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草,王愿坚写作。

如题所述

  ——一位藏族同志指着当年红军走过的草地,说:“就在这里,在奶粉厂旁边,我们要建一座糖厂,这里是最甜的地方。”
  二班长杨光从昏迷中醒过来的时候,天已经放亮了。他欠起身子,四下里打量着,回想着,好半天才弄明白:自己是躺在湿漉漉的草地里。
  昨天,也就是过草地的第四天,快要宿营的时候,连长把他叫了去,要他们班到右前方一个小高地上,担任警戒。他们赶到了指定地点,看好哨位,搭好帐篷,已经黑上来了。就是他,动手去解决吃饭的问题。他提着把刺刀,围着山丘转了半天,才找到了一小把水芹菜和牛耳大黄。正发愁呢,忽然看到小溪边上有一丛野菜,颜色青翠,叶子肥嫩,他兴冲冲地砍了一捆拿回来,倒进那半截“美孚”油桶里,煮了满满一锅。
  谁知道,问题就发生在这些野菜上了:换第三班岗的时间还不到,哨兵就捂着肚子回来,把他叫醒了。他起来一看,班里同志们有的口吐白沫,有的肚子痛得满地打滚,有的舌头都僵了。倒是他和党小组长因为吃得不多,症状还轻些,于是两人分工,一个留下警戒和照顾同志们,一个向亡级报告。就这样,他摸黑冲进了烂草地;开始是跑,然后是走,最后体力实在支持不住了,就在地上爬。爬着,爬着,不知什么时候昏过去了。
  当一切都回想起来了以后,他的心像火燎一样焦灼了。他用步枪支撑着.挣扎着站起来,踉踉跄跄地走上了一个山包。
  这时,太阳冒红了,浓烟似的雾气正在消散。他观察着,计算着,判断着方位。看来,离开班哨位置已经是十里开外了,可是看不到连、营部队宿营地的影子。显然是夜里慌乱中迷失了方向。不行.得赶快找部队去,救同志们的生命要紧呵!
  他正要举步,忽然薄雾里传来了人声。人声渐渐近了,人影也显现出来,是一支小队伍。走在前面的是几个徒手的军人,后面是一副担架。
  他急忙迎上几步,看得更清楚了:前面一个人的挎包上还有一个红色的十字。
  “好,同志们有救了!”他狂喜地喊道。跑是没有力气了。他索性把枪往怀里一抱,就地横倒身躯,沿着山坡滚下山去。
  就在他滚到山包下停住的时候,正好赶在了那支小队伍的前头。
  人群和担架都停下了。背红十字挎包的人飞步跑来,弯腰扶起他,关切地问道:“你怎么啦?”
  杨光定了定神,把事情讲了讲。未了,他紧紧抓住了那人的挎包,恳求地:“医生同志,快去吧!晚了,人就没救啦!”
  医生看看背后的担架,又看看杨光,为难地摇摇头:“同志,我们还有紧急任务!”
  “什么任务能比救人还要紧?”
  医生指着担架:“我们也是要救人哪!”
  杨光这才看清楚,担架上躺着一个人。一床灰色的旧棉毯严严地盖在上面。
  “那边的同志很危险!”杨光焦急地叫起来。他伸开手拦住了路口,大声地:“你不去,我就不放你走!”话一下子僵住了。
  担架响了一声,毯子动了一下。
  医生有点愠怒地看了杨光一眼:“你这个同志,有话不会小点声说?你知道吗?这是……”他压低了声音,说出了那个全军都敬爱的人的名字,然后解释地说道:“他病得很厉害哪;昨天开了一夜的会,刚才又发起高烧,人都昏迷了。”“什么,周副主席?”杨光立时惊住了。对于这位敬爱的首长,杨光不但知道.还曾亲眼看见过。在遵义战役之前,这位首长曾经亲自到他们团作过战斗动员。在部队开上去围攻会理的时候,连队在路边休息,他也曾亲眼看见周副主席和毛主席、朱总司令一道,跟战士们亲切交谈。可是,现在竟然病倒在草地上。而他,却在首长赶去卫生部救治的路上,拦住了他的担架……他惶惑地望着担架,一时竟不知如何是好了。
  就在这时毯子被掀开了,周副主席缓慢地欠起了身,朝着杨光招了招手。
  杨光不安地走过去。他深情地注视着那张熟悉的脸,却不由得大吃一惊:由于疾病的折磨,这位敬爱的首长面容变化多大呵!他觉得心头像刀在绞,眼睛一阵酸涩,竟然连敬礼也忘了。
  周副主席显然刚从昏迷中醒来。他费了好大劲,才把身躯往担架边上移开了些,然后,拉住杨光的衣角,把他拽到担架空出的半边坐下来。
  靠着警卫员的扶持,周副主席在担架上半坐起来。他慢慢抚摸着杨光那湿漉漉的衣服,又摸摸杨光的额头,亲切地说道:“这么说,你们是吃了有毒的野菜?”
  “是。”杨光点了点头。
  “那种野菜是什么样子呢?”
  “这就是。”杨光从怀里掏出一棵野菜。为了便于医生救治,他临走时带上了它。
  周副主席接过野菜,仔细端详着。野菜有些蔫巴了,但样子还可以看得出来:有点像野蒜苗,一层暗红色的薄皮包着白色的根,上面挑着四片互生的叶子。看着,不知是由于疲累还是怎的,他倚在警卫员的肩头,仰起了头,眼里浮上了异常的严肃的神情。
  杨光担心地看着周副主席,他弄不明白:首长为什么对这棵野菜这么关心。他刚想劝首长休息,周副主席又问了:“这野菜,多半是长在什么地方呢?”
  杨光想了想:“在背阴靠水的地方。”
  “味道呢?还记得吗?”杨光摇了摇头。因为是煮熟了吃的,没有尝过。
  周副主席又举起那棵野菜看了看,慢慢地把它放进嘴里。医生惊呼着扑过来,野菜已经被咬下了一点。
  周副主席那干裂的嘴唇闭住了,浓密的胡须不停地抖动着,一双浓眉渐渐皱紧了。嚼了一阵,吐掉了残渣,把那棵野菜还给杨光,嘱咐道:“你记着,刚进嘴的时候,有点涩,越嚼越苦。”
  杨光又点了点头。周副主席把声音提高了些,用命令的语气讲话了。他的命令是非常明确的:要医生马上按杨光指出的方向,去救治中了毒的战士们。他又要担架抬上杨光,用最快的速度赶到总部去报告。他的命令又是十分具体的:要求总部根据杨光他们的经验,马上给部队下发一个切勿食用有毒野菜的通报。在通报上,要画上有毒野菜的图形,加上详细的说明,而且,最好是附上标本。
  一个年轻的卫生员,还在听到谈论有毒野菜的时候,就在路旁打开了挎包,把满满一挎包沿路采来的野菜倒出来,一棵棵翻拣、检查着。这会儿,听到了首长下达的命令,惊慌地叫起来:“那……你呢?”
  “你们扶我走一会儿嘛!”周副主席微哭看伸出了一个指头,又摊开丁平掌,“看,是一个多呢还是五个、或者上万个多呢?”
  谁也想不出更好的做法了,而争辩是没有用的。一时,全部默默不作声了。只有晨风吹过荒漠的草地,撕掠着青草,发出飒飒的声响。
  卫生员抽噎厂两声.突然抓起一把野菜,光火地:“都是敌人的围追堵截.逼着我们走草地,逼得我们吃草!”
  “吃草。嗯,说得好啊!”周副主席严肃地点了点头,“革命斗争,需要我们吃草,我们就去吃它。而且,我们还要好好总结经验,把草吃得好一些!”
  “应该感谢他们,感谢这些同志用生命和健康为全军换来了经验。也要记住这些草!”稍稍喘息了一下,他又说下去,不过,话却温和多了,语气里透着深深的感情:“等你们长大了,就会想起这些草,懂得这些草;就会看到:我们正是因为吃草吃得强大了,吃得胜利了”
  这些话,从那瘦弱的身躯里,从那干裂的嘴唇里发出来,又慢,又轻,可是,它却像沉雷一样隆隆地滚过草地,滚过红军战士的胸膛。
  杨光激动地听着。就在这一霎,他看到了伟大战士的那颗伟大的心。顿时,他觉得自己变得强大了,有力了,这力量足足能一气走出草地。他向着敬爱的周副主席深情地举手敬礼,然后,那紧握着野菜的手猛地一挥,转身向总部所在的方向跑去。
  医生向卫生员嘱咐了句什么,也紧抓着那个红十字挎包,向另一个方向跑去。
  周副主席望着两个人渐渐远去的背影,耳边传来警卫员的话音。话是对着小卫生员说的:“……看你说的,为革命嘛,我们吃的是草,流的是血,可我们比那些花天酒地的敌人高尚得多,也强大得多呀!……”
  周副主席那浓浓的胡须绽开来,宽慰地笑了。他笑得那么爽朗,那么开心。自从患病以来,他还是头一次笑得这么痛快。
  第一部分(1—5)故事的开端:红军过草地的第四天,二班战士因误食有毒草野菜而中毒,二班长杨光摸黑寻找部分向上级报告。
  第二部分(6—16)故事的发展:杨光找到一支红军小队伍,恳求医生前往救人,而医生也有紧急任务在身,于是杨光拦住路口不让医生走,一时陷入僵局。
  第三部分(17—36)故事的进一步发展和高潮:杨光的举动惊醒了昏迷之中的周副主席,周副主席询问战士中毒的原因,仔细观察并亲口咀嚼有毒野菜,提出处理意见。
  第四部分(37—结尾)故事的结局:杨光和其他战士聆听周副主席评说吃草的意义,从中获得巨大力量,立即执行命令。
  四、探究
  课文中有些话看起来平淡无奇,仔细想想又觉得余味无穷。阅读下面的句子,你有怎样的感受?
  1、(他的)语气里透着深深的感情:“等你们长大了,就会想起这些草,懂得这些草;就会看到:我们正是因为吃草吃得强大了,吃得胜利了!”
  2、就在这一霎,他看到了伟大战士的那颗伟大的心。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第一句中两个“就会”强调了青年一代继承并发扬革命传统的必要性,强调了革命精神、革命意志对于壮大队伍、克敌制胜的重要性。
  第二句,前一个“伟大”指周副主席是“全军都敬爱的人”;后一个“伟大”,指周副主席关爱红军战士生命和健康、唯独没有自己的高尚人格,正视困难、藐视困难的大无畏英雄气概,以及善于引导、启迪红军战士的高超领导艺术。
  五、小结
  全文以“草”为线索安排故事情节:红军战士误食毒草草而中毒——周副主席辨毒草、尝毒草——周副主席议吃草、红军战士悟真理。这样写,结构紧凑,脉络分明,有力地刻画了人物形象,表现了小说的中心意思。

