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能来自勤奋的事例

老师要求我们写一篇议论文"才能来自勤奋",我知道的事例太少了,希望大家能帮我,告诉我尽可能多的事例!

人的才能不是天生的,是靠坚持不懈的努力,靠勤奋换来的。举世瞩目的科学家霍金和诺贝尔就是很好的例子。
史蒂芬·霍金1942年1月8日出生于英国的牛津,这是一个特殊的日子,现代科学的奠基人伽利略正是逝世于300年前的同一天。他年青时就生患绝症,然而他坚持不懈,战胜了病痛的折磨,成为了举世瞩目的科学家。
霍金在牛津大学毕业后即到剑桥大学读研究生,这时他被诊断患了“卢伽雷病”,不久,就完全瘫痪了。1985年,霍金又因肺炎进行了穿气管手术,此后,他完全不能说话,依靠安装在轮椅上的一个小对话机和语言合成器与人进行交谈;看书必须依赖一种翻书页的机器,读文献时需要请人将每一页都摊在大桌子上,然 后他驱动轮椅如蚕吃桑叶般地逐页阅读……
但霍金不会因为小小的病痛的折磨而放弃了对学习的渴望,他正是在这种一般人难以置信的艰难中,成为世界公认的引力物理科学巨人。霍金在剑桥大学任牛顿曾担任过的卢卡逊数学讲座教授之职,他的黑洞蒸发理论和量子宇宙论不仅震动了自然科学界,并且对哲学和宗教也有深远影响。霍金还在1988年4月出版了《时间简史》,已用33种文字发行了550万册,如今在西方,自称受过教育的人若没有读过这本书,会被人看不起。
诺贝尔的父亲是一位颇有才干的机械师、发明家,但由于经营不佳,屡受挫折。后来,一场大火又烧毁了全部家当, 生活完全陷入穷困潦倒的境地,要靠借债度日。父亲为躲避债主离家出走,到俄国谋生。诺贝尔的两个哥哥在街头巷尾卖火柴,以便赚钱维持家庭生计。由于生活艰 难,诺贝尔一出世就体弱多病,身体不好使他不能象别的孩子那样,活泼欢快,当别的孩子在一起玩耍时,他却常常充当旁观者。童年生活的境遇,使他形成了孤 僻、内向的性格。
诺贝尔到了8岁才上学,但只读了一年书,这也是他所受过的唯一的正规学校教育。到他10岁时,全家迁居到俄国的彼得堡。在俄国由于语言不通,诺贝尔和两个哥哥都进不了当地的学校,只好在当地请了一个瑞典的家庭教师,指导他们学习俄、英、法、德等语言,体质虚弱的诺贝尔学习特别勤奋,他好学的态度,不仅得到教师的赞扬,也赢得了父兄的喜爱。然而到了他15岁时,因家庭经济困难,交不起学费,兄弟三人只好停止学业。诺贝尔来到了父亲开办的工厂当助手,他细心地观察和认真地思索,凡是他耳闻目睹的那些重要学问,都被他敏锐地吸收进去。
为了学到更多的东西,1850年,他出国考察学习。两年的时间里,他先后去过德国、法国、意大利和美国。由于他善于观察、认真学习,知识迅速积累。很快成为一名精通多种语言的学者和有着科学训练的科学家。回国后,在工厂的实践训练中,他考察了许多生产流程,不仅增添了许多的实用技术,还熟悉 了工厂的生产和管理。
就这样,在历经了坎坷磨难之后,没有正式学历的诺贝尔,终于靠刻苦、持久的自学,逐步成长为一个科学家和发明家。
诺贝尔的母亲去世后,他把30亿瑞典币——一生的财产,全部捐献给了慈善机构,只是留下了母亲的照片,以作为永久的纪念。后人为了永远记住他,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科学奖,已经成为举世瞩目的最高科学大奖。
是什么使不起眼的小男孩变成举世瞩目的科学巨人?是靠坚持不懈的努力。
勤奋出才能,勤奋出成果,古今中外都不例外。王祯是中国著名的农业学家。他走便了南北方的十七个省区,经过十几年时间,才编成了巨著《农书》。书刚问世不久,王祯就去世了。《农书》的规模宏大,范围广博。全书共三十七卷(现存三十六卷,另有编做二十二卷的版本,内容相同),大约十三万字,插图三百多幅。其中包括《农 桑通诀》、《百谷谱》和《农器图谱》三大部分,既有总论,又有分论,图文并茂,系统分明,体例完整。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人们把我的成功,归因于我的天才;其实我的天才只是刻苦罢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1-12
