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成员的机遇不一样:诸葛家族本是西汉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代,本是山东琅琊人,因为遭遇董卓进京之后的战乱,诸葛亮三兄弟和叔父诸葛玄等人先是流落袁术的地盘淮扬一带,诸葛玄还当过袁术任命的豫章太守,之后躲到荆州。诸葛玄病逝后,诸葛瑾作为大哥出门立业,流转到孙权帐下;而诸葛亮则是一直在隆中和荆襄的文人相互学习,直到后来被黄承彦看中招为女婿、刘备招入帐下,三弟诸葛均后来跟着二哥在蜀国为官;诸葛诞一脉的人则留在江北,后来效力于曹魏;后代里诸葛瑾的次子诸葛乔曾作为诸葛亮的养子在蜀国效力,待其早逝且东吴的诸葛恪一族被平反之后,诸葛乔的儿子回到东吴继承诸葛瑾的血脉;
政治立场不一样:诸葛亮一直以兴复汉室作为政治立场,投靠刘备也有这一层考虑;诸葛诞和诸葛瑾基本就是被老板看重后入乡随俗,没有很明确的政治理想;
不排除有旱涝保收的考虑:当年曹丕曹植兄弟争世子时,司马懿和弟弟司马孚分别在曹丕和曹植帐下效力,后来曹丕获胜,司马孚又被调到曹丕帐下,他们家还有一个大哥司马朗官居兖州刺史等于居中。诸葛家族不排除也有一些这样的考虑。
当时的人才招募以士族人士为主:尽管曹操生前主张唯才是举,但是自西汉孝武帝推行儒术之后,在事实上已形成了所谓的世家大族(士族)。因为当时做官很难,条件大致有:1.读得起书,而且是儒家的六经;2.本人有良好的名声被文化圈;3.有人推荐你做官。所以一个家族一旦有人进入官场之后,势必要让家族子弟尽可能都垄断知识和仕途,并且和其他士族结成各种稳固的关系。诸葛家作为一个至少有200年的老士族,肯定要做官,而且各方势力都接受——至少可以标榜本集团接受东汉以来的士族政治,有利于安定多数官僚,何况这几个人看后来的表现,都有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