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时候,为啥敌人不用火箭?

如题所述


首先诸葛亮草船借箭这件事情根本不靠谱,据《三国志·吴主传》裴松之引注《吴历》,孙权屡屡向曹操军挑战,曹操坚守不出。孙权就亲自乘了一艘轻船,从濡须口进入曹操军水寨前。曹操一看,就知道孙权来了,是孙权要亲自来看看曹军的阵势(欲身见吾军部伍也),下令军队严加戒备,箭弩不得妄发。孙权在曹操面前走了五六里路,才返回。走的时候还向曹军击鼓奏乐。所有这些都被曹操看在眼里叹息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但《魏略》却不是这个说法。它说孙权不是乘轻船,而是坐大船。曹操也没有说弓弩不得妄发,而是下令射箭。结果万箭齐发,都射在了孙权的船上,船就向一边倾斜,于是孙权便下令掉头,使“箭均船平”,然后安然回去、孙权到底乘什么船去的这不是我们关系的事情,我们知道,草船借箭,这件事情主要人物并非诸葛亮,而是孙权就好、并且孙权也不是像诸葛亮那样优哉游哉的“草船借箭”?诸葛亮奇谋借箭那也只是小说里才有的事情,三国时期水战,曹操“送箭”这事儿,那都是常规操作,而且打起来真要命,通常不“白送”。


那为什么曹操不放火箭呢?这就要说起箭和火箭发展历史,箭的历史伴随着弓的产生、远在3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在中国境内的人类就开始使用弓箭了。最早的箭很简单,用一根树棍或竹竿,截成一定长度的箭杆,在一端削尖就是箭。而矢的真正起源应是原始社会石器时代,人们把石片、骨或贝壳磨制成尖利的形状,安装在矢杆一端,这就制成了有石镞、骨镞或贝镞的矢了,比起单用木棍竹竿削的箭可算进了一大步。


东汉时耿恭发明了“毒箭”。三国时,关羽攻打樊城,遭到曹仁500名弓弩手的乱箭阻击,右臂中一弩箭,箭头有毒,毒已入骨,右臂青肿,不能运动,遂请华佗医治。神医华佗曰:“此乃弩箭所伤,其中有乌头之药,直透入骨,若不早治,此臂无用矣。”乌头是一种药用植物,中草药名叫“附子”,其茎、叶、根均有毒。那时少数民族习用的弓弩箭头多带剧毒,中箭者,皮肉烂,烂到五脏而死。可见毒箭的致残、致死率是很高的、除了毒箭以外,还有在箭杆上缚有纵火物(油脂或火药)的火箭在战争中广泛应用。


在公元228年的三国时期,诸葛亮第二次北伐时候率军进攻陈仓(今陕西宝鸡东)时,曹魏守将郝昭就用火箭焚烧了蜀军攻城的云梯,守住了陈仓。“火箭”一词自此出现。不过当时的火箭只是在箭头后部绑附浸满油脂的麻布等易燃物,点燃后用弓弩射至敌方,达到纵火目的,


先不说赤壁之战事情有没有这种“火箭”,就说制作这种“火箭”就需要提前准备好,还需大量人手,然后才能用,而且火箭的箭矢和一般箭矢不一样,更加的长,箭头也更大。这样西北陆战上,好用的“火箭,放在水气重的江面上,这种简易的“火箭”就不一定好用,因为江上起雾,湿气很重,在这种情况下,麻布想要点火,是比较困难的,再一个,即使点燃了,想要成功燃烧掉船。那更加困难,因为船上的干草已经被雾气打湿了。


所以三国时代“火箭”很少使用,其实不单三国时代,就是四百多年后的唐朝,当时的“火箭”已经大大进化,箭簇上捆的不再是艾草布帛,却是“小油葫芦”。不但能用单兵弓弩发射,还可用重型巨弩打出,一旦命中船舶楼宇,往往就是“火发军乱”“楼橹尽焚”。“火弩也成为唐军的出名打法、在唐太宗东征高句丽辽东城与以及之后唐朝吊打日本的白江水战,这“大唐火箭”都曾大显神威,杀得日本残兵们在朝鲜海滩上跪了一片。