  先是“立时惊住”,接着感到“惶惑”;面对周副主席的招手,杨光又深感“不安”;当眼见周副主席病得十分严重时,杨光“大吃一惊”,“觉得心头像刀在绞”,这些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形象而细腻地描绘了二班长杨光邂逅病重中的周副主席那复杂的感情变化过程,最后聚焦到对周副主席病体的关切和忧虑,充分表现了红军战士对周副主席的爱戴和敬重之情。
  周副主席仔细观察有毒野菜时的神态:“仰起了头,眼里浮上了异常的严肃的神情”,详细询问有毒野菜长在哪里和它的味道,这些都为紧接着周副主席尝有毒野菜的情节加大了蓄势的力度。
  周副主席亲自尝有毒野菜是全文的高潮。作者动作一系列描写周副主席尝有毒野菜的动作和神态的词:“举起”“看了看”“放进”“咬下了一点”“干裂的嘴唇闭住了,浓密的胡须不停地抖动着,一双浓眉渐渐皱紧了”“吐掉了残渣”“还给杨光”,这些词语和句子,充分表现了作为红军革命领袖的周副主席虽身患重病仍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对红军战士生命和健康高度关注,对革命大业业极端负责、无比忠诚的高尚品质和非凡气度。
  接下来写周副主席“非常明确”的命令,以及对年轻卫生员惊叫的回答和示意,进一步表现了周副主席的高尚品质和伟人气度。

  课文以“草”为题目,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又提示了小说的线索,还以此引发出思想的火花。正文前面有一段引语,其中的“最甜”一语双关,既指“糖”“甜”,更指今天的人们继承了当年红军长征的革命传统,用这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去创造更美的生活
  1、忆苦思甜,继承和发扬革命优良传统。
  2、从周副主席尝毒草、议毒草,学习他的高尚人格、大无畏的英雄气概,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以及闪光的辩证法思想。
  3、要懂得植物学方面的有关知识,学会识别无毒和有毒的野菜,以便保护自己,战胜困难。
  4、今天,人们已解决了温饱问题,过上了小康生活,开始以吃野菜这时尚,这是物质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的表现,体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好处。
  5、鲁迅先生曾说:“我好象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是血。”又把自己当做是人民大众的“孺子牛”。从牛感受鲁迅先生倡导的奉献精神。

  这篇小说描述了长征过草地的时候,重病在身的周副主席得知红军战士因误
  食有毒的野菜而中毒的险情,他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不仅仔细辨识毒草,而且亲口咀嚼毒草,果断作出英明决策,引导红军战士正确对待困难,从而成功地塑造了以周副主席为代表的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大形象。