生而知之者是不存在的,“天才”也是不存在的。人们的才能虽有差别。但主要来自于勤奋学习。
学习是实践;不断的学习实践是人们才能的基础和源泉。没有学不会的东西,问题在于你肯不肯学,敢不敢学。自幼养成勤奋学习的习惯,就会比一般人早一些表现出有才能,人们却误认为是什么“天才”,捧之为“神童”。其实,“天才”和“神童”的才能主要也是后天获得的。当所谓的“天才”和“神童”,一旦被人们所发现后,社交等等因素阻止了他们继续勤奋学习,渐渐落后了,最后竟或落到一事无成者,在历史上是屡见不鲜的。反之,本来不是“神童”,由于坚持不懈地奋发努力,而成为举世闻名的科学家、发明家的却大有人在。
牛顿、爱因斯坦、爱迪生都不是“神童”。牛顿终身勤奋学习,很少在午夜两三点以前睡觉,常常通宵达旦工作。爱因斯坦读中学成绩并不好,考了两次大学才被录取,学习也不出众,毕业后相当一段时间找不到工作,后来在瑞士伯尔尼专利局当了七年职员。就是在这七年里,爱因斯坦在艰难的条件下顽强地学习工作着,利用业余时间研究出了相对论的理论基础。发明家爱迪生家境贫苦,只上了三个月的学,在班上成绩很差。但是他努力自学,对于许多自己不懂得的问题,总是以无比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刻苦钻研。为了研制灯泡和灯丝,他摘写了四万页资料,试验过一千六百多种矿物和六千多种植物。由于他每天工作十几小时,比一般人的工作时间长得多,相当于延长了生命,所以当他年纪七十九岁时,宣称自己已经是一百三十五岁的人了。著名数学家高斯自己就曾说过:任何人付出和他同样的努力,都会有他那样的贡献。高斯和他的夫人感情很好,夫人病危时他正在书房里研究数学,当家人一再催促,夫人在临终前要见他一面,他总是说:请她再坚持一会儿,一会儿。足见高斯是怎样忘我地醉心于科研工作。居里夫人和她的丈夫为了提炼“镭”,在“共和国不要学者”的豪华巴黎,只能在一个没人要的小木板棚里,坚韧不拔地工作了四年。
其实不仅是科学,在文学艺术上也是一样。狄更斯曾说:“我决不想念任何先天的或后天的才能,可以无需坚定的长期基干的品质而得到成功的。”巴尔扎克说:“不息的劳动之为艺术法则,正如它之为生存法则一样。”
在我国历史上也有不少事例。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有动人的描述:“二十以来,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被息矣。以至口成疮,手肘成胝,既壮而肤划不丰盈,未老而齿发早衰白。”明代伟大的药物学家李时珍为了编写《本草纲目》,研究自然,搜集资料,踏平坎坷,搏击逆浪,勤奋工作了大半生。清代以画竹有名的郑板桥,曾有描绘刻苦学画的诗句:
四十年来画竹枝,
昼音挥写夜间思。
风繁削尽留清瘦,
画到生时是熟时。
总之,人们的才能主要是由勤奋学习得来的。所以牛顿说:“天才就是思想的耐心。”爱迪生说:“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门捷列夫说:“终身努力便是天才。”高尔基说:“天才就是劳动。”古人曰: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也是说的一个道理。马克思终身好学不倦,为了写《资本论》,花了四十年的功夫阅读资料和摘写笔记。他在伦敦,每天到大英博物馆院图书馆阅读,竟在座位前的地板上踩出一双脚印。马克思是我们的光辉榜样,这双脚印深刻地说明:才能来自勤奋学习。
第2个回答  2013-11-12
凿壁借光,囊萤映雪,悬梁刺股,铁棒磨成针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