但如此“强悍火箭”,成本也极高,单是这点火用的“小油葫芦”,就特别金贵,隋唐年间的“火油”,要么是昂贵的动物油脂,要么是“稍便宜”一些的植物油。但哪怕“麻油”等植物油,隋唐年间时的产量依然有限。大规模的种植生产,至少要等到两宋时。一支“火箭”的造价,自然也无比昂贵。所以这“发火弩”的给力一幕,哪怕放在“打富裕仗”的唐军里,也多是关键时刻的杀手锏,轻易不会用。

也就是说,如果“穿越”到大唐年间,诸葛亮来一通“草船借箭”的操作。像这类“小仗”,对手也不会轻易“放火箭”。理论上说,诸葛亮都是安全的。


到了北宋事情,当时的的军官冯继升、岳义方、唐福等(公元10世纪后期),曾向朝廷献过火箭及火箭制造方法。那时的火箭已经使用了燃烧效能更好的火药,但仍由弓弩射出。从而出现了人类历史上最早、最原始的“火药箭”。它用纸糊成筒,把火药装在筒里压实,绑在箭杆上,用弓发射出去。后来在原始火箭基础上做了改进,将火箭直接装入杆中间,爆时声响很大,借以恐吓敌人。

在宋朝与金、元的战争中,已应用了火枪、飞火炮、震天雷炮等火药武器。北宋后期,在民间盛行的烟火戏中,人们利用火药燃气的反作用力,制成了能够高飞和升空的“流星”(或称“起火”)、“爆竹”为节日增添了喜庆的气氛。


曹操舍不得用火箭的“水战”领域,宋代时成为战场新宠的“火药箭”,更曾创造奇迹:1161年10月27日,南宋名将岳飞昔日的爱将李宝,率领3000人规模的南宋水师从临安出发长途奔袭,向盘踞唐岛海域(今山东省青岛市唐岛湾)的七万金国海军发起决死突击。呼啸冬风里,宋军以“火药箭”发起攻击,唐岛海面上一片烈火熊熊。七万金国水师,这支金国南侵的“家底”,就这么活活烧光……

动辄几十万支火箭“对轰”,且冬天里的唐岛海面上,还能打出这样的大场面,倘若诸葛亮来大宋“草船借箭”,别管天黑大雾,只要战鼓一响,接下来的画面也可以想……

到了元、明时代,火箭兵器在战争中有了很大发展,并发明了许多与现代火箭类型相近的火箭,相继出现了二虎追羊箭、九龙箭、一窝蜂等火箭,这些都利用了火箭多级串联或并联(捆绑)的技术、明代史籍中记载了多种火箭武器,重要的有震天雷炮、火龙出水、神火飞鸦、飞空砂筒、万人敌等。


比如民族英雄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倭时,创制了飞刀箭、飞枪箭、飞剑箭等三种喷气火箭,统称“三飞箭”。这三种火箭用长6尺的坚硬荆木制作,箭镞长5寸,分别制成刀、枪、剑形锋刃,能穿透铠甲。箭镞后部绑附长7至8寸、粗二寸的火药筒。作战时,将火箭安于木架上,手托箭尾,点着火药筒的药线,对准敌人射去,它在水陆作战都可使用。这三种火箭在戚家军水兵营的10艘战船上装备了2000多支,在车炮营、骑兵营和步兵营中,共装备了4760支,平均每人4支。诸葛亮要是敢来找戚继光借箭,能不能活着回去就是另外一件事情了。


虽然古代火箭、火药是中国人发明的,但由于长期不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致使古代火箭技术未能在中国发展为现代火箭技术,最终只停留在礼花爆竹之中。尽管欧洲人在中国发明火箭几百年后才学会使用火箭,但最终还是从欧洲发展起现代火药与火箭技术,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历史的遗憾。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