”、“对抓手”是独具的功法训练。基本拳法有“三捶及三捶对练”、“磨盘手及磨盘手对练”。套路有:铁刺、先手奔、照面灯、截手圈、藏花、双封、短捶。主要打法有《六合螳螂拳手法真传秘决》摘要93手。 六合螳螂拳的器械有:六合刀、雁翎刀、六合枪、小金枪、六合棍、三合剑、纯阳剑等。
在技击上,六合螳螂拳的手法更是丰富多彩,有勾挂锯挫、缠封刁踩、沾粘推贴、压点撑刺、挑划刀刊、扫搂展劈等,讲究“出手雕翎箭”、“有手不见手”、“封手不透风”、“勾刊赛车轮,有手勾其手,无手刊其面,手手不空”、“彼进我也进,插进里门,先击其面,后开彼手”、“闪则打,不闪也打,闪躲不及未有不招架者,招架则为我偷遁之手捆摔”等等打法。可谓手法密集,伏手四起,抢占中门,后发先至。故有“螳螂无处招”之说。
此拳威猛,不独在一招一势上,而在其势逼人。两刀(螳螂两大臂喻人两手臂,称双刀或双斧)在身,气盖对手,以逸待劳,一动皆动,迅雷不及掩耳,无往不胜。六合螳螂拳适合不同年龄,不同类型的人练习。讲究精神贯注,以意导气,以气寻动,动作匀亭,节奏鲜明,自然顺从,趣味浓厚。经常练习,可陶冶情操,增强体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9-23
招远川林家六合拳螳螂手(也叫林家拳)是清末,山东招远市川里林家村林肇基少林寺学艺归来后,结合村民劳动生活特点开设林家拳房教授村民六合拳螳螂手功夫。老辈传承人讲,此拳种是由这里一朵那里一朵融合而成的拳种,即由多种拳法融合而成的小开大合自然而然的拳种。二代传承人林发、林世春及三代传承人林蔚文在黄县教拳而被外界所知。四代传承人林维允、林毓池、林吉志适逢解放初期,盛极一时的林家拳房停办,由公开教拳变成私下教拳。在特殊时期,五代传承人林春亨、林吉忠得以传承下来,实属不易,林春亨已于2018年离世。外界如今很少知道川里林家六合拳螳螂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