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生漫漫旅途中 、什么最珍贵呢、金钱,地位,.......、、、

如题所述

人生在世,最珍贵的是什么?长久以来,我一直和大多数人一样认为世间最珍贵的东西是“得不到”和“已失去”。人们常说得不到的东西才是最珍贵的。是啊,因为得不到,我们才憧憬,才梦想,才穷其一生去追求。哪怕象飞蛾扑火,哪怕象空中楼阁,哪怕象懒汉仰头等待天上掉馅饼,哪怕象沙漠行者奔跑着扑向海市蜃楼。因为得不到,我们会怅然若失,会绝望,会撕心裂肺的痛。这种感觉会深刻的印在我们的记忆中,挥之不去,会时时困绕着我们的思想,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搅的我们寝食难安。我们念念不忘得不到的东西,于是便认定它才是最珍贵的。同样,当我们忽然发现某种曾经拥有的东西非常珍贵时,我们却往往已经不能够再拥有它了。比如童年。人人都说童年是金色的,所拥有的梦也是七彩的。但我们小的时候却不觉得。小时侯总是盼望过年,盼望着长大,盼望长高——那样就可以不用登着凳子去拿柜顶上妈妈放起来的糖果和饼干了,就可以骑着单车去疯跑而不被家长阻拦了.日子在期盼中一天天的过去,我们一天天的长大。但随之而来的烦恼却一天天的增加。于是便留恋“小小少年很少烦恼,眼望四周阳光照”的时光,恨不能回到妈妈的体内从新来过。但,时光不会倒流,失去的童年已经永远不再回来。哲学家说:你的双脚不可能踏如同一条河流。孔子对着东流的河水呼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快乐的童年象那东流之水离我远去不可留,今日乱我心,空烦忧。已失去的东西在我们心中显的是那么美好,失去了方知其珍贵,心中涌起百种滋味。于是后悔,于是苦恼,于是生恨,于是怀念。面对生活的龌龊怀念曾经的纯情;面对生活的欺骗怀念曾经的真诚;面对如今的劳燕分飞怀念曾经的风雨一共.于是悔恨的泪水会湿透你的枕头,失落的心情会刺痛你的神经,你会恨不能回到从前。《大话西游》中有句台词:“曾经有一份真挚感情摆在我面前,我没有好好珍惜,假如老天再给我一次机会的话,我会对她说三个字——我爱你,假如非要在前边加一个期限的话,我希望是一万年。”我虽然不喜欢这部片子但记住了这句经典的台词。理由和大家一样——曾经失去过自认为最珍贵的东西。得不到和已失去固然珍贵,但这并不是最珍贵的,人间最珍贵的应该是把握好现在你手中的幸福,好好珍惜眼前人。日休禅师曾经说过:人生只有三天——昨天,今天和明天。活在昨天的人迷惑,活在明天的人等待,只有活在今天的人最塌实。 是的,已失去好比是昨天,得不到好比是明天。珍贵的昨天已经失去,不再回来;没有得到的明天还没有来临,不能把握。我们应该珍惜今天的生活,认真的度过今天的每分每秒,每时每刻。珍惜你所拥有的东西,哪怕你现在没有觉出它有多么重要,多么珍贵;哪怕它平凡的象一棵草,普通的象一杯水,寻常的象一粒风中漂浮的尘埃。因为只有你珍惜了它,你就不会为将来失去了它而痛苦,就没有时间为得不到的东西而耿耿于怀。有时间的话,常回家看看,多陪陪家人。不要等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的时候去追悔,去痛苦,去撕心裂肺的痛哭。把握好现在你手中的幸福,好好珍惜眼前人吧!因为这才是世界上最珍贵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7-19
