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在秦朝、汉朝、三国、隋朝、唐朝、宋朝、元朝、明朝、清朝时分别叫什么叫什么

如题所述

武汉地方建制始于西汉,为江夏郡沙羡县地。东汉末年,在今汉阳先后兴建却月城和鲁山城,在今武昌蛇山兴建夏口城。时荆州牧刘表派黄祖为江夏太守,将郡治设在位于今汉阳龟山的“却月城”中。“却月城”遂成为武汉市区内已知的最早城堡。公元223年(吴黄武二年),东吴孙权在武昌蛇山修筑夏口城,同时在城内的黄鹄矶上修筑瞭望塔,取名黄鹤楼。南朝时,夏口扩建为郢州,成为郢州的治所。
  隋朝置江夏县和汉阳县,分别以武昌、汉阳为治所。唐时江夏(武昌)和汉阳分别升为鄂州和沔州的州治,成为长江沿岸的商业重镇。江城之称亦始于隋唐。唐朝诗人李白曾在此写下“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因此武汉自古又称江城。此后经宋以迄明、清,均为历代州府治所。
  两宋时武昌属鄂州,汉阳、汉口属汉阳军。南宋抗金将领岳飞驻防鄂州(今武昌)八年,在此兴师北伐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年),武昌成为湖广行省的省治,这是武汉第一次成为一级行政单位(相当于现代的省一级)的治所。
  明代,朱元璋第六子朱桢被分封到武昌做楚王。由于成化年间汉水改道从龟山以北汇入长江,到嘉靖年间在汉水新河道北岸(凹岸)形成新兴的汉口镇。明末清初汉口与朱仙镇、景德镇、佛山镇同称天下“四大名镇”,称为“楚中第一繁盛”,成为全国性水陆交通枢纽,享有“九省通衢”的美誉。

清末,汉口建制为夏口厅(地位同县),使武汉三镇之名贯于清代、中华民国,三城鼎足雄峙更属罕见。
  清咸丰八年(1858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天津条约》中增辟的11个通商口岸,包括汉口。1861年3月汉口正式开埠。在老汉口镇的下游沿长江先后开辟了汉口英租界、汉口德租界、汉口俄租界、汉口法租界和汉口日租界五国租界。这些租界独立于中国政府管辖之外,在界内分别设置工部局、巡捕房、领事法院(庭)等迥异于中国政治体制的管理机构。清宣统三年(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首义于武昌,宣布脱离清朝,成立中华民国,建立中华民国军政府,武汉成为革命中心。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4-30
对武汉的官方称谓最早见诸于东周春秋初年文献,当时将汉口沿江一带称作“夏汭”、“鄂渚”,是楚国军事经济政治中心之一。到东汉末年,荆州豪强刘表设一郡于今汉阳龟山,名曰“却月城”。南北朝时期夏口更名为郢州。唐代时江夏和汉阳分别被朝廷认为两州而治。“江城”之名第一次出现,始于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名句。到两宋时武昌被归入鄂州。后来元朝将江夏更名为“武昌”。 明朝时,明宪宗将汉水改道入江。汉口一跃为长江沿岸商镇中心。明崇祯八年,于硚口至下乞建长堤,得名“袁公堤”。此后汉口居民日增,到清朝嘉庆年时,汉口人丁增至3万户,但在行政区划上仍隶属于汉阳县。故此,早期的“武汉”概念实乃“武”与“汉”的合称。“武”指武昌、江夏,“汉”指汉口。两者虽在地理上毗邻,但却是相对独立的两个行政单位,需与后来的“武汉市”概念加以区别。
汉口真正在行政上独立的时间需要追溯到清朝光绪二十五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朝廷将江夏、汉阳分治理。后设“夏口厅”。到民国初年正式更名为“汉口”。1926年,北伐军解放武昌,次年初,数十万中国百姓冲进汉口英租界,同年2月19日国民党政府正式收回汉口英租界,1927年4月将武昌市与汉口市合并为“武汉市”。至此,“武汉”这一名称才第一次出现在历史上。
第2个回答  2023-08-16
在秦朝、汉朝、三国、隋朝、唐朝、宋朝、元朝、明朝、清朝时期,武汉的名称如下:
* 秦朝:武汉属南郡。
* 西汉:武汉属荆州江夏郡。
* 东汉:武汉仍属荆州江夏郡。
* 三国:武汉属吴国荆州江夏郡。
* 西晋:武汉属荆州武昌郡。
* 南朝齐:武汉属郢州江夏郡。
* 隋朝:武汉属江夏郡。
* 唐朝:武汉分为江夏和汉阳两个县,江夏初为州,后改回县,汉阳一直为县。
* 宋朝:武汉归属于鄂州,江夏和汉阳归属于鄂州州治。
* 元朝:武汉被归为湖广行省。
* 明朝:恢复武昌名称,并进行了扩建。
* 清朝:武汉被称为汉口,是清朝内陆重要的通商口岸。
希望以上信息能帮助您解决问题。如果还有其他问题,请随时告诉我。
第3个回答  2019-04-30
秦朝时,武汉属于秦国,今天的湖北荆州市的江陵县,在秦朝为南郡,当时的秦朝采用的是郡县制。
请采纳,谢谢!!追问

名字谢谢😜

追答

南郡,请采纳,谢谢!!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