  给我吧,自己打的,累死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9-07
《灯光》《党费》《粮食的故事》《七根火柴》《三人行》《支队政委》《后代》《妈妈》粮食的故事
《赶队》《珍贵的纪念品》电影《闪闪的红星》…… 其中他的《七根火柴》,被选入上海两期课改新教材七年级下学期语文课本第三单元:人贵有精神,第10课。 《草》,被选入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本第一单元:草,第4课。 《灯光》,被选入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第七单元第3课(略读课文),人教版义务教育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第三单元:灯光,第11课,第52页到54页。九年义务教育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第19课,第86到88页。
编辑本段王愿坚简介:
王愿坚(1929年—1991年),山东省诸城市相州镇七村人,当代作家。当代作家王愿坚
1944年7月到抗日根据地,1945年1月参加八路军,参加革命工作。在部队里当过宣传员,文工团员,报社编辑和记者。1952年任《解放军艺》编辑。1954年开始写短篇小说。《党费》《粮食的故事》《妈妈》等短篇小说。1956年至1966年,参加了“解放军30年征文”——革命回忆录选集《星火燎原》的编辑工作,有机会系统地学习了党和军队的历史,接触到更多老一辈革命者,使他的创作题材更丰富,文笔更洗练。又陆续写出了《七根火柴》《三人行》《支队政委》等十多篇短篇小说。1976年又继续发表了《路标》《足迹》等10篇短篇小说。1974年与陆柱国合作改编《闪闪的红星》为电影文学剧本。已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有:《粮食的故事》《后代》《普通劳动者》《王愿坚小说选》。1945年参加八路军。曾任报社编辑,记者。1978年任八一电影制片厂编剧、文学部主任。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美术系主任。中国电影家协会第四、五届理事。他的优秀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向世界发行,传记被收入《中国名人词典》和英国《世界名人录》等。 王愿坚的一生一直致力于小说创作,1974年创作了第一个剧本《闪闪的红星》,塑造了身处三十年代,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斗争正激烈的时刻,潘东子等向往参加革命的红孩子形象。对孩子的内心刻画深入,几个孩子的性格鲜明,各具特色,人物语言生动,可爱。形象真实、亲切,非常令人难忘。剧作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戏剧性强。 王愿坚自1952年开始发表短篇小说,其中《党费》《粮食的故事》《支队政委》等描写了老革命根据地人民的斗争;《七根火柴》七根火柴
《三人行》《赶队》等歌颂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事迹;《普通劳动者》、《妈妈》、《休息》等塑造了老一辈革命家的形象。其它还有《早晨》《征途》和改编的电影文学剧本《闪闪的红星》等。近几年的新作有《足迹》《标准》《草》《歌》等短篇小说,其中《足迹》获人民文学杂志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王愿坚的成名作和代表作是《党费》,多次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影响深远。 王愿坚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解放军艺术学院艺术系(作家班)主任。
编辑本段王愿坚生平
王愿坚(1929年生)当代作家。山东省诸城人。幼年在家乡读书,1944年7月到抗日根据地参加革命工作。1945年1月参加八路军,在部队当宣传员。 解放战争时先在部队文工团担任分队长,后担任感慨报社编辑和记者。这期间,写过一些小戏、演唱材料和新闻通讯。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年任《解放军文艺》编辑。次年,到福建东山岛采访时,访问了老革命根据地,见到了一些红军老战士、老游击队员和在白色恐怖下坚持斗争的地下工作者,听到了许多壮丽动人的故事,激发了创作热情。 1954年3月发表了报告文学《东山岛》,不久又写了他的第一篇小说《党费》和《灯光》。这篇小说描写女共产党员黄新在丈夫随红军长征去后,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组织群众坚持斗争,并千方百计腌制咸菜作为党费,支援山上的游击队,最后为保护同志和组织而献出了生命。此后又陆续写了《珍贵的纪念品》、《粮食的故事》等作品,1956年出版了短篇集《珍贵的纪念品》和《党费》。1956年至1966年,参加“解放军三十年征文”革命回忆录《星火燎原》的编辑工作,这期间,写了《后代》、《亲人》、《七根火柴》和《普通劳动者》等十多个短篇,后出版有短篇集《后代》和《亲人》。普通劳动者
1959年,出版了十年作品选《普通劳动者》。1972年以后,曾多次去长征路上采访。 1974年,与陆柱国合作,将李心田的小说《闪闪的红星》改编成同名电影文学剧本,拍成电影后获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二等奖。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写作了《路标》《足迹》《标准》等十多个短篇,描写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长征途中的一些感人事迹,其中的《足迹》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是解放后成长起来的优秀短篇小说作家,他的作品多取材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军和老革命根据地人民的斗争生活,构思巧妙、主题鲜明、富有故事性,并善于抓住典型细节和捕捉人物性格中闪光的东西来表现英雄人物的崇高精神,写得真切感人。他是中国作家协会和电影家协会的理事,现在“八一”电影制片厂任编剧。 王愿坚是解放后成长起来的作家。虽然他没有亲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斗争生活,但是他在做记者、编辑期间,接触了老一代革命者。1953年还访问过江西老革命根据地,到当年红军长征路上采访。这使他有可能表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史诗般的生活。从1954年起,他开始发表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党费》、《后代》、《亲人》、《珍贵的纪念品》等。建国十周年时,出版了选集:《普通劳动者》。 王愿坚的作品多取材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军和老革命根据地人民的斗争生活,构思精巧,主题鲜明,富有故事性,并善于抓住典型细节和捕捉人物性格中闪光的东西来表现英雄人物的崇高精神,写得真切感人。 解放战争期间,在华东野战军一个纵队的报社任编辑和记者。1947年入党,1952年调《解放军文艺》任编辑。1956年至1966年,参加革命回忆录《星火燎原》的编辑工作。1972年和1975年先后两次到长征路上采访。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党费》《粮食的故事》《七根火柴》《普通劳动者》《足迹》《路标》以及电影文学剧本《闪闪的红星》(与陆柱国合写)。 1991年1月25日,王愿坚因病于北京逝世,终年62岁。
编辑本段《灯光》阅读指导
《灯光》是阅读课文,课文内容主要是写作者对往事的回忆。教学中,要让学生独立阅读,找出课文中哪些内容对现实的描写,哪些内容是对往事的回忆,分析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许多联想,从中领会革命先烈们的伟大精神。 读《灯光》,回答问题: (1)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作者是怎么想起这件往事的? (2)“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共出现了几次?分别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体现了人物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第(1)问要求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并理解课文如何由写现实过渡到回忆。第(2)问要求对比分析“多好啊!”这句话在文中出现的场合,体会说话人的心理,通过对比,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 答案要点:(1)课文主要讲的是解放战争时期,郝副营长非常向往孩子们在灯下读书的生活,以及在战斗中英勇献身的故事。作者是看到天安门美丽的灯光,并听到“多好啊!”这句郝副营长说过的话后想起这件往事的。 (2)共出现三次。第一次,是天安门广场上一位游客见到美丽的灯光时对天安门夜景的赞叹。第二次,是郝副营长在战斗之前看到一本破书插图中孩子在电灯下读书的场面时说的,当时他对和平、安宁的幸福生活十分向往,希望我们的下一代能在电灯下幸福地学习和生活!第三次,“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他把头靠在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
编辑本段《灯光》读后感
:我们看书、学习和工作大都离不开灯光,提到灯光,我不犹得想起了大作家王愿坚写的一篇课文-----《灯光》。这篇课文是一个动人的故事,主要讲了,八路军突击的事情,让部队找到突破口,为了今后的孩子能在电灯下读书,郝副营长不惜牺牲了自己的生命。本篇文章有两处地方,使我又感动又深有体会。第一处:“赴明儿胜利了,咱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我读了这句话,我知道郝副营长对胜利充满了无限的信心,同时也期望自己用上电灯,孩子们也用上电灯,在明亮的灯下学习、读书。我感到了郝副营长他很关心下一代,为了让孩子在灯下学习,他要在战争中取得胜利。郝副营长和我比,我则显得很渺小,因为我不懂得关爱他人,自从“见了”郝副营长,我就要学习他关爱他人的品质。第二处:“这位年轻的战士不惜自己的生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我读到这里很感动。郝营长牺牲了,可他的牺牲是为了孩子,为了让他们用上电灯,在灯下学习,所以他的牺牲是光荣和伟大的。他在牺牲前想的还是孩子,关心的还是他人,这种高尚的精神深深的将我折服。同时我又觉得很惭愧,以至一时说不出话来。郝副营长牺牲前还没见过电灯,确实有点遗憾。我虽见过电灯,但我也要珍惜美好的时光,不留一点伤感。全文读完了,郝副营长的崇高品格和他心中的电灯,一直刻在我脑海深处,永远牢记,牢记在心。
编辑本段《草》
从1976年年底到1977年7月,作家王愿坚连续写了十篇以长征为题材的短篇小说(其中七篇写红军过草地)。“这些作品,是用短篇小说这种艺术形式来塑造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形象的一个尝试。”(王愿坚《写出感受的和相信的(代序)》)《草》就是这十篇系列短篇小说中的第四篇,写于1977年5月31日,发表在《人民文学》同年第8期上时略有改动。课文中的“草地”特指松潘草地,即松潘高原。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北部。为阿尼玛卿山、岷山和巴颜喀拉山之间的高原。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多草甸、沼泽。为四川省主要牧业基地。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这里。以“草”为题目,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又提示了小说的线索,还以此引发出思想的火花。正文前面有一段引语,其中的“最甜”一语双关,既指“糖”“甜”,更指今天的人们继承了当年红军长征的革命传统,用这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去创造更美的生活。 1、忆苦思甜,继承和发扬革命优良传统。 2、从周副主席尝毒草、议毒草,学习他的高尚人格、大无畏的英雄气概,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以及闪光的辩证法思想。 3、要懂得植物学方面的有关知识,学会识别无毒和有毒的野菜,以便保护自己。 4、今天,人们已解决了温饱问题,过上了小康生活,开始以吃野菜为时尚,这是物质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的表现,体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好处。 5、鲁迅先生曾说:“我好象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是血。”又把自己当做是人民大众的“孺子牛”。从牛感受鲁迅先生倡导的奉献精神。 这篇小说描述了长征过草地的时候,重病在身的周副主席得知红军战士因误食有毒的野菜而中毒的险情,他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不仅仔细辨识毒草,而且亲口咀嚼毒草,果断作出英明决策,引导红军战士正确对待困难,从而成功地塑造了以周副主席为代表的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大形象。 小处落笔 大处显情 ――简析《草》一文的艺术特色 王愿坚的《草》是一篇以红军长征过草地为背景,反映红军长征艰苦生活的小说。野草在平时生活中是非常常见、极其平凡、微不足道的。然而,东西虽小,意义重大。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因“草”而起,并以“草”为线索安排故事情节,围绕它展开叙述,塑造人物形象。以下就从三个方面来具体分析课文的艺术手法。 1、以小见大的手法,鲜明具体的线索 作者选取的题材是看起来微不足道的野草,写的是战士因误食有毒野草而中毒需要救治,而周副主席询问战士中毒的原因,仔细观察并亲口咀嚼有毒野菜,提出处理意见,并评说吃草的意义的故事。事情简单,场面微小,但表现的却是以周副主席为代表的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大形象。这充分体现了作者“以小见大”的创作思想。 事情因“草”而起,文章围绕“草”写了四件事:(一)战士因误食有毒野草而中毒,杨光摸黑寻找部分向上级报告。(二)杨光恳求医生前往救治因吃草而中毒的战士。(三)周副主席询问战士中毒的原因,仔细观察并亲口咀嚼有毒野草,提出处理意见。(四)周副主席评说吃草的意义。可见文章是以“草”为线索来展开故事情节的。 2、多种手法的运用,人物形象的展现 文中在具体展现人物形象时灵活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这里我们结合句子来分析。“立时惊住”,接着感到“惶惑”;面对周副主席的招手,杨光又深感“不安”;当眼见周副主席病得十分严重时,杨光“大吃一惊”,“觉得心头像刀在绞”,这些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形象而细腻地描绘了杨光邂逅病重中的周副主席那复杂的感情变化过程,最后凝聚成对周副主席病体的关切和忧虑,充分表现了红军战士对周副主席的爱戴和敬重之情。 文中在叙述周副主席亲自尝有毒野草时运用了动作、神态描写,“举起”“看了看”“放进”“咬下了一点”“干裂的嘴唇闭住了,浓密的胡须不停地抖动着,一双浓眉渐渐皱紧了”“吐掉了残渣”“还给杨光”,这些词语和句子,充分表现了周副主席虽身患重病仍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对红军战士生命高度关注,对革命无比忠诚的品质。 3、伟大领袖的风采,无产阶级的形象 这篇小说描述了长征过草地的时候,身患重病的周副主席得知红军战士因误食有毒野草而中毒的险情,他不顾个人安危,仔细辨识毒草,亲口咀嚼毒草,果断作出英明决策,并引导红军战士正确对待困难。故事情节浅显明了,但鲜明地体现了周副主席大无畏的英雄气概,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以及唯物主义的辩证法思想。从而成功地塑造了以周副主席为代表的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大形象。 以上对课文的分析归纳起来就是要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人物和写作上的特点。《草》这篇文章因吃“草”中毒而起,又在战士谈论吃草的意义、悟真理中结束全文。这样写,结构紧凑,脉络分明,可以达到发人生省的效果。
第2个回答  2010-09-16
这些词语和句子,充分表现了作为红军革命领袖的周副主席虽身患重病仍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对红军战士生命和健康高度关注,对革命大业业极端负责、无比忠诚的高尚品质和非凡气度。
接下来写周副主席“非常明确”的命令,以及对年轻卫生员惊叫的回答和示意,进一步表现了周副主席的高尚品质和伟人气度。

