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什么是教育》读后感

如题所述

《什么是教育》一书的作者是德国的卡尔.雅斯贝尔斯,【Karl Jaspers 1883.02.23-1969.02.26】德国哲学家,精神病学家,现代存在主义哲学主要代表之一的著作必然有浓厚的哲学意味,书中众多的哲学专业术语充分体现了这点(但是我发现,个别术语翻译得很蹩脚,同时一定不要把哲学术语等同与普通意义的口头用语,否则会出现理解上的偏差,因为我实在是缺少哲学专业背景,所以干脆跳过纯哲学理论部分阅读)。虽然只是一本小册子,却包含了雅斯贝尔斯最重要的观点和论述。这也是因为教育是一个核心问题。这本书据说可以看做是作者对德国教育的反思,同时我们可以一睹欧洲教育发展的一些脉络,对照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有启发意义。
作者以其专业角度对教育的本质、教育的理想、大学的本质、大学的理想做了简单的阐述,并提出了大学改革的一些具体的措施,有一定借鉴意义。
最后,作者贯穿全书的观点是教员和学生应该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教育的目的是保持独立自由的个人意志以及对真理的不懈追求。
什么是教育,古今中外不同的理论家们对教育有不同的说法,我最赞成的一种观点,教育就是交往。在我国也一直承认的是晕种观点。教育分为哪些方面呢,从孩子一出重开始,当然也包括胎教,还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环境教育等。教育形象的比喻就是让一张白纸变成一张表格。里面写满了子。里面有涂改有错误。等待着你去修改和添加。
关于教育的定义,中外的教育家、思想家和一些人士都有自己的“语录”,这里集粹如下:
孔子:“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鲁迅:“教育是要立人。”儿童的教育主要是理解、指导和解放。
蔡元培:“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
陶行知:教育是依据生活、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培养有行动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人。
黄全愈:教育“重要的不是往车上装货,而是向油箱注油。”
钟启泉:教育是奠定“学生发展”与“人格成长”的基础。
秦文君:“教育应是一扇门,推开它,满是阳光和鲜花,它能给小孩子带来自信、快乐。”
外国对“教育”也有许多精彩、精辟的论述:
马克思、恩格斯:教育是促进“个人的独创的自由发展。”
康德:教育是由个体自我设计、自我选择、自我构建、自我评价的过程,是自我能力的发展,它体现着社会意志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平等自由地、审慎严肃地共同探究的机理,不是“指令”,不是“替代”,更不是让茧中的幼蝶曲意迎合或违心屈从。
爱因斯坦:“什么是教育?当你把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 哈沃德〃加德纳:什么叫教育?教育是让孩子体验发现世界是怎样一回事,教育者在其中可以起到什么作用。
蒙台梭利:“教育就是激发生命,充实生命,协助孩子们用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并帮助他们发展这种精神。”
亚米契斯:教育是“爱的教育”。
雅斯贝尔斯认为:“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尤其是老一代对年轻一代),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现存世界的全部文化导向人的灵魂觉醒之本源和根基,而不是导向由原初派生出来的东西和平庸的知识(当然,作为教育基础的能力、语言、记忆内容除外)。真正的教育绝不容许死记硬背,也从不奢望每个人都成为有真知灼见、深谋远虑的思想家。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的堆积。”
种种释义,各有千秋,都从某一角度通向真理之门。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教育研究报告说:教育是“保证人人享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和想像方面的自由。”
作为教育工作者,弄清楚什么是教育这个问题,对于认清教育的本质、明确自己的职能和职责、找准前进的方向是大有好处的。这并非什么咬文嚼字、钻牛角尖。因为没有理性的自觉,是不可能在实践中做个自觉而清醒的教育者的。
教育是随着人类社会的活动而出现、发展的事物,并非人类造出的物件。
因此对教育进行定义,适合用“种差加属”的发生定义法。就是由被定义的事物发生或形成过程中的特征作为“种差”,加上该事物所归属的较为接近的“属概念”来进行定义。
观察老师向学生的授课、家长对孩子的引导等一些通常公认的教育活动,可以发现在这些活动中所用到的说、写、演示等方式方法,其实是在传播信息,而学生和孩子则通过听觉、视觉、触觉等途径来接受相应的信息,因此可以把这些教育活动归属于信息传播活动。信息传播及交流是社会活动的一部分,也是社会存在及发展的基础,将信息传播活动作为教育活动的“属概念”,符合定义规则的要求。而且,把“信息传播”作为教育活动的特征,能够使其同特征为“接受信息”的学习活动相区别。
但不是所有的信息传播活动都是教育活动,人们传播信息有各种各样的动机。就说宣传活动吧,就是以表达主张为出发点的,而老师和家长则是以改变学生和孩子的素质、能力,使其成长为出发点从事教育活动的。因此,把“着眼于他人的素质、能力”作为教育活动的动机特征,即“种差”,就可使其区别于其它的信息传播活动。
由于人的素质、能力包括生理、心理两个方面。人受到信息刺激可引发其生理反应,如形成条件反射,这样的效应理当属于训练活动的特征和功能。而教育活动要达到的效果是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知识、情操等相关意识的精神世界和心理状态这一方面。因此把“影响他人精神世界或心理状态”作为另一特征加入到教育定义中,就可以使教育活动同影响生理机能的训练活动区别开来。
综上所述,可形成如下的教育定义:教育是指着眼于他人的素质、能力,而进行的影响其精神世界或心理状态的信息传播活动。教育活动中的信息传播者被称为教育者,信息传播的对象被称为教育对象。现实中不仅存在形态单纯的教育活动,教育往往还和其它事物结合在一起形成复合活动,诸如教育训练活动、宣传教育活动、寓教于乐的文娱活动等等。它们既带有教育活动的特征和作用,还具有其它事物的特征和功能,并使得教育活动的形态丰富多样了。
中国历年来经过多次教学改革,现在的学校和教师追求的是苏格拉底式的教育——从教育的意义上看,教师和学生处于一个平等地位。教学双方均可自由地思索,没有固定的教学方式,只有通过无止境的追问而感到自己对绝对真理竟
一无所知。因此,教师激发学生对探索求知的责任感,并加强这种责任感。
中国有句俗语: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揭示了教育的根本价值,就是给国家提供具有崇高信仰、道德高尚、诚实守法、技艺精湛、博学多才、多专多能的人才,为国、为家、为社会创造科学知识和物质财富,推动经济增长,推动民族兴旺,推动世界和平和人类发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