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的风俗。

如题所述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发源于中国,是华人地区以及东亚各国的传统节日,因为此日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而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所以人们称这天为“乞巧节”或“少女节”、“女儿节”。2006年5月20日,七夕被中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七夕节的风俗有:香桥会、接露水、拜七姐、斗巧、乞求姻缘、游七姐水、种生求子、储七夕水、为牛庆生、七巧贡案、迎仙、拜牛郎、拜魁星、拜床母、染指甲、七夕观星、听悄悄话、净水视影、结红头绳、姑娘洗发、晒书晒衣、结扎巧姑、玩磨喝乐等

我认为在七夕节的众多风俗中值得一提有5个,下面就跟我一起看看吧:


🌹🌷七夕节的风俗之一:为牛庆生🌷🌹

旧时儿童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又叫“贺牛生日”。因为传说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织女分开后,老牛为了让牛郎能够跨越天河见到织女,让牛郎把它的皮刨下来,驾着它的牛皮去见织女。人们为了纪念老牛的牺牲精神,便有了“为牛庆生”的习俗。

原因很简单,因为在七月初七的故事——“牛郎织女”的整个传说中,陪伴牛郎的那头老黄牛,仿佛是整个故事的导演,推动了整个故事的进行。

回顾一下整个民间传说,那头牛郎分家中,唯一分到的老黄牛不仅告诉牛郎在何时何地盗取何件仙衣,才能结下良缘。并且也成功预测在自己死后,主人一家子的遭遇,嘱咐主人牛郎将自己的牛皮剥下,日后遇事可以批其飞天。于是古人就把七月初七定为牛的“生日”,在古时中国妇女要集会在一起,月下祭拜织女乞巧。而小孩则需要扎一个花环,悬挂在牛角之上,为牛庆生。

而“为牛庆生”的习俗形成,也标志着“牛郎织女”这个典故,在流传到父系的农耕社会后,添加进父系社会中的农耕元素。经过春种,夏耕之后,一年的收成有望,要稍微慰问一下这其中的“主力”——牛,也顺便祈求秋日的丰收。


🌹🌷七夕节的风俗之二:穿针乞巧🌷🌹

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穿针乞巧,中国岁时风俗。每年七月初七举行。七夕之夜,女子手执五色丝线和连续排列的九孔针(或五孔针、七孔针)趁月光对月连续穿针引线,将线快速全部穿过者称为“得巧”。  展现了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生活向往。

《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南朝梁宗谋《荆楚岁时记》说:“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或以金银愉石为针。”《舆地志》说:“齐武帝起层城观,7月7日,宫人多登之穿针。世谓之穿针楼。”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夕,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嫔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侯。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土民之家皆效之。”元陶宗仪《元氏掖庭录》说:“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宫女登台以五彩丝穿九尾针,先完者为得巧,迟完者谓之输巧,各出资以赠得巧者焉。”

乞巧节有着特别的乞巧方式,最有名的是穿针乞巧,即谁穿针引线快,谁就“得巧”,慢的称“输巧”,输巧者要将准备好的礼物送给得巧者。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即七夕节(或乞巧节),根据传统,中国民间女子要当庭布筵,虔诚跪拜织女星,乞求保佑自己心灵手巧,乞求智慧和精巧女工技艺。


🌹🌷七夕节的风俗之三:喜蛛应巧🌷🌹

这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南朝的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间亦效之”宋朝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宋周密《乾淳岁时记》说;“以小蜘蛛贮合内,以候结网之疏密为得巧之多久”明田汝成《熙朝乐事》说,七夕节“以小盒盛蜘蛛,次早观其结网疏密以为得巧多寡。”由此可见,历代验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视网之有无、唐视网之稀密,宋视网之圆正,后世多遵唐俗。

所谓“喜蛛应巧”,就是把一些瓜果食品(以香瓜、黄金瓜、巧果、花生、红枣等为主)放在果盆上,这通常是在穿针乞巧前已由大人们作了准备。“穿针乞巧”以后,大家都睁大眼睛看果盆上有否“喜蛛”在结网,谁先发现,谁就大吉大利。