——一位藏族同志指着当年红军走过的草地,说:“就在这里,在奶粉厂旁边,我们要建一座糖厂,这里是最甜的地方。”
二班长杨光从昏迷中醒过来的时候,天已经放亮了。他欠起身子,四下里打量着,回想着,好半天才弄明白:自己是躺在湿漉漉的草地里。
昨天,也就是过草地的第四天,快要宿营的时候,连长把他叫了去,要他们班到右前方一个小高地上,担任警戒。他们赶到了指定地点,看好哨位,搭好帐篷,已经黑上来了。就是他,动手去解决吃饭的问题。他提着把刺刀,围着山丘转了半天,才找到了一小把水芹菜和牛耳大黄。正发愁呢,忽然看到小溪边上有一丛野菜,颜色青翠,叶子肥嫩,他兴冲冲地砍了一捆拿回来,倒进那半截“美孚”油桶里,煮了满满一锅。
谁知道,问题就发生在这些野菜上了:换第三班岗的时间还不到,哨兵就捂着肚子回来,把他叫醒了。他起来一看,班里同志们有的口吐白沫,有的肚子痛得满地打滚,有的舌头都僵了。倒是他和党小组长因为吃得不多,症状还轻些,于是两人分工,一个留下警戒和照顾同志们,一个向亡级报告。就这样,他摸黑冲进了烂草地;开始是跑,然后是走,最后体力实在支持不住了,就在地上爬。爬着,爬着,不知什么时候昏过去了。
当一切都回想起来了以后,他的心像火燎一样焦灼了。他用步枪支撑着.挣扎着站起来,踉踉跄跄地走上了一个山包。
这时,太阳冒红了,浓烟似的雾气正在消散。他观察着,计算着,判断着方位。看来,离开班哨位置已经是十里开外了,可是看不到连、营部队宿营地的影子。显然是夜里慌乱中迷失了方向。不行.得赶快找部队去,救同志们的生命要紧呵!
他正要举步,忽然薄雾里传来了人声。人声渐渐近了,人影也显现出来,是一支小队伍。走在前面的是几个徒手的军人,后面是一副担架。
他急忙迎上几步,看得更清楚了:前面一个人的挎包上还有一个红色的十字。
“好,同志们有救了!”他狂喜地喊道。跑是没有力气了。他索性把枪往怀里一抱,就地横倒身躯,沿着山坡滚下山去。
就在他滚到山包下停住的时候,正好赶在了那支小队伍的前头。
人群和担架都停下了。背红十字挎包的人飞步跑来,弯腰扶起他,关切地问道:“你怎么啦?”
杨光定了定神,把事情讲了讲。未了,他紧紧抓住了那人的挎包,恳求地:“医生同志,快去吧!晚了,人就没救啦!”
医生看看背后的担架,又看看杨光,为难地摇摇头:“同志,我们还有紧急任务!”
“什么任务能比救人还要紧?”
医生指着担架:“我们也是要救人哪!”
杨光这才看清楚,担架上躺着一个人。一床灰色的旧棉毯严严地盖在上面。
“那边的同志很危险!”杨光焦急地叫起来。他伸开手拦住了路口,大声地:“你不去,我就不放你走!”话一下子僵住了。
担架响了一声,毯子动了一下。
医生有点愠怒地看了杨光一眼:“你这个同志,有话不会小点声说?你知道吗?这是……”他压低了声音,说出了那个全军都敬爱的人的名字,然后解释地说道:“他病得很厉害哪;昨天开了一夜的会,刚才又发起高烧,人都昏迷了。”“什么,周副主席?”杨光立时惊住了。对于这位敬爱的首长,杨光不但知道.还曾亲眼看见过。在遵义战役之前,这位首长曾经亲自到他们团作过战斗动员。在部队开上去围攻会理的时候,连队在路边休息,他也曾亲眼看见周副主席和毛主席、朱总司令一道,跟战士们亲切交谈。可是,现在竟然病倒在草地上。而他,却在首长赶去卫生部救治的路上,拦住了他的担架……他惶惑地望着担架,一时竟不知如何是好了。
就在这时毯子被掀开了,周副主席缓慢地欠起了身,朝着杨光招了招手。
杨光不安地走过去。他深情地注视着那张熟悉的脸,却不由得大吃一惊:由于疾病的折磨,这位敬爱的首长面容变化多大呵!他觉得心头像刀在绞,眼睛一阵酸涩,竟然连敬礼也忘了。
周副主席显然刚从昏迷中醒来。他费了好大劲,才把身躯往担架边上移开了些,然后,拉住杨光的衣角,把他拽到担架空出的半边坐下来。
靠着警卫员的扶持,周副主席在担架上半坐起来。他慢慢抚摸着杨光那湿漉漉的衣服,又摸摸杨光的额头,亲切地说道:“这么说,你们是吃了有毒的野菜?”
“是。”杨光点了点头。
“那种野菜是什么样子呢?”
“这就是。”杨光从怀里掏出一棵野菜。为了便于医生救治,他临走时带上了它。
周副主席接过野菜,仔细端详着。野菜有些蔫巴了,但样子还可以看得出来:有点像野蒜苗,一层暗红色的薄皮包着白色的根,上面挑着四片互生的叶子。看着,不知是由于疲累还是怎的,他倚在警卫员的肩头,仰起了头,眼里浮上了异常的严肃的神情。
杨光担心地看着周副主席,他弄不明白:首长为什么对这棵野菜这么关心。他刚想劝首长休息,周副主席又问了:“这野菜,多半是长在什么地方呢?”
杨光想了想:“在背阴靠水的地方。”
“味道呢?还记得吗?”杨光摇了摇头。因为是煮熟了吃的,没有尝过。
周副主席又举起那棵野菜看了看,慢慢地把它放进嘴里。医生惊呼着扑过来,野菜已经被咬下了一点。
周副主席那干裂的嘴唇闭住了,浓密的胡须不停地抖动着,一双浓眉渐渐皱紧了。嚼了一阵,吐掉了残渣,把那棵野菜还给杨光,嘱咐道:“你记着,刚进嘴的时候,有点涩,越嚼越苦。”
杨光又点了点头。周副主席把声音提高了些,用命令的语气讲话了。他的命令是非常明确的:要医生马上按杨光指出的方向,去救治中了毒的战士们。他又要担架抬上杨光,用最快的速度赶到总部去报告。他的命令又是十分具体的:要求总部根据杨光他们的经验,马上给部队下发一个切勿食用有毒野菜的通报。在通报上,要画上有毒野菜的图形,加上详细的说明,而且,最好是附上标本。
一个年轻的卫生员,还在听到谈论有毒野菜的时候,就在路旁打开了挎包,把满满一挎包沿路采来的野菜倒出来,一棵棵翻拣、检查着。这会儿,听到了首长下达的命令,惊慌地叫起来:“那……你呢?”
“你们扶我走一会儿嘛!”周副主席微哭看伸出了一个指头,又摊开丁平掌,“看,是一个多呢还是五个、或者上万个多呢?”
谁也想不出更好的做法了,而争辩是没有用的。一时,全部默默不作声了。只有晨风吹过荒漠的草地,撕掠着青草,发出飒飒的声响。
卫生员抽噎厂两声.突然抓起一把野菜,光火地:“都是敌人的围追堵截.逼着我们走草地,逼得我们吃草!”
“吃草。嗯,说得好啊!”周副主席严肃地点了点头,“革命斗争,需要我们吃草,我们就去吃它。而且,我们还要好好总结经验,把草吃得好一些!”
“应该感谢他们,感谢这些同志用生命和健康为全军换来了经验。也要记住这些草!”稍稍喘息了一下,他又说下去,不过,话却温和多了,语气里透着深深的感情:“等你们长大了,就会想起这些草,懂得这些草;就会看到:我们正是因为吃草吃得强大了,吃得胜利了”
这些话,从那瘦弱的身躯里,从那干裂的嘴唇里发出来,又慢,又轻,可是,它却像沉雷一样隆隆地滚过草地,滚过红军战士的胸膛。
杨光激动地听着。就在这一霎,他看到了伟大战士的那颗伟大的心。顿时,他觉得自己变得强大了,有力了,这力量足足能一气走出草地。他向着敬爱的周副主席深情地举手敬礼,然后,那紧握着野菜的手猛地一挥,转身向总部所在的方向跑去。
医生向卫生员嘱咐了句什么,也紧抓着那个红十字挎包,向另一个方向跑去。
周副主席望着两个人渐渐远去的背影,耳边传来警卫员的话音。话是对着小卫生员说的:“……看你说的,为革命嘛,我们吃的是草,流的是血,可我们比那些花天酒地的敌人高尚得多,也强大得多呀!……”
周副主席那浓浓的胡须绽开来,宽慰地笑了。他笑得那么爽朗,那么开心。自从患病以来,他还是头一次笑得这么痛快。
第一部分(1—5)故事的开端:红军过草地的第四天,二班战士因误食有毒草野菜而中毒,二班长杨光摸黑寻找部分向上级报告。
第二部分(6—16)故事的发展:杨光找到一支红军小队伍,恳求医生前往救人,而医生也有紧急任务在身,于是杨光拦住路口不让医生走,一时陷入僵局。
第三部分(17—36)故事的进一步发展和高潮:杨光的举动惊醒了昏迷之中的周副主席,周副主席询问战士中毒的原因,仔细观察并亲口咀嚼有毒野菜,提出处理意见。
第四部分(37—结尾)故事的结局:杨光和其他战士聆听周副主席评说吃草的意义,从中获得巨大力量,立即执行命令。
四、探究
课文中有些话看起来平淡无奇,仔细想想又觉得余味无穷。阅读下面的句子,你有怎样的感受?
1、(他的)语气里透着深深的感情:“等你们长大了,就会想起这些草,懂得这些草;就会看到:我们正是因为吃草吃得强大了,吃得胜利了!”
2、就在这一霎,他看到了伟大战士的那颗伟大的心。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第一句中两个“就会”强调了青年一代继承并发扬革命传统的必要性,强调了革命精神、革命意志对于壮大队伍、克敌制胜的重要性。
第二句,前一个“伟大”指周副主席是“全军都敬爱的人”;后一个“伟大”,指周副主席关爱红军战士生命和健康、唯独没有自己的高尚人格,正视困难、藐视困难的大无畏英雄气概,以及善于引导、启迪红军战士的高超领导艺术。
五、小结
全文以“草”为线索安排故事情节:红军战士误食毒草草而中毒——周副主席辨毒草、尝毒草——周副主席议吃草、红军战士悟真理。这样写,结构紧凑,脉络分明,有力地刻画了人物形象,表现了小说的中心意思。

