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遇见”苏轼前已经研究过鲁迅和雾霾?

如题所述

十一长假刚过,《当小学生遇见苏轼》在朋友圈迅速走红。文中展示了几份清华附小2012级4班的同学们,有关苏轼的小课题报告:苏轼诗词中哪个词出现频率最高?苏轼诗词中出现的景区哪个品牌价值更高?除了诗词以外,苏轼还有哪些才能?苏轼的“朋友圈”又是什么样的……这些冷门问题,引发朋友圈的热议转发。

校方表示,家长只参与了一些技术性的细节部分,大多数内容是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完成,学生们在此前,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课题研究经验。

三年级下学期开始,附小的学生先后做过十几次课题研究,包括“种子生长日记”、“地铁雾霾影响”、“操场实物测量”等等。写“种子日记”时,学生需要每天记录种子的生长速度、叶子变化等等,再对数据进行归纳总结。通过总结,一些学生从中理解了平均数的概念。


研究鲁迅时,有学生甚至总结出了鲁迅的理财经验,“他喜欢买房子。”学生还发现鲁迅爱吃辣椒、爱看电影。此外,研究还包括鲁迅的写作习惯、着装风格、喜欢的颜色、恋爱经验等等。

研究地铁雾霾影响时,一名学生在家长陪同下去了北京的七个地铁站,分别测量空气指数,得出了“地铁空气质量与地面相差无几”的结论。他呼吁人们进地铁也要戴口罩,并建议有关部门在地铁站加设空气净化设施。

课题研究强调学科整合,这就需要老师具备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在招聘环节,学校就非常注重老师的综合素质。组建课题组时,由语文、数学、科学的老师合作,老师为学生寻找有意义的选题,熟练后,再由学生自主选题。

通常,学生初次自主选题,都难以避免“大而空”。因此,老师会先设置七到八个研究方向,再细分下来,就能形成几十个小课题。接下来,就是查资料、问卷调查、分析、答辩等环节。

厉害了这些小学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