所谓喜蛛,其实是一种米粒大的小蜘蛛,夏秋之交,在一些花草树木上,常能见到,偶尔有一只爬在人身上或被人发现在屋内,都说是喜事之兆,一般都会被很小心地放生,大家都不会轻易弄死它。

但果盆上要有这种喜蛛的踪迹,却也不容易,有时为了早点分到瓜果,孩子们中总有一人会偷偷捉一只放在果盆上。大人们其实也知道,睁一眼闭一眼的,在孩子“发现”喜蛛的欢呼声中,边把瓜果分到各人手中,边说道:”吃吧,吃吧,年年有巧,年年有巧。“


🌹🌷七夕节的风俗之四:投针验巧🌷🌹

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明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说:“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直隶志书》也说,良乡县(今北京西南)“七月七日,妇女乞巧,投针于水,借日影以验工拙,至夜仍乞巧于织女”请于敏中《日下旧闻考》引《宛署杂记》说:“燕都女子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自投小针浮之水面,徐视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租如锥,因以卜女之巧。”

“投针验巧”:先准备一只面盆,放在天井里,倒入“鸳鸯水”,即把白天取的水和夜间取的水混合在一起。但常常把河水、井水混在一起倒入面盆就算成了,面盆和水要露天过夜,再经第二天即七月初七白天太阳一晒,到中午或下午就可以“验巧”了。原来面盆里的水,经过半天太阳光照射,表面依稀生成薄膜,于是取引线(即“缝衣针”),轻轻平放在水面上,针不会下沉,水底下,就出现针影,这针影若是笔直的一条,即是“乞巧”失败,若是针影形成各种形状,或弯曲,或一头粗,一头细,或是其他图形,便是“得巧”。

投针验巧是中国岁时风俗,每年七月初七举行。属于七夕节期间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习俗,展现了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生活向往。


🌹🌷七夕节的风俗之五:拜织女🌷🌹

“拜织女”纯是少女、少妇们的事。她们大都是预先和自己朋友或邻里们约好五六人,多至十来人,联合举办。举行的仪式,是于月光下摆一张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鲜花几朵,束红纸,插瓶子里,花前置一个小香炉。那么,约好参加拜织女的少妇、少女们,斋戒一天,沐浴停当,准时都到主办的家里来,于案前焚香礼拜后,大家一起围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着织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如少女们希望长得漂亮或嫁个如意郎、少妇们希望早生贵子等,都可以向织女星默祷。玩到半夜始散。

织女,又名七姐、七星娘娘、天仙娘娘、七娘妈等,七月七是其诞辰。“拜织女”纯是靓女们的事。在新中国成立前,“七夕”是妇女的盛大节日。旧时代妇女向七姐“乞巧”,乞求她传授心灵手巧的手艺,其实所谓“乞巧”不过是“斗巧”。靓女们大都是预先和自己朋友或邻里们约好五六人,多至十来人,联合举办。举行的仪式,是于月光下摆一张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鲜花几朵,束红纸,插瓶子里,花前置一个小香炉。那么,约好参加拜织女的靓女们,斋戒一天,沐浴停当,准时都到主办的家里来,于案前焚香礼拜后,大家一起围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着织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如少女们希望长得漂亮或嫁个如意郎、少妇们希望早生贵子等,都可以向织女星默祷。玩到半夜始散。不同地方在“七姐诞”的庆祝仪式各有不同特色。 

七夕节是乞求婚姻幸福,追求爱情的一个节日,姑娘们会在七夕节那天的晚上,把自己家里摘下的瓜果、鲜花和自己制作的一些手工艺品,摆在案前,案桌上边,在庭院里摆在案桌上面,对月进行一个乞拜,一边拜一边在心里默默祈祷,一个是向织女乞求智慧,另外又向织女乞求婚姻的美满。


七夕节以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为载体,表达的是已婚男女之间不离不弃、白头偕老的情感,恪守的是双方对爱的承诺。随着时间演变,七夕现已成为中国情人节。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26

我们都知道七夕节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熟不知这个节日有哪些风俗习惯,那它的风俗习惯有哪些呢?

第2个回答  2020-10-26

民俗二三事

详情
    官方电话
第3个回答  2020-10-26

中国七夕节的习俗

第4个回答  2020-10-26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