先是“立时惊住”,接着感到“惶惑”;面对周副主席的招手,杨光又深感“不安”;当眼见周副主席病得十分严重时,杨光“大吃一惊”,“觉得心头像刀在绞”,这些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形象而细腻地描绘了二班长杨光邂逅病重中的周副主席那复杂的感情变化过程,最后聚焦到对周副主席病体的关切和忧虑,充分表现了红军战士对周副主席的爱戴和敬重之情。
周副主席仔细观察有毒野菜时的神态:“仰起了头,眼里浮上了异常的严肃的神情”,详细询问有毒野菜长在哪里和它的味道,这些都为紧接着周副主席尝有毒野菜的情节加大了蓄势的力度。
周副主席亲自尝有毒野菜是全文的高潮。作者动作一系列描写周副主席尝有毒野菜的动作和神态的词:“举起”“看了看”“放进”“咬下了一点”“干裂的嘴唇闭住了,浓密的胡须不停地抖动着,一双浓眉渐渐皱紧了”“吐掉了残渣”“还给杨光”,这些词语和句子,充分表现了作为红军革命领袖的周副主席虽身患重病仍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对红军战士生命和健康高度关注,对革命大业业极端负责、无比忠诚的高尚品质和非凡气度。
接下来写周副主席“非常明确”的命令,以及对年轻卫生员惊叫的回答和示意,进一步表现了周副主席的高尚品质和伟人气度。

课文以“草”为题目,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又提示了小说的线索,还以此引发出思想的火花。正文前面有一段引语,其中的“最甜”一语双关,既指“糖”“甜”,更指今天的人们继承了当年红军长征的革命传统,用这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去创造更美的生活
1、忆苦思甜,继承和发扬革命优良传统。
2、从周副主席尝毒草、议毒草,学习他的高尚人格、大无畏的英雄气概,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以及闪光的辩证法思想。
3、要懂得植物学方面的有关知识,学会识别无毒和有毒的野菜,以便保护自己,战胜困难。
4、今天,人们已解决了温饱问题,过上了小康生活,开始以吃野菜这时尚,这是物质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的表现,体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好处。
5、鲁迅先生曾说:“我好象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是血。”又把自己当做是人民大众的“孺子牛”。从牛感受鲁迅先生倡导的奉献精神。

这篇小说描述了长征过草地的时候,重病在身的周副主席得知红军战士因误
食有毒的野菜而中毒的险情,他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不仅仔细辨识毒草,而且亲口咀嚼毒草,果断作出英明决策,引导红军战士正确对待困难,从而成功地塑造了以周副主席为代表的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大形象。

