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古代中西方对音乐教育的看法及其各自的特色?

亚里士多德很看中音乐的教育功能,将之视为 自由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试以亚里士多德和《乐记》的有关论述为列,分析古代中西方对音乐教育的看法及其各自的特色?

渊源古老的东方古国与浪漫奔放的西方世界无论是在建筑、饮食、教育、风俗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在此,谈谈中西方古代音乐教育的差异。

亚里士多德认为,音乐是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可以发挥重大社会效用。
所以,他分析音乐特性主要也是贴近美育来进行。 因此音乐教育思想是他音乐美学中最重要的内容应放到他的整个美学体系中去分析。他的音乐理论集中表述于《政治学》中另也散见 、 、于《诗学》《论题篇》《论宇宙》和其他一些残篇里虽不乏偏颇之处但许多见解至今犹有启发意义。亚氏音乐美学和音乐美育理论隶属于伦理学和政治学。 亚里士多德的音乐理论,重点不在对音乐作自然科学式的研究。他对音乐语言譬如音符、节奏、旋律、曲调等没有过细研究也无专门的音乐理论著作。
他强调的是音乐的效用关注音乐为什么能成为优良的教育工具。他对音乐特性的分析主要也是结合这一点来进行的。
所以,要了解他的音乐教育思想首先应了解他关于音乐特性的看法。
首先,音乐是一种和谐。
这是古希腊人对于音乐的传统看法。前苏格拉底时期人们主要是从自然出发采用数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方法来从事哲学与美学研究。 其次,音乐是一种摹仿。
亚氏说:“摹仿出于我们的天性” 。人类最初的知识来自于摹仿并从人的理性出发指出:人和动物的分别之一在于人最善于摹仿。站在唯物论立场他认为音乐是对自然中的音响与节奏的摹仿。但音乐仅仅停留于此则等而下之了。音乐摹仿人的内在精神因而是最真实的摹仿。他说“音乐的节奏和旋律反 。映了性格的真相” 人的性格和情操只有在音乐中才表现得最为逼真深刻地论述了音乐这种听觉艺术和人的情感、性格等精神因素的密切关联。亚氏认为,音乐形象“渗入我们的听觉实际上激荡着我们的灵魂而使它演变” 。在他看来听觉器官是最高级的审美感官听觉艺术也就是最高级的艺术。 最后音乐不是必需品。
他是从音乐的存在条件及其效用两个方面提出这一观点的。他把人生划分为两个阶段:勤劳和闲暇。前者是基础同时又“只是获得闲暇的手段” 。他说:“只有在全部生活必需都已具备时在那些人们有了闲暇的地方那些既不提供快乐也不以满足必需 ”为目的的科学才首先被发现。 这里他虽然只提到了科学但实际上认为音乐要存在也必须在生存问题解决之后音乐起于“闲暇” 。这继承了古希腊的唯物主义传统。 亚氏对美育中的音乐情有独钟是在情理之中的。
他提到史诗、戏剧、绘画等对人的感染力却认为这些艺术形式都比不上音乐在读写、体操、绘画、音乐四科中他也以音乐为最后和最高的手段当然其他课目既有关实用又有助善德也属必要而不能偏废。 这种重音乐教育的思想并非他独有毕达哥拉斯就提到通过感官灌输音乐是头等重要的事情。 柏拉图也说音乐可使人摆脱低级趣味比其他教育重要得多。 亚氏非常重视儿童和少年教育这实在是颇具眼光而又给人启迪。他认为儿童和少年教育是统治者最应关心的事业。因为从治国的角度讲一个国家如果忽略教育“其政制必将损毁” 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艺匠”而是培养具有善德和理性的自由民。
任何技术如果使一个人的身体、灵魂或心理降格而不适于操修善德都带有工匠卑劣的习性。艺匠之所以被鄙薄原因有二:第一他以音乐演奏为谋生的手段金钱就是他追逐的目的必然“逐技”而影响善德操修从而丧失艺德“使乐艺降格” 如何对儿童和少年以及其他人进行音乐教育,亚氏的论述里包含了一些有意义的主张。

其一寓教于乐。
这首先是由古罗马的贺拉斯所提出但在亚氏这里已有先声。他认为娱乐是教育的重要手段。
音乐之所以可用作寓教于乐的工具可从两个层次来分析。首先音乐本质上令人愉快。音乐本身就“内含甜蜜而怡悦的性质。 其二因人施教。
亚氏认为音乐教育的对象主要是自由民但也兼顾其他阶层的人譬如工匠、商人等。当然奴隶是不包括在内的。人的趣味和水平的多样性要求因人施教。音乐教育要发生功效有所作为必须注意两项标的即“可能标的”和“适当标的”尤应注意这些标的可能性与适当性确实与本人情况相符合。 其三分阶段进行。
他认为教育包括音乐教育应该分阶段进行。 教育按年龄可分为儿童期教育这又分为 5 岁以前和 5 岁至 7 岁两个时期少年期教育7 岁至发情期青年期教育发情期至 21 岁以及成人期教育等阶段。 总的来看,亚氏的音乐美学和音乐教育理论可发现其中有许多富有科学性的因子即使到今天也仍有借鉴和利用的价值。

