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李斯历史上的评价一直褒贬不定,李斯到底是贤良还是小人?

李斯到底是贤良忠臣还是奸诈小人?

秦始皇的千秋霸业中,丞相李斯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角色。关于李斯的功过,后人褒贬不一,既有人说他是一代名相,为秦始皇统一六国立下了汗马功劳,也有人说他是一个奸佞小人。那么,李斯这个人,究竟是功大于过,还是功不及过呢?


李斯一直都是一个很有野心的人,这一点从他的发迹之路就可以看出。李斯本来是个地方芝麻官,他不满于清贫的现状,为了出人头地,他去齐国拜荀子为师,专门学习如何揣摩帝王心思。学成后,李斯去了秦国,在吕不韦身边做个小官,这肯定也是不能令他满足的,于是李斯多次直接上书秦始皇,努力刷自己的存在感。由于他非常擅长揣摩君心,提出了不少迎合秦始皇政治方向的举措,比如如何通过离析六国达到一统天下的目的,秦始皇逐渐开始提拔他,后来在统一六国后,李斯还提出文字统一、推行郡县制度等,这些都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那么,李斯的“小人”之处又表现在哪里呢?首先,李斯是一个喜欢争名逐利的人,随着仕途越走越宽,他也免不了地要排除异己,其中,同样被秦始皇赏识的韩非就被他陷害入狱,不得不说此举阴险狠毒。另外,李斯还插手皇位更迭,由于担心扶苏上位后会打压自己,他联合赵高等人篡改秦始皇遗诏,将本应继位的公子扶苏逼得自尽。


总而言之,对待历史人物的功过,还是要辩证地看待,简单地评价为褒或贬,都是不可取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1-02

李斯,战国末楚国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芦岗乡李斯楼村)人 。 秦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

少为郡吏,曾从荀卿学。战国末年入秦国,初为秦相吕不韦舍人,被任命为郎。旋任长史,拜客卿。秦王政十年(前237)下逐客令时,上书力谏客不可逐,为秦王采纳。又为秦并六国谋划,建议先攻取韩国,再逐一消灭各诸侯国,完成统一大业。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统一全国后,作为廷尉奉命与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等议定“皇帝”之号。后任丞相,多次随始皇帝巡行。反对淳于越分封子弟之议,主张禁私学、废《诗》、《书》、六国史记及“百家语”。又以小篆为标准,整理文字,作《仓颉篇》以为范文。

始皇帝死后,与赵高矫诏迫扶苏自杀,立胡亥为帝。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后,劝二世更为法律,行“督责之术”,加强君权。后被赵高诬为谋反,具五刑,腰斩于咸阳市,夷三族。

李斯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实践着法家思想的。他重新受到秦王政的重用后,以卓越的政治才能和远见,辅助秦王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大业,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秦朝建立以后,李斯升任丞相。他继续辅佐秦始皇,在巩固秦朝政权,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建议秦始皇废除分封制, 实行郡县制。又提出了统一文字的建议,之后又在统一法律、货币、度量衡和车轨等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这些措施,都是以法家的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为指导的。

李斯在他生平的后期,虽然将法家的思想推向了极端化,但是他仅仅是一个提出者,而不是一个完全的执行者。此时的李斯,已经没有了“以法治国”的志向。他已经不再代表法家了。因此,李斯后期的思想是否应该归入法家的体系,是值得商榷的。因此,李斯归根到底还是一个法家的最完全的执行者。

《史记》:“李斯以闾阎历诸侯,入事秦,因以瑕衅,以辅始皇,卒成帝业,斯为三公,可谓尊用矣。斯知《六艺》之归,不务明政以补主上之缺,持爵禄之重,阿顺苟合,严威酷刑,听高邪说,废适立庶。诸侯已畔,斯乃欲谏争,不亦末乎!人皆以斯极忠而被五刑死,察其本,乃与俗议之异。不然,斯之功且与周、召列矣。”“能明其画,因时推秦,遂得意于海内,斯为谋首。”

《淮南子·泰族训》:“文王举太公望、召公奭而王,桓公任管仲、隰朋而霸,此举贤以立功也,夫差用太宰嚭而灭,秦任李斯、赵高而亡,此举所与同。故观其所举,而治乱可见也;察其党与,而贤不肖可论也。”

第2个回答  2019-08-10
我觉得李斯算的上是个忠臣,只不过下场有点悲剧。那个时候,但凡过于耀眼的人,都很难善终,更何况李斯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很多人升官发财的道路。
第3个回答  2019-08-10
其实这个要从两个方面来看。他建议秦始皇做的一系列事儿,都是有利于国家的统一的,从这方面来看他是贤良;但是他和赵高密谋害死公子扶苏,从这件事看他又是一个小人。
第4个回答  2019-08-06
我个人觉得李斯是卑鄙的小人,也许他做过一些对国家有好处的事情,但是他辅助赵高让秦二世以不正当手段继位,从人臣的角度来讲大逆不道。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