《灯光》《党费》《粮食的故事》《七根火柴》《三人行》《支队政委》《后代》《妈妈》粮食的故事
《赶队》《珍贵的纪念品》电影《闪闪的红星》…… 其中他的《七根火柴》,被选入上海两期课改新教材七年级下学期语文课本第三单元:人贵有精神,第10课。 《草》,被选入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本第一单元:草,第4课。 《灯光》,被选入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第七单元第3课(略读课文),人教版义务教育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第三单元:灯光,第11课,第52页到54页。九年义务教育五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第19课,第86到88页。
编辑本段王愿坚简介:
王愿坚(1929年—1991年),山东省诸城市相州镇七村人,当代作家。当代作家王愿坚
1944年7月到抗日根据地,1945年1月参加八路军,参加革命工作。在部队里当过宣传员,文工团员,报社编辑和记者。1952年任《解放军艺》编辑。1954年开始写短篇小说。《党费》《粮食的故事》《妈妈》等短篇小说。1956年至1966年,参加了“解放军30年征文”——革命回忆录选集《星火燎原》的编辑工作,有机会系统地学习了党和军队的历史,接触到更多老一辈革命者,使他的创作题材更丰富,文笔更洗练。又陆续写出了《七根火柴》《三人行》《支队政委》等十多篇短篇小说。1976年又继续发表了《路标》《足迹》等10篇短篇小说。1974年与陆柱国合作改编《闪闪的红星》为电影文学剧本。已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有:《粮食的故事》《后代》《普通劳动者》《王愿坚小说选》。1945年参加八路军。曾任报社编辑,记者。1978年任八一电影制片厂编剧、文学部主任。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美术系主任。中国电影家协会第四、五届理事。他的优秀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向世界发行,传记被收入《中国名人词典》和英国《世界名人录》等。 王愿坚的一生一直致力于小说创作,1974年创作了第一个剧本《闪闪的红星》,塑造了身处三十年代,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斗争正激烈的时刻,潘东子等向往参加革命的红孩子形象。对孩子的内心刻画深入,几个孩子的性格鲜明,各具特色,人物语言生动,可爱。形象真实、亲切,非常令人难忘。剧作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戏剧性强。 王愿坚自1952年开始发表短篇小说,其中《党费》《粮食的故事》《支队政委》等描写了老革命根据地人民的斗争;《七根火柴》七根火柴
《三人行》《赶队》等歌颂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事迹;《普通劳动者》、《妈妈》、《休息》等塑造了老一辈革命家的形象。其它还有《早晨》《征途》和改编的电影文学剧本《闪闪的红星》等。近几年的新作有《足迹》《标准》《草》《歌》等短篇小说,其中《足迹》获人民文学杂志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王愿坚的成名作和代表作是《党费》,多次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影响深远。 王愿坚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解放军艺术学院艺术系(作家班)主任。
编辑本段王愿坚生平
王愿坚(1929年生)当代作家。山东省诸城人。幼年在家乡读书,1944年7月到抗日根据地参加革命工作。1945年1月参加八路军,在部队当宣传员。 解放战争时先在部队文工团担任分队长,后担任感慨报社编辑和记者。这期间,写过一些小戏、演唱材料和新闻通讯。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年任《解放军文艺》编辑。次年,到福建东山岛采访时,访问了老革命根据地,见到了一些红军老战士、老游击队员和在白色恐怖下坚持斗争的地下工作者,听到了许多壮丽动人的故事,激发了创作热情。 1954年3月发表了报告文学《东山岛》,不久又写了他的第一篇小说《党费》和《灯光》。这篇小说描写女共产党员黄新在丈夫随红军长征去后,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组织群众坚持斗争,并千方百计腌制咸菜作为党费,支援山上的游击队,最后为保护同志和组织而献出了生命。此后又陆续写了《珍贵的纪念品》、《粮食的故事》等作品,1956年出版了短篇集《珍贵的纪念品》和《党费》。1956年至1966年,参加“解放军三十年征文”革命回忆录《星火燎原》的编辑工作,这期间,写了《后代》、《亲人》、《七根火柴》和《普通劳动者》等十多个短篇,后出版有短篇集《后代》和《亲人》。普通劳动者
1959年,出版了十年作品选《普通劳动者》。1972年以后,曾多次去长征路上采访。 1974年,与陆柱国合作,将李心田的小说《闪闪的红星》改编成同名电影文学剧本,拍成电影后获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二等奖。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写作了《路标》《足迹》《标准》等十多个短篇,描写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长征途中的一些感人事迹,其中的《足迹》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是解放后成长起来的优秀短篇小说作家,他的作品多取材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军和老革命根据地人民的斗争生活,构思巧妙、主题鲜明、富有故事性,并善于抓住典型细节和捕捉人物性格中闪光的东西来表现英雄人物的崇高精神,写得真切感人。他是中国作家协会和电影家协会的理事,现在“八一”电影制片厂任编剧。 王愿坚是解放后成长起来的作家。虽然他没有亲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斗争生活,但是他在做记者、编辑期间,接触了老一代革命者。1953年还访问过江西老革命根据地,到当年红军长征路上采访。这使他有可能表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史诗般的生活。从1954年起,他开始发表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党费》、《后代》、《亲人》、《珍贵的纪念品》等。建国十周年时,出版了选集:《普通劳动者》。 王愿坚的作品多取材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军和老革命根据地人民的斗争生活,构思精巧,主题鲜明,富有故事性,并善于抓住典型细节和捕捉人物性格中闪光的东西来表现英雄人物的崇高精神,写得真切感人。 解放战争期间,在华东野战军一个纵队的报社任编辑和记者。1947年入党,1952年调《解放军文艺》任编辑。1956年至1966年,参加革命回忆录《星火燎原》的编辑工作。1972年和1975年先后两次到长征路上采访。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党费》《粮食的故事》《七根火柴》《普通劳动者》《足迹》《路标》以及电影文学剧本《闪闪的红星》(与陆柱国合写)。 1991年1月25日,王愿坚因病于北京逝世,终年62岁。
编辑本段《灯光》阅读指导
《灯光》是阅读课文,课文内容主要是写作者对往事的回忆。教学中,要让学生独立阅读,找出课文中哪些内容对现实的描写,哪些内容是对往事的回忆,分析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许多联想,从中领会革命先烈们的伟大精神。 读《灯光》,回答问题: (1)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作者是怎么想起这件往事的? (2)“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共出现了几次?分别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体现了人物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第(1)问要求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并理解课文如何由写现实过渡到回忆。第(2)问要求对比分析“多好啊!”这句话在文中出现的场合,体会说话人的心理,通过对比,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 答案要点:(1)课文主要讲的是解放战争时期,郝副营长非常向往孩子们在灯下读书的生活,以及在战斗中英勇献身的故事。作者是看到天安门美丽的灯光,并听到“多好啊!”这句郝副营长说过的话后想起这件往事的。 (2)共出现三次。第一次,是天安门广场上一位游客见到美丽的灯光时对天安门夜景的赞叹。第二次,是郝副营长在战斗之前看到一本破书插图中孩子在电灯下读书的场面时说的,当时他对和平、安宁的幸福生活十分向往,希望我们的下一代能在电灯下幸福地学习和生活!第三次,“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他把头靠在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
编辑本段《灯光》读后感
:我们看书、学习和工作大都离不开灯光,提到灯光,我不犹得想起了大作家王愿坚写的一篇课文-----《灯光》。这篇课文是一个动人的故事,主要讲了,八路军突击的事情,让部队找到突破口,为了今后的孩子能在电灯下读书,郝副营长不惜牺牲了自己的生命。本篇文章有两处地方,使我又感动又深有体会。第一处:“赴明儿胜利了,咱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我读了这句话,我知道郝副营长对胜利充满了无限的信心,同时也期望自己用上电灯,孩子们也用上电灯,在明亮的灯下学习、读书。我感到了郝副营长他很关心下一代,为了让孩子在灯下学习,他要在战争中取得胜利。郝副营长和我比,我则显得很渺小,因为我不懂得关爱他人,自从“见了”郝副营长,我就要学习他关爱他人的品质。第二处:“这位年轻的战士不惜自己的生命,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我读到这里很感动。郝营长牺牲了,可他的牺牲是为了孩子,为了让他们用上电灯,在灯下学习,所以他的牺牲是光荣和伟大的。他在牺牲前想的还是孩子,关心的还是他人,这种高尚的精神深深的将我折服。同时我又觉得很惭愧,以至一时说不出话来。郝副营长牺牲前还没见过电灯,确实有点遗憾。我虽见过电灯,但我也要珍惜美好的时光,不留一点伤感。全文读完了,郝副营长的崇高品格和他心中的电灯,一直刻在我脑海深处,永远牢记,牢记在心。
编辑本段《草》
从1976年年底到1977年7月,作家王愿坚连续写了十篇以长征为题材的短篇小说(其中七篇写红军过草地)。“这些作品,是用短篇小说这种艺术形式来塑造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形象的一个尝试。”(王愿坚《写出感受的和相信的(代序)》)《草》就是这十篇系列短篇小说中的第四篇,写于1977年5月31日,发表在《人民文学》同年第8期上时略有改动。课文中的“草地”特指松潘草地,即松潘高原。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北部。为阿尼玛卿山、岷山和巴颜喀拉山之间的高原。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多草甸、沼泽。为四川省主要牧业基地。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这里。以“草”为题目,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又提示了小说的线索,还以此引发出思想的火花。正文前面有一段引语,其中的“最甜”一语双关,既指“糖”“甜”,更指今天的人们继承了当年红军长征的革命传统,用这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去创造更美的生活。 1、忆苦思甜,继承和发扬革命优良传统。 2、从周副主席尝毒草、议毒草,学习他的高尚人格、大无畏的英雄气概,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以及闪光的辩证法思想。 3、要懂得植物学方面的有关知识,学会识别无毒和有毒的野菜,以便保护自己。 4、今天,人们已解决了温饱问题,过上了小康生活,开始以吃野菜为时尚,这是物质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的表现,体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好处。 5、鲁迅先生曾说:“我好象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是血。”又把自己当做是人民大众的“孺子牛”。从牛感受鲁迅先生倡导的奉献精神。 这篇小说描述了长征过草地的时候,重病在身的周副主席得知红军战士因误食有毒的野菜而中毒的险情,他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不仅仔细辨识毒草,而且亲口咀嚼毒草,果断作出英明决策,引导红军战士正确对待困难,从而成功地塑造了以周副主席为代表的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大形象。 小处落笔 大处显情 ――简析《草》一文的艺术特色 王愿坚的《草》是一篇以红军长征过草地为背景,反映红军长征艰苦生活的小说。野草在平时生活中是非常常见、极其平凡、微不足道的。然而,东西虽小,意义重大。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因“草”而起,并以“草”为线索安排故事情节,围绕它展开叙述,塑造人物形象。以下就从三个方面来具体分析课文的艺术手法。 1、以小见大的手法,鲜明具体的线索 作者选取的题材是看起来微不足道的野草,写的是战士因误食有毒野草而中毒需要救治,而周副主席询问战士中毒的原因,仔细观察并亲口咀嚼有毒野菜,提出处理意见,并评说吃草的意义的故事。事情简单,场面微小,但表现的却是以周副主席为代表的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大形象。这充分体现了作者“以小见大”的创作思想。 事情因“草”而起,文章围绕“草”写了四件事:(一)战士因误食有毒野草而中毒,杨光摸黑寻找部分向上级报告。(二)杨光恳求医生前往救治因吃草而中毒的战士。(三)周副主席询问战士中毒的原因,仔细观察并亲口咀嚼有毒野草,提出处理意见。(四)周副主席评说吃草的意义。可见文章是以“草”为线索来展开故事情节的。 2、多种手法的运用,人物形象的展现 文中在具体展现人物形象时灵活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这里我们结合句子来分析。“立时惊住”,接着感到“惶惑”;面对周副主席的招手,杨光又深感“不安”;当眼见周副主席病得十分严重时,杨光“大吃一惊”,“觉得心头像刀在绞
第3个回答  2010-09-13
——一位藏族同志指着当年红军走过的草地,说:“就在这里,在奶粉厂旁边,我们要建一座糖厂,这里是最甜的地方。”
二班长杨光从昏迷中醒过来的时候,天已经放亮了。他欠起身子,四下里打量着,回想着,好半天才弄明白:自己是躺在湿漉漉的草地里。
昨天,也就是过草地的第四天,快要宿营的时候,连长把他叫了去,要他们班到右前方一个小高地上,担任警戒。他们赶到了指定地点,看好哨位,搭好帐篷,已经黑上来了。就是他,动手去解决吃饭的问题。他提着把刺刀,围着山丘转了半天,才找到了一小把水芹菜和牛耳大黄。正发愁呢,忽然看到小溪边上有一丛野菜,颜色青翠,叶子肥嫩,他兴冲冲地砍了一捆拿回来,倒进那半截“美孚”油桶里,煮了满满一锅。
谁知道,问题就发生在这些野菜上了:换第三班岗的时间还不到,哨兵就捂着肚子回来,把他叫醒了。他起来一看,班里同志们有的口吐白沫,有的肚子痛得满地打滚,有的舌头都僵了。倒是他和党小组长因为吃得不多,症状还轻些,于是两人分工,一个留下警戒和照顾同志们,一个向亡级报告。就这样,他摸黑冲进了烂草地;开始是跑,然后是走,最后体力实在支持不住了,就在地上爬。爬着,爬着,不知什么时候昏过去了。
当一切都回想起来了以后,他的心像火燎一样焦灼了。他用步枪支撑着.挣扎着站起来,踉踉跄跄地走上了一个山包。
这时,太阳冒红了,浓烟似的雾气正在消散。他观察着,计算着,判断着方位。看来,离开班哨位置已经是十里开外了,可是看不到连、营部队宿营地的影子。显然是夜里慌乱中迷失了方向。不行.得赶快找部队去,救同志们的生命要紧呵!
他正要举步,忽然薄雾里传来了人声。人声渐渐近了,人影也显现出来,是一支小队伍。走在前面的是几个徒手的军人,后面是一副担架。
他急忙迎上几步,看得更清楚了:前面一个人的挎包上还有一个红色的十字。
“好,同志们有救了!”他狂喜地喊道。跑是没有力气了。他索性把枪往怀里一抱,就地横倒身躯,沿着山坡滚下山去。
就在他滚到山包下停住的时候,正好赶在了那支小队伍的前头。
人群和担架都停下了。背红十字挎包的人飞步跑来,弯腰扶起他,关切地问道:“你怎么啦?”
杨光定了定神,把事情讲了讲。未了,他紧紧抓住了那人的挎包,恳求地:“医生同志,快去吧!晚了,人就没救啦!”
医生看看背后的担架,又看看杨光,为难地摇摇头:“同志,我们还有紧急任务!”
“什么任务能比救人还要紧?”
医生指着担架:“我们也是要救人哪!”
杨光这才看清楚,担架上躺着一个人。一床灰色的旧棉毯严严地盖在上面。
“那边的同志很危险!”杨光焦急地叫起来。他伸开手拦住了路口,大声地:“你不去,我就不放你走!”话一下子僵住了。
担架响了一声,毯子动了一下。
医生有点愠怒地看了杨光一眼:“你这个同志,有话不会小点声说?你知道吗?这是……”他压低了声音,说出了那个全军都敬爱的人的名字,然后解释地说道:“他病得很厉害哪;昨天开了一夜的会,刚才又发起高烧,人都昏迷了。”“什么,周副主席?”杨光立时惊住了。对于这位敬爱的首长,杨光不但知道.还曾亲眼看见过。在遵义战役之前,这位首长曾经亲自到他们团作过战斗动员。在部队开上去围攻会理的时候,连队在路边休息,他也曾亲眼看见周副主席和毛主席、朱总司令一道,跟战士们亲切交谈。可是,现在竟然病倒在草地上。而他,却在首长赶去卫生部救治的路上,拦住了他的担架……他惶惑地望着担架,一时竟不知如何是好了。
就在这时毯子被掀开了,周副主席缓慢地欠起了身,朝着杨光招了招手。
杨光不安地走过去。他深情地注视着那张熟悉的脸,却不由得大吃一惊:由于疾病的折磨,这位敬爱的首长面容变化多大呵!他觉得心头像刀在绞,眼睛一阵酸涩,竟然连敬礼也忘了。
周副主席显然刚从昏迷中醒来。他费了好大劲,才把身躯往担架边上移开了些,然后,拉住杨光的衣角,把他拽到担架空出的半边坐下来。
靠着警卫员的扶持,周副主席在担架上半坐起来。他慢慢抚摸着杨光那湿漉漉的衣服,又摸摸杨光的额头,亲切地说道:“这么说,你们是吃了有毒的野菜?”
“是。”杨光点了点头。
“那种野菜是什么样子呢?”
“这就是。”杨光从怀里掏出一棵野菜。为了便于医生救治,他临走时带上了它。
周副主席接过野菜,仔细端详着。野菜有些蔫巴了,但样子还可以看得出来:有点像野蒜苗,一层暗红色的薄皮包着白色的根,上面挑着四片互生的叶子。看着,不知是由于疲累还是怎的,他倚在警卫员的肩头,仰起了头,眼里浮上了异常的严肃的神情。
杨光担心地看着周副主席,他弄不明白:首长为什么对这棵野菜这么关心。他刚想劝首长休息,周副主席又问了:“这野菜,多半是长在什么地方呢?”
杨光想了想:“在背阴靠水的地方。”
“味道呢?还记得吗?”杨光摇了摇头。因为是煮熟了吃的,没有尝过。
周副主席又举起那棵野菜看了看,慢慢地把它放进嘴里。医生惊呼着扑过来,野菜已经被咬下了一点。
周副主席那干裂的嘴唇闭住了,浓密的胡须不停地抖动着,一双浓眉渐渐皱紧了。嚼了一阵,吐掉了残渣,把那棵野菜还给杨光,嘱咐道:“你记着,刚进嘴的时候,有点涩,越嚼越苦。”
杨光又点了点头。周副主席把声音提高了些,用命令的语气讲话了。他的命令是非常明确的:要医生马上按杨光指出的方向,去救治中了毒的战士们。他又要担架抬上杨光,用最快的速度赶到总部去报告。他的命令又是十分具体的:要求总部根据杨光他们的经验,马上给部队下发一个切勿食用有毒野菜的通报。在通报上,要画上有毒野菜的图形,加上详细的说明,而且,最好是附上标本。
一个年轻的卫生员,还在听到谈论有毒野菜的时候,就在路旁打开了挎包,把满满一挎包沿路采来的野菜倒出来,一棵棵翻拣、检查着。这会儿,听到了首长下达的命令,惊慌地叫起来:“那……你呢?”
“你们扶我走一会儿嘛!”周副主席微哭看伸出了一个指头,又摊开丁平掌,“看,是一个多呢还是五个、或者上万个多呢?”
谁也想不出更好的做法了,而争辩是没有用的。一时,全部默默不作声了。只有晨风吹过荒漠的草地,撕掠着青草,发出飒飒的声响。
卫生员抽噎厂两声.突然抓起一把野菜,光火地:“都是敌人的围追堵截.逼着我们走草地,逼得我们吃草!”
“吃草。嗯,说得好啊!”周副主席严肃地点了点头,“革命斗争,需要我们吃草,我们就去吃它。而且,我们还要好好总结经验,把草吃得好一些!”
“应该感谢他们,感谢这些同志用生命和健康为全军换来了经验。也要记住这些草!”稍稍喘息了一下,他又说下去,不过,话却温和多了,语气里透着深深的感情:“等你们长大了,就会想起这些草,懂得这些草;就会看到:我们正是因为吃草吃得强大了,吃得胜利了”
这些话,从那瘦弱的身躯里,从那干裂的嘴唇里发出来,又慢,又轻,可是,它却像沉雷一样隆隆地滚过草地,滚过红军战士的胸膛。
杨光激动地听着。就在这一霎,他看到了伟大战士的那颗伟大的心。顿时,他觉得自己变得强大了,有力了,这力量足足能一气走出草地。他向着敬爱的周副主席深情地举手敬礼,然后,那紧握着野菜的手猛地一挥,转身向总部所在的方向跑去。
医生向卫生员嘱咐了句什么,也紧抓着那个红十字挎包,向另一个方向跑去。
周副主席望着两个人渐渐远去的背影,耳边传来警卫员的话音。话是对着小卫生员说的:“……看你说的,为革命嘛,我们吃的是草,流的是血,可我们比那些花天酒地的敌人高尚得多,也强大得多呀!……”
周副主席那浓浓的胡须绽开来,宽慰地笑了。他笑得那么爽朗,那么开心。自从患病以来,他还是头一次笑得这么痛快。
第一部分(1—5)故事的开端:红军过草地的第四天,二班战士因误食有毒草野菜而中毒,二班长杨光摸黑寻找部分向上级报告。
第二部分(6—16)故事的发展:杨光找到一支红军小队伍,恳求医生前往救人,而医生也有紧急任务在身,于是杨光拦住路口不让医生走,一时陷入僵局。
第三部分(17—36)故事的进一步发展和高潮:杨光的举动惊醒了昏迷之中的周副主席,周副主席询问战士中毒的原因,仔细观察并亲口咀嚼有毒野菜,提出处理意见。
第四部分(37—结尾)故事的结局:杨光和其他战士聆听周副主席评说吃草的意义,从中获得巨大力量,立即执行命令。
四、探究
课文中有些话看起来平淡无奇,仔细想想又觉得余味无穷。阅读下面的句子,你有怎样的感受?
1、(他的)语气里透着深深的感情:“等你们长大了,就会想起这些草,懂得这些草;就会看到:我们正是因为吃草吃得强大了,吃得胜利了!”
2、就在这一霎,他看到了伟大战士的那颗伟大的心。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第一句中两个“就会”强调了青年一代继承并发扬革命传统的必要性,强调了革命精神、革命意志对于壮大队伍、克敌制胜的重要性。
第二句,前一个“伟大”指周副主席是“全军都敬爱的人”;后一个“伟大”,指周副主席关爱红军战士生命和健康、唯独没有自己的高尚人格,正视困难、藐视困难的大无畏英雄气概,以及善于引导、启迪红军战士的高超领导艺术。
五、小结
全文以“草”为线索安排故事情节:红军战士误食毒草草而中毒——周副主席辨毒草、尝毒草——周副主席议吃草、红军战士悟真理。这样写,结构紧凑,脉络分明,有力地刻画了人物形象,表现了小说的中心意思。