一般年轻人都会注意到“什么是人生中最珍贵的东西”这一问题,记得我读初中的时候,便常为此苦苦思索,最后我终于找到了答案。我想许多年轻人一定也有兴趣追问这个问题,因此我愿意在此与大家一起研讨。 如果,拿这个问题向人请问,得到的答案总离不开“品德”、“时间”、“友谊”、“金钱”、“学问”、“诚实”、“信用”、“名誉”、“生命”等等,见仁见智,莫衷一是。很少人提到“权力”、“地位”或“爱情”或许多大部份人尚无法觉察出这三者的重要性;也许因为他们在正式的课本上未曾见过这些说法,所以念头未转到这方面来;或许心有所觉,但羞于启齿。 记得从前我曾在某报副刊看到一篇方块文章,说:“人生最重要的事是大便畅通。”当时颇觉深获我心,尽管“大便畅通”四个字不太高雅,但是确说出了许多真理,不知读者诸君以为然否?“大便通畅”是健康的先决条件,而健康乃人人所共追求,其重要性不问可知。 人生最重要的事是什么,古圣先贤的答案几乎是一致的。前人遵守古训,少有人敢提出异议。但时代俞后,人心竞尚浮华,喜立异以鸣高,美其名曰“创见”,于是异说纷起,卒至于人人名是其所是,各非其所非,到头来受害最烈的便是年轻人。面对着目前思想混乱冲突的现象,青年人往往陷于彷徨迷失之中,不知何处何从,思念及此,能不令人黯然神伤?从学生的作文中发现,一般青年对这一问题不耐思考,以致于写出来的文章普遍缺乏深度与说服力。如果说当今青年的彷徨迷失乃至于堕落是由于这一问题不得解决并不为过。说得更彻底一点,目前整个人类会走向文化的末路,也未始不是由于对这问题缺乏认识使然。 尽人皆知,人贵有志,有志则内心有个目标,有个定向如此自然会将全副精神心力集中在那上面,因而内心能得到某种程度的安定。一般来说,立志并不难,难的是立个高远正确的志。一般人懒得思考追问,容易人云亦云,不知不觉跟着别人屁股后面跑;他们未尝无志,但是他们的志不是经由自己判断选择得来,他们是以别人之志为志,所以往往自陷歧途而不自知。有些人立志之前也曾经过思考判断,但是思考得不彻底,做出的决定也就难免有偏差。所以,“志”当然是很重要,但是有了“志”并不一定就是个光明正大的人。小人未尝无志,但仍难免为小人,所以我们宁愿他们无志。因此,有没有立志不是最关紧要的事,最关紧要的是你立了什么“志”,那个“志”是不是够光明远大,圆满无瑕。 如何立个高明远大的志呢?这就要看各人的智慧抉择了。缺乏智慧的人是没有能力为自己立定高明远大之志的;他们只得随波逐流,载浮载沉,盲目地跟着别人亦步亦趋。因为他们的智慧不足以知悉取珍贵的东西。 先谈“品德”:品德包含了一切做人的修养,如诚实、信用、仁爱、礼让等等,品德好也就是做人做得好。大家都知道,读书的目的是做人第一的,学问第二。一个人学问渊博,如果做人失败,也只是人群之败类,所以品德的重要是难以否认的。但是做人须先懂得做人之道,不懂得做人之道如何去做人呢?要懂得做人之道却又不是那么简单。我们常听说:“做人难”。可见做人本身即是一种高深的学问,尽管老生常谈的做人口号尽人皆知,但是真正懂得做人的人却寥寥无几,这就是世间圣贤难逢的缘故。王阳明说:“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当今社会上真正有道德涵养的人不多,原因实在是真懂得做人的人太少。如果懂的人多,自然而然有涵养的人就会多。所以品德之上,尚有一样东西更重要,更优先,那就是道理;须先懂了这方面的道理,努力去实践,品德才能产生出来。所以道理是根本,品德是枝末,本末先后不可倒置。孙中山先生说:“知难行易。”这就是王阳明先生真知乃能力行的思想。因此所贵者在知,有了知自然有行。所以身为人师者要着重阐明为人之道,而不是一味教学生应该如何如何,而是要把道理说出来,学生懂了道理,自然会去行。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