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蜀国一心想扫平中原,而不灭吴国?

如题所述

  因为诸葛亮联孙抗曹的战略。
  公元207年冬至208年春,当时驻军新野的刘备在徐庶建议下,三次到隆中拜访诸葛亮,但直到第三次方得见,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的战略构想。
  《隆中对》原文: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8-05
知友您好,乐意回答您的问题。
依演义中诸葛亮的观点来说,大致有两点理由:
1.三国中魏国最强(看一下地图就知道,中原河北地广人多且富庶,不是吴蜀能比的),吴蜀两弱,如果吴蜀混战,必然两败俱伤,魏国必然能倾吞二国。
2.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曹丕又篡汉自立,而刘备或者说蜀汉政权是以大汉正统自居的,因此讨伐魏国名正言顺是其立国之本,而讨伐吴国名不正言不顺,这也正是当年刘备为私情发动夷陵之战时诸葛亮劝谏原因之所在。
个人意见仅供参考,满意请采纳,如有需要可追问,谢谢您的支持~追答

其实一部分理由,诸葛亮在隆中对中也说得很明白了~
最好回答一下上面的问题,方便做具体分析。
其实大多数情侣都会面对类似的问题,但是分手并不是唯一的结局。

——复印错了,抱歉,下文才对——: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追问

秦川是指哪里

追答

这个你可以百度的啊,秦川泛指今陕西、秦岭以北的关中平原地带。

隆中对中的出秦川大致可以理解为蜀国从汉中出师直逼长安那一线~

追问

可最后还是夺了刘彰的地盘,成都啊。这是不是与隆中对不符

追答

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这不就是劝刘备取蜀嘛~哪里不符合呢~

追问

当初有人不让刘备入川,刘彰不听。不过他拒绝了刘备到来,对樟会有什么转机没

如果

追答

刘璋如果不接纳刘备,法正和张松也会投靠刘备,而诸葛和庞统也会建议取蜀,刘备具有雄才大略,即使会犹豫,最后也总会做出入蜀的决定,只是过程上可能不会那么顺利罢了~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5-08-05
您好,吴国的国力要强于蜀国。同时,吴国处于有利的地理位置。蜀国跟吴国结为联盟,对抗魏国。一但蜀国入侵吴国,肯定打成一团,到时魏国直接灭俩国就可以。所以蜀国进攻的对象是魏国,因为魏国国力在三国是最强的。
第3个回答  2015-08-05
蜀国的国力其实一直是最弱的,他的政策一直是连吴抗曹,如果灭吴的话,魏国不会放过他的
第4个回答  2015-08-05
我想吴国在三国时期不属于中原追问

笑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