先是“立时惊住”,接着感到“惶惑”;面对周副主席的招手,杨光又深感“不安”;当眼见周副主席病得十分严重时,杨光“大吃一惊”,“觉得心头像刀在绞”,这些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形象而细腻地描绘了二班长杨光邂逅病重中的周副主席那复杂的感情变化过程,最后聚焦到对周副主席病体的关切和忧虑,充分表现了红军战士对周副主席的爱戴和敬重之情。
周副主席仔细观察有毒野菜时的神态:“仰起了头,眼里浮上了异常的严肃的神情”,详细询问有毒野菜长在哪里和它的味道,这些都为紧接着周副主席尝有毒野菜的情节加大了蓄势的力度。
周副主席亲自尝有毒野菜是全文的高潮。作者动作一系列描写周副主席尝有毒野菜的动作和神态的词:“举起”“看了看”“放进”“咬下了一点”“干裂的嘴唇闭住了,浓密的胡须不停地抖动着,一双浓眉渐渐皱紧了”“吐掉了残渣”“还给杨光”,这些词语和句子,充分表现了作为红军革命领袖的周副主席虽身患重病仍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对红军战士生命和健康高度关注,对革命大业业极端负责、无比忠诚的高尚品质和非凡气度。
接下来写周副主席“非常明确”的命令,以及对年轻卫生员惊叫的回答和示意,进一步表现了周副主席的高尚品质和伟人气度。

课文以“草”为题目,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又提示了小说的线索,还以此引发出思想的火花。正文前面有一段引语,其中的“最甜”一语双关,既指“糖”“甜”,更指今天的人们继承了当年红军长征的革命传统,用这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去创造更美的生活
1、忆苦思甜,继承和发扬革命优良传统。
2、从周副主席尝毒草、议毒草,学习他的高尚人格、大无畏的英雄气概,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以及闪光的辩证法思想。
3、要懂得植物学方面的有关知识,学会识别无毒和有毒的野菜,以便保护自己,战胜困难。
4、今天,人们已解决了温饱问题,过上了小康生活,开始以吃野菜这时尚,这是物质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的表现,体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好处。
5、鲁迅先生曾说:“我好象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是血。”又把自己当做是人民大众的“孺子牛”。从牛感受鲁迅先生倡导的奉献精神。

