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需要注重的几种意识

如题所述

义务教育“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因而,小学数学课堂要结合学情,注重培养这几种意识。从教学实践出发,浅谈新课标下小学数学如何树立这几种意识。
2011年版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教育的目标是“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课程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下面笔者结合平时的教学实际,说一说小学数学教学如何树立以下几种意识。
一、问题意识——数学的心脏
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异议的是问号。”数学是问题的科学,没有问题就没有数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就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循环过程。
1.激发问题意识
小学数学教学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敢问、爱问、善问。如何激发呢?一是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老师是课堂的把控者,也是课堂氛围营造的主导者。笔者觉得应该做一个会微笑的数学老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喜欢与爱笑的老师亲密接触,也敢于向爱笑的老师问问题。微笑是打消人与人之间隔阂的最好方式。敢问、爱问是问题意识的第一步。同时,应该做一个有耐心的数学老师。“这个问题不是刚在课堂上讲过吗?还问?”“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懂,你上课时在做什么?”等之类的回答关闭了学生的提问之门。耐心为学生答疑解惑本来就是老师的职责。为了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从做一个耐心的老师开始。
2.创设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窗口。如何创设呢?
一是用视频、图片等引发学生质疑、设疑。比如,笔者要教学“找规律”时,引入糖果、冰激凌、水果等图片,让学生在感兴趣的图片中找出规律。笔者教学“平移和旋转”时,先让学生观看《猫和老鼠》的视频片断,并要求学生在视频里找到平移和旋转的例子。又如,播放《疯狂动物城》的视频片断,让学生从这些动作人物身上找相关的图形,并画出这些图形。这些视频、图片是问题的媒介,学生接触这些媒介,触发他们的问题意识,进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是用数学故事、游戏等来创设问题情境。数学并不一定是枯燥的,它也可以是生动的。比如,笔者在教学“对称图形”时,讲述《动物城比美》这一故事,蝴蝶等动物在比美,请学生找出图片中各种动物的对称图形。也可以用游戏的方式创设问题情境。比如,学生爱玩魔方游戏,用这一游戏来创设问题情境,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又如,摸出同色球游戏。把一些形状、大小、重量都相等的玻璃小球放在布袋里,玻璃球颜色有红、绿、黄三种。不允许挑选,只允许学生把手伸到布袋里任意摸取,问:至少摸几个小球,才能保证有三个小球是同一种颜色的?学生在故事、游戏等情境中学习数学,学会用问题来思考。
二、应用意识——数学的灵魂
新课标指出:“应用意识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有意识利用数学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解释现实世界中的现象,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另一方面,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与数量和图形有关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抽象成数学问题,用数学的方法予以解决。”应用意识是数学的灵魂。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模拟生活场景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最好方式之一。生活中的各种场景都有数学的身影,合理运用各种场景,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比如,笔者每个学期都会组织全班同学模拟与数学息息相关的生活场景。超市、商场、家庭、餐馆等场景都是有数学的具体应用。学习小数点时,布置一个小超市的场景。“超市”上的商品,贴上带小数点的价格标签。如薯片6.60元、可乐2.50元等。几个同学扮演顾客,另几个扮演收银员。收银员口算顾客所购买商品的总金额。笔者把班级学生分成10组,让这10组同学轮流当收银员,PK口算小数点的正确率。后面为了增加真实性,笔者还增加了称重的环节。笔者特意借来电子秤并摆放一些水果、蔬菜,让几组学生轮流来为学生随机拿的这些商品称重,并标上这些重量的商品价格。
还有一学期组织学生模拟商场价格大战场景。笔者要求学生从家中带来一些干净的衣服、鞋子,让不同的小组进行商品打折大PK。如,让学生作为顾客去购买一件打六折950元的衣服,与买二送一的活动,对比哪个更划算。让这些学生依次扮演顾客和店长的角色,作为顾客怎么买更划算,作为店长怎么卖利润更大。最后由裁判组来评比,奖励在这一过程中表现优秀的学生。模拟生活场景是把数学与生活应用紧密联系在一起,很好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更是用数学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总之,在新课标的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要充分考虑学情,有计划地树立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切实实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总目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20
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方法:
1、 让学生掌握基本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学会数学的思维方法;
3、 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
4、 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5、 让学生掌握操作方法;
6、 使学生形成质疑问题、敢于提问的好习惯;
7、 教会学生整理知识脉络,总结学习过程;
8、 教会学生进行数学交流;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