《乐记》是孔子的再传弟子公孙尼子在战国时期的一部音乐理论著作,经东汉时期的儒生整理丰富而形成了流传至今的经典。
《乐记》在世界音乐史上率先提出了音乐的社会教育作用。《乐记》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音乐教育思想体系的形成,对于我们今天的音乐教育理论的发展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在儒家的哲学思想中,音乐从来就不单纯是一种娱乐的方式,《周礼》中就有这样的话:“以乐礼教和,则乐不乖。”又曰:“以《六乐》防万民之情,而教之和。”中国古代很早就发展了音乐对于人的性情有控制作用和对民众的道德修养有教化作用。《关于《乐记》的音乐教育思想学者们比较一致的观点是认为它继承并发展了先秦儒家重视乐教的思想把乐教当作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这类认识仅仅指出了《乐记》音乐教育思想的一般特征而对于诸如它音乐教育思想的历史特征西周乐教对它的影响《乐记》与先秦儒家乐教的思想内涵及渊源关系等仍然是需要深入下去的问题却并未进行研究。一、《乐记》中的音乐教育思想概念要进一步分析与研究《乐记》的音乐教育思想须首先对《乐记》音乐教育思想的概念进行界定与说明。《乐记》教育思想的主要特征也正表现在其历史性与继承性两方面。比如《乐记》音乐教育思想虽然与殷周传统礼乐文化其核心是儒家乐教思想、先秦诸子的思想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而且它的思想还受到了秦汉道家思想的影响但是在论述制礼作乐的必要性上却是有着自己人性论思想基础的依据。一《乐记》论乐教本质关于乐教本质。主张“札以导其志乐以和其性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认为音乐教育的本质与社会有着本质的多元联系肯定音乐教育为一定的政治、经济服务。关于乐教范畴。提出“先王之制礼乐人为之节。绩麻哭泣所以节丧纪也钟鼓干戚所以和安乐也婚姻冠笄所以别男女也乡射食飨所以正交接也。礼节民心乐和民性政以行之刑以防之札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认为乐教的基本概念和实践范围是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关于乐教对象。把教育对象划分为“君子”与“小人”两个群体指出“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所以主张应针对教育对象自身特有的身心发展规律和个性特点在乐教过程中应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及施教内容等。关于乐教过程。提出“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的观点认为乐教过程从“教”的角度出发就是“审声、审音、审乐”的过程而从教之任务看“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则是教师活动的内容从教之时间看则是教师活动的过程正所谓“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二《乐记》论乐教与人性《乐记》谈乐教是从其人性论出发的可以说《乐记》教育理论的根基在于它的人性论思想集中体现在如下文字中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乐记》所以全篇开首对“感于物而动”命题进行阐发其真正的用意便是想通过对“乐”的产生过程和音乐审美情感的产生依据的说明从人之性来阐述制礼作乐及推行礼乐教化的必要性。从《乐记》全篇看更是如此。三《乐记》的伦理学说——“乐者乐也”《乐记》认为快乐是乐教的终极追求主张把追求快乐当做人生的目标和道德标准。《乐记》教育思想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西周重视乐教。把乐教作为统治人才培养的教育思想以及重视“乐德”的教学方式,逐渐形成历代乐教的模式。其教学方式被后人总结为“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在《乐记》中则被提炼为“欲”和“道”、“情”和“义”即情感体验和义理领会情绪的快适和理智的娱悦统一的原则如《乐象》篇在谈论《武》乐创作与欣赏时所说“独乐其志不厌其道各举其道不私其欲。是故情见而义立乐终而德尊君子以好善小人以听过。故日‘生民之道乐为大焉”’。在《乐记》看来真正的音乐审美是不仅能体验乐音中的情绪来满足感官和情绪上的快感而且还能体验、领会“德音”中的“义理”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愉快和理智上的满足既得其“欲”又得其“道”。同时也正因为“乐”与“政”的义理一致君子才能按照“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的步骤最终完成使“治道备矣”的目的。第二,西周乐教内容的多面性与其人才培养标准的关系。西周“学在官府”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统治人才而统治人才则必须“德艺周厚”对于后世影响很大如孔子本人就说过“君子不器”《乐记》也认为“德成而上艺成而下。”第三,与西周乐教一样《乐记》所倡导的音乐教育的内容,也是一种综合艺术形式是音乐、诗歌、乐舞的结台即《乐本》篇所说“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