这篇小说描述了长征过草地的时候,重病在身的周副主席得知红军战士因误
食有毒的野菜而中毒的险情,他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不仅仔细辨识毒草,而且亲口咀嚼毒草,果断作出英明决策,引导红军战士正确对待困难,从而成功地塑造了以周副主席为代表的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大形象。

给我吧,自己打的,累死了!!!!
第4个回答  2010-09-08
——一位藏族同志指着当年红军走过的草地,说:“就在这里,在奶粉厂旁边,我们要建一座糖厂,这里是最甜的地方。”
二班长杨光从昏迷中醒过来的时候,天已经放亮了。他欠起身子,四下里打量着,回想着,好半天才弄明白:自己是躺在湿漉漉的草地里。
昨天,也就是过草地的第四天,快要宿营的时候,连长把他叫了去,要他们班到右前方一个小高地上,担任警戒。他们赶到了指定地点,看好哨位,搭好帐篷,已经黑上来了。就是他,动手去解决吃饭的问题。他提着把刺刀,围着山丘转了半天,才找到了一小把水芹菜和牛耳大黄。正发愁呢,忽然看到小溪边上有一丛野菜,颜色青翠,叶子肥嫩,他兴冲冲地砍了一捆拿回来,倒进那半截“美孚”油桶里,煮了满满一锅。
谁知道,问题就发生在这些野菜上了:换第三班岗的时间还不到,哨兵就捂着肚子回来,把他叫醒了。他起来一看,班里同志们有的口吐白沫,有的肚子痛得满地打滚,有的舌头都僵了。倒是他和党小组长因为吃得不多,症状还轻些,于是两人分工,一个留下警戒和照顾同志们,一个向亡级报告。就这样,他摸黑冲进了烂草地;开始是跑,然后是走,最后体力实在支持不住了,就在地上爬。爬着,爬着,不知什么时候昏过去了。
当一切都回想起来了以后,他的心像火燎一样焦灼了。他用步枪支撑着.挣扎着站起来,踉踉跄跄地走上了一个山包。
这时,太阳冒红了,浓烟似的雾气正在消散。他观察着,计算着,判断着方位。看来,离开班哨位置已经是十里开外了,可是看不到连、营部队宿营地的影子。显然是夜里慌乱中迷失了方向。不行.得赶快找部队去,救同志们的生命要紧呵!
他正要举步,忽然薄雾里传来了人声。人声渐渐近了,人影也显现出来,是一支小队伍。走在前面的是几个徒手的军人,后面是一副担架。
他急忙迎上几步,看得更清楚了:前面一个人的挎包上还有一个红色的十字。
“好,同志们有救了!”他狂喜地喊道。跑是没有力气了。他索性把枪往怀里一抱,就地横倒身躯,沿着山坡滚下山去。
就在他滚到山包下停住的时候,正好赶在了那支小队伍的前头。
人群和担架都停下了。背红十字挎包的人飞步跑来,弯腰扶起他,关切地问道:“你怎么啦?”
杨光定了定神,把事情讲了讲。未了,他紧紧抓住了那人的挎包,恳求地:“医生同志,快去吧!晚了,人就没救啦!”
医生看看背后的担架,又看看杨光,为难地摇摇头:“同志,我们还有紧急任务!”
“什么任务能比救人还要紧?”
医生指着担架:“我们也是要救人哪!”
杨光这才看清楚,担架上躺着一个人。一床灰色的旧棉毯严严地盖在上面。
“那边的同志很危险!”杨光焦急地叫起来。他伸开手拦住了路口,大声地:“你不去,我就不放你走!”话一下子僵住了。
担架响了一声,毯子动了一下。
医生有点愠怒地看了杨光一眼:“你这个同志,有话不会小点声说?你知道吗?这是……”他压低了声音,说出了那个全军都敬爱的人的名字,然后解释地说道:“他病得很厉害哪;昨天开了一夜的会,刚才又发起高烧,人都昏迷了。”“什么,周副主席?”杨光立时惊住了。对于这位敬爱的首长,杨光不但知道.还曾亲眼看见过。在遵义战役之前,这位首长曾经亲自到他们团作过战斗动员。在部队开上去围攻会理的时候,连队在路边休息,他也曾亲眼看见周副主席和毛主席、朱总司令一道,跟战士们亲切交谈。可是,现在竟然病倒在草地上。而他,却在首长赶去卫生部救治的路上,拦住了他的担架……他惶惑地望着担架,一时竟不知如何是好了。
就在这时毯子被掀开了,周副主席缓慢地欠起了身,朝着杨光招了招手。
杨光不安地走过去。他深情地注视着那张熟悉的脸,却不由得大吃一惊:由于疾病的折磨,这位敬爱的首长面容变化多大呵!他觉得心头像刀在绞,眼睛一阵酸涩,竟然连敬礼也忘了。
周副主席显然刚从昏迷中醒来。他费了好大劲,才把身躯往担架边上移开了些,然后,拉住杨光的衣角,把他拽到担架空出的半边坐下来。
靠着警卫员的扶持,周副主席在担架上半坐起来。他慢慢抚摸着杨光那湿漉漉的衣服,又摸摸杨光的额头,亲切地说道:“这么说,你们是吃了有毒的野菜?”
“是。”杨光点了点头。
“那种野菜是什么样子呢?”
“这就是。”杨光从怀里掏出一棵野菜。为了便于医生救治,他临走时带上了它。
周副主席接过野菜,仔细端详着。野菜有些蔫巴了,但样子还可以看得出来:有点像野蒜苗,一层暗红色的薄皮包着白色的根,上面挑着四片互生的叶子。看着,不知是由于疲累还是怎的,他倚在警卫员的肩头,仰起了头,眼里浮上了异常的严肃的神情。
杨光担心地看着周副主席,他弄不明白:首长为什么对这棵野菜这么关心。他刚想劝首长休息,周副主席又问了:“这野菜,多半是长在什么地方呢?”
杨光想了想:“在背阴靠水的地方。”
“味道呢?还记得吗?”杨光摇了摇头。因为是煮熟了吃的,没有尝过。
周副主席又举起那棵野菜看了看,慢慢地把它放进嘴里。医生惊呼着扑过来,野菜已经被咬下了一点。
周副主席那干裂的嘴唇闭住了,浓密的胡须不停地抖动着,一双浓眉渐渐皱紧了。嚼了一阵,吐掉了残渣,把那棵野菜还给杨光,嘱咐道:“你记着,刚进嘴的时候,有点涩,越嚼越苦。”
杨光又点了点头。周副主席把声音提高了些,用命令的语气讲话了。他的命令是非常明确的:要医生马上按杨光指出的方向,去救治中了毒的战士们。他又要担架抬上杨光,用最快的速度赶到总部去报告。他的命令又是十分具体的:要求总部根据杨光他们的经验,马上给部队下发一个切勿食用有毒野菜的通报。在通报上,要画上有毒野菜的图形,加上详细的说明,而且,最好是附上标本。
一个年轻的卫生员,还在听到谈论有毒野菜的时候,就在路旁打开了挎包,把满满一挎包沿路采来的野菜倒出来,一棵棵翻拣、检查着。这会儿,听到了首长下达的命令,惊慌地叫起来:“那……你呢?”
“你们扶我走一会儿嘛!”周副主席微哭看伸出了一个指头,又摊开丁平掌,“看,是一个多呢还是五个、或者上万个多呢?”
谁也想不出更好的做法了,而争辩是没有用的。一时,全部默默不作声了。只有晨风吹过荒漠的草地,撕掠着青草,发出飒飒的声响。
卫生员抽噎厂两声.突然抓起一把野菜,光火地:“都是敌人的围追堵截.逼着我们走草地,逼得我们吃草!”
“吃草。嗯,说得好啊!”周副主席严肃地点了点头,“革命斗争,需要我们吃草,我们就去吃它。而且,我们还要好好总结经验,把草吃得好一些!”
“应该感谢他们,感谢这些同志用生命和健康为全军换来了经验。也要记住这些草!”稍稍喘息了一下,他又说下去,不过,话却温和多了,语气里透着深深的感情:“等你们长大了,就会想起这些草,懂得这些草;就会看到:我们正是因为吃草吃得强大了,吃得胜利了”
这些话,从那瘦弱的身躯里,从那干裂的嘴唇里发出来,又慢,又轻,可是,它却像沉雷一样隆隆地滚过草地,滚过红军战士的胸膛。
杨光激动地听着。就在这一霎,他看到了伟大战士的那颗伟大的心。顿时,他觉得自己变得强大了,有力了,这力量足足能一气走出草地。他向着敬爱的周副主席深情地举手敬礼,然后,那紧握着野菜的手猛地一挥,转身向总部所在的方向跑去。
医生向卫生员嘱咐了句什么,也紧抓着那个红十字挎包,向另一个方向跑去。
周副主席望着两个人渐渐远去的背影,耳边传来警卫员的话音。话是对着小卫生员说的:“……看你说的,为革命嘛,我们吃的是草,流的是血,可我们比那些花天酒地的敌人高尚得多,也强大得多呀!……”
周副主席那浓浓的胡须绽开来,宽慰地笑了。他笑得那么爽朗,那么开心。自从患病以来,他还是头一次笑得这么痛快。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