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能让数学课堂教学活起来论文

如题所述

一、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人的能力不是靠听学会的,而是靠做学会的,只有动手操作和积极思考才能得出真知。所以教师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做看客,要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动口、动手、动脑,亲身参与课堂实践,了解知识生发的全过程。强调凡是能由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由教师提出;凡是能由学生解答的例题,不要由教师解答;凡是能由学生表述的,不要由教师写出。数学课堂不在是过去的教师“一言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主动参与、积极引导、耐心辅助,与学生平等合作、努力探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的把学生解放出来,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二、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要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必须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即学生对于自己学习主体地位、主体能力、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而要唤醒和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必须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一个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促进师生双方交往互动,分享彼此的思考、意见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和理念,把教师转变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把学生转变成学习的主人。所以教师首先要爱学生,既有生活上的关怀,也有学习上的帮助,想学生之想,急学生之所急,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到教师既是良师,又是益友。
教材以专题的形式来安排章节,并增加了许多活动课的内容,十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作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新增设的“读一读”“想一想”“思一思”“做一做”等栏目,集合教学内容并辅以一些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知识,锻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让学生感受到学以致用
教师利用“读一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只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创设合适的情境,使抽象问题形象化、具体化,让学生的学习由外到内、由浅入深、由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教材的“读一读”里安排了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际问题,既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又能增强教材的实用性。
教师利用“做一做”可以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从中体会数学的乐趣。多年来的应试教育,导致学生学得苦,教师教得苦,到头来学生只会依葫芦画瓢来解题,而动手操作和实践应用的能力却相当低,更谈不上开动脑筋发挥创造。应试教育严重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充分使用好教材中“做一做”的内容,指导学生利用硬纸、木条、铁丝等材料制作一些简易的几何模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感,有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提高,体现了《标准》能够由简单的实物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形状的要求。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6-14
学校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而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创新教育是核心。作为小学教师,应及时转变教学思想,及时调整思路,以小学生的认知能力的实际为基础,重视学生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思维方法,学会观擦发现和创新。下面我就结合自己这些年的课堂教学谈几点看法。
一、转变教学思路,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发挥
1.老师要树立起培养学生观擦发现的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意识。
思想是一切行动的前提,而教学思路支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很多教师形成了以知识为核心的思想和行为模式,在教学中重视对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能力的培养,而且总是把自己的思想强制性地灌输给学生,扼杀了学生头脑中的新想法,更不用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要想培养创新型的学生,教师必须要转变思想观念,要从"教师为主,知识为核心"的传统模式的教学观念逐步向" 学生为主体,知识与能力并重"的开放教学观念的转变,树立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意识。
2 .构建和润式的教学课堂,充分展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往常的数学课堂教学,主要突出以几大板块、几大结构来完成教学任务,教学程序的结构设计,突出了教师的引、教师的导,因而学生能较好地掌握书本知识。但学生的思维空间受到束缚,不能很好地得到发挥,尤其是到了高年级,学生的知识积累到了一定程度,思维比较活跃,仅仅学习书本上的新知识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我认为,小学高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他们可以通过预习,看教学参考书,初步理解要学的知识,并能提出自己的见解、看法以及所想到的、发现的、疑问等。特别是学生自己的看法、见解有利于学生主体思维的个性发展。
以新授课为例:
自习交流。先小组相互交流预习认识,相互提高,训练人人思考的能力、表达的能力,为进行全班交流作充分准备,提高回答问题的信心。——4 分钟左右然后每一小组的代表发言或是自由发言,把自己想到的、看到的展现给全班同学,相互学习、相互补充,完善对要学知识的认识。这样不仅能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还能有效地扩大学生接受的认识面,学生敢于想象、积极思考,突破了书本知识的局限。
及时小结知识重难点。教师对学生构建的知识点进行系统整理,形成明确的学习重点、难点,并加以点拨,使学生自我学习的知识得到深华。
试让学生自己练习。在学生初步理解掌握了内容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做一些习题,体会解题方法的运用,这样能使学生感受到自我价值的体现,通过评讲,使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偏差有了一个自我纠错的机会,对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刻。
归纳总结。通过认识的交流、试练,学生进一步明确了知识的要点,归纳总结出解决的方法,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
拓展练习。在学生理解掌握本课知识的基础上,运用判断对错、改正、在实践上的运用等多种形式,由浅入深的巩固所学成果,拓宽知识面。
课堂小结。使学生再次弄清本课内容及解题方法,提高学生认识。
这个课堂结构设计,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全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加了学生说、练的时间,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整节课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二、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学会探索和创新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不仅是理解和掌握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学习探索和创新方法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突破"重结果、轻过程"、"重死记硬背、轻应用"的教学模式,坚持过程教学原则,通过数学概念的产生与发展,数学规律的形成与应用,让学生学习科学、严谨的分析方法,增长才干,提高素质。
首先是在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充分利用旧知识与实际发展的不相适应,或者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冲突,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鼓励他们积极探索、研究,不断地进取。
最后,要通过对数学规律的运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增长才干。设计练习时,可适当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安排发展性的练习,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来思考、分析问题,同时激起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奥秘。
三、让数学课堂“活”起来
要想让学生由原来被动的接受知识变为主动的吸取知识,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敢想、敢说、勇于创新。学生的思维“活”起来了,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也就得到了提升。创新能力得到了提升,课堂也就真正“活”起来了。
注重教与学的反思,保证数学教学更有成效。记得有人说过,“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其实,面对新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也不例外。任何一堂课,当你课后反思的时候,总会觉得有一些不足和遗憾,这就要求教师每上完一节课,都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预设与实际的吻合状况、学生学生状教师调控状况。课堂生成状况等方面认真进行总结,找出带有规律的东西。另一方面是让学生在不断“反思”中学习。当数学活动结束后,要引导学生反思整个探索过程和所获得结论的合理性,以获得成功的体验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要彻底地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脱出来,把时间充分留给学生去看去想去说,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地设计课堂教学,突出"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他们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鼓励他们敢想、敢说、敢做、勇于创新。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