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的底气来源于哪儿

如题所述

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强大文化基因和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所迸发的持续文化动力。

文化自信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强大文化基因。不忘本来,方能赢得未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我们的本来。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其固有的根本。

这个根本,就是其文化。中华民族拥有5000年文明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历经劫难而浴火重生,这一文化血脉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最强大的文化基因。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

文化自信源于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所迸发的持续文化动力。不忘初心,方能继续前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这个初心。

中国共产党成立95年以来,在马克思主义先进理论武装下,顺应历史潮流、勇担历史重任、敢于作出巨大牺牲,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领导中国人民打败了压在自己头上的各种反动派,使中华民族改变了被压迫、被奴役的命运,整个国家实现了团结统一和繁荣富强。

扩展资料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政治信念、市场意识、社会理念、公民伦理和人本精神等层面具有自己独特的内涵与价值,是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最佳支撑。

我们在面对各种文化价值的冲击和社会思潮的碰撞时,能够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话语体系。

坚持为经济文化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提供经验借鉴,打破“中国威胁论”和“中国崩溃论”的西方话语偏见,发出和传播我们自己的价值理念,为人类文明作出我们的独特贡献。正是这种科学的文化方向,我们才能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充满文化自信。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文化自信的来源和底气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31

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深厚基础。中国拥有浩如烟海的文字文献经典。中国先民在夏商时代发明、创造出完整的文字系统,拥有了在大自然中生存并代代传承文明的重要力量,“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的传说,是文字发明重要性的传神写照。中国的文字发明,直接铸造了中国文化的经典文献传统,国史、方志、家谱等重要史料为中华文化的保存与传承作出了无可替代的贡献。从甲骨卜辞的“有典有册”,到先秦两汉的“十三经”,再到唐宋元明清的《通典》《通志》《文献通考》《永乐大典》《四库全书》,中华文化的精神观念、社会文明都熔铸在这些传世文字文献中,浩瀚的文献成为中华文明的标志,让我们拥有强大的历史根脉力量。

这就是文化自信的来源。

第2个回答  2018-10-25
文化觉醒、文化自信首倡者是安徽省安庆人黄晶(现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会员,第六届理事)。他从2003年开始发现中国人普遍喜欢用英文命名中国的事物,比如DVD、VCD、CPI、CCTV等,中国人对中国人说话用英文这些常人见怪不怪的琐碎小事中提炼中国人崇洋媚外的本质原因是中国人一百多年来的文化自卑,并探求解决文化自卑的办法,写成《中文正在缺失》。
于2009年上半年完成后,立即将此文寄到中央有关部委并在各有关网站和论坛推广,得到众多人士的赞同与支持。并与南开大学德语老师陈辉一起联名将各自在此方面的论文寄至中央政治局各位常委,得到时任中央书记外书记刘云山同志的高度重视,专门作出批示并转信至教育部。教育部时任袁贵仁部长亲自召开部长会议,由部综合处魏丹专门联系两位同志。
黄晶在此文中首次完整、连贯提出文化觉醒、文化自信的概念共六条主张,其中包括“文化觉醒、文化自信”在内的五条被中央及有关部门采纳,如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修改《宪法》,将中文置于与国旗、国徽、国家主权同等地位,让人们认识到中英文混用等胡乱使用中国语言文字行为是对中国语言文化的戕害;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在内的有关法律法规。
增加关于禁止中外文混用的条文,明确少数几种可以与中文同时使用外文的特殊场合。以国务院办公厅名义发文,要求各部门、行业凡是受众为我国民众的文字材料,一律禁止穿插使用英文等外国语言文字或其他民族文字。确有需要的,在括号内注明外文原称,或用相应文字另行文。呼吁中华文化的意识觉醒,强调中华文明自信,提倡全面、规范使用汉语文字的风尚,宣传中英文混用的危害。
禁止媒体(报纸、电视、电台、正规网站)受众主要为中国人群的中英文混用(中文出版物禁止使用;公文禁止使用;在校学生语文类学习、考试禁止使用。) 必须使用中文的几种情况:涉及公权力的会徽、标志、商标、品牌图案,必须使用中文。如电台、电视台、警车等。本国生产或所有权为中国且投放国外市场的产品标志、说明必须有中文。
掀起“汉化风暴”。国家教育、翻译部门及工作人员要加强职能作用,严把翻译、审核关,每年开展中英文混用清理翻译工作,定期通报不正确的翻译而不是将字母词公布为当年汉语流行词。 自此之后,相关“文化觉醒、文化自信”的论述才逐渐出现,道路、制度自信的提法也由此才渐渐于十八大之后逐步推出。
文化觉醒、文化自信早在2009年就完整提出,是解决中国人近一百多年来崇洋媚外思想问题的根本指导原则。所有文化觉醒、文化自信的论述皆自此开始。这一主张也被写入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十八大。虽然只有八个字,但这是中华民族真正复兴的思想基石。因此,李克强总理指出,要尊重人民群众的原创精神。
所以,并不是只有专家教授才能提出有效的思想主张。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8-11-08
文化的优秀,国家的强大,人民的力量。(见九下政治课本)
第4个回答  2018-06-18
五千年中华文化沉淀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