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儿女报效祖国为国争光的故事

如题所述

邓世昌
邓世昌:“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
邓世昌(1849-1894) 原名永昌,字正卿。广东番禺人。1867入马尾船政后学堂驾驶班第一期学习,1874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并被船政大臣沈葆璋奖以五品军功任命为“琛航”运船帮带。次年任“海东云”炮舰管带,时值日本派兵侵犯台湾,他奉命巡守澎湖、基隆,获升千总。后调任“振威”炮舰管带,代理“扬武”快船管驾,获荐保守备,加都司衔。
1880年李鸿章为建设北洋水师而搜集人才,因邓世昌“熟悉管驾事宜,为水师中不易得之才”而将其调至北洋属下,先后担任“飞霆”、“镇南”蚊炮船管带。同年冬天北洋在英国定购的“扬威”、“超勇”两艘巡洋舰完工,丁汝昌水师官兵200余人赴英国接舰,邓世昌随往。1881年11月安然抵达大沽口,这是中国海军首次完成北大西洋——地中海——苏伊士运河——印度洋——西太平洋航线,大大增强了中国的国际影响,邓世昌因驾舰有功被清廷授予“勃勇巴图鲁”勇名,并被任命为“扬威”舰管带。
1887年春,邓世昌率队赴英国接收清政府向英、德订造的“致远”、“靖远”、“经远”、“来远”四艘巡洋舰,是年底回国。归途中,邓世昌沿徒安排舰队操演练习。因接舰有功,升副将,获加总兵衔,任“致远”舰管带。1888年,邓世昌以总兵记名简放,并加提督衔。是年10月,北洋海军正式组建成军,邓世昌升至中军中营副将,1891年,李鸿章检阅北洋海军,邓世昌因训练有功,获“葛尔萨巴图鲁”勇名。

1894年9月17日在大东沟海战中,邓世昌指挥“致远”舰奋勇作战,后在日舰围攻下,“致远”多处受伤全舰燃起大火,船身倾斜。邓世昌鼓励全舰官兵道:“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倭舰专恃吉野,苟沉此舰,足以夺其气而成事”,毅然驾舰全速撞向日本主力舰“吉野”号右舷,决意与敌同归于尽。倭舰官兵见状大惊失色,集中炮火向“致远”射击,不幸一发炮弹击中“致远”舰的鱼雷发射管,管内鱼雷发生爆炸导致“致远”舰沉没。邓世昌坠落海中后,其随从以救生圈相救,被他拒绝,并说:“我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所养的爱犬“太阳”亦游至其旁,口衔其臂以救,邓世昌誓与军舰共存亡,毅然按犬首入水,自己亦同沉没于波涛之中,与全舰官兵250余人一同壮烈殉国。

邓世昌牺牲后举国震动,光绪帝垂泪撰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并赐予邓世昌“壮节公”谥号,追封“太子少保”,入祀京师昭忠祠,御笔亲撰祭文、碑文各一篇。李鸿章在《奏请优恤大东沟海军阵亡各员折》中为其表功,说:“……而邓世昌、刘步蟾等之功亦不可没者也”。清廷还赐给邓母一块用1.5公斤黄金制成的“教子有方”大匾,拨给邓家白银10万两以示抚恤。邓家用此款在原籍广东番禺为邓世昌修了衣冠冢,建起邓氏宗祠。威海百姓感其忠烈,也于1899年在成山上为邓世昌塑像建祠,以志永久敬仰。1996年年12月2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命名新式远洋综合训练舰为“世昌”舰,以示纪念。
邓世昌有三儿两女,长子邓浩洪,承袭世职,任职于广东水师,1947年去世;次子邓浩洋,青年早逝;三子邓浩乾是遗腹子,曾在民国海军部供过职,1969年逝于无锡。

关天培
关天培(1781~1841.2.26),鸦片战争中抗英名将。字仲因,号滋圃。江苏山阳(今淮安)人。1803年(清嘉庆八年)中武秀才,授把总。后累升至参将。1826年(清道光六年),清政府初办漕粮海运,关天培押粮船千余艘平安至天津,旋升副将。次年,擢总兵。1832年春,署理江南提督。1834年调任广东水师提督。赴任后,踏勘地理形势,将虎门口的沙角、大角炮台改为信炮台;在上横档岛一线,重建南山炮台(改名威远),改建横档、镇远炮台,增建永安、巩固炮台,控制东西水道;在虎门底,改建大虎山炮台。另铸6000斤以上大炮40门,安置各炮台。同时抓紧训练,制定春、秋操章程。1838年,在镇远、威远炮台间增建靖远炮台,首次安设西洋铜炮,并在横档东侧水道架设排链两道。1839年,钦差大臣林则徐到粤禁烟,协助缉拿烟贩,收缴鸦片,并指挥水师多次与英舰船交火。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钦差大臣琦善至广东,一意主和,懈于防务。1841年1月7日,英方发动虎门之战,企图以武力迫使琦善屈服,出动舰船10余艘,攻占沙角、大角炮台。2月26日,英军又以战舰10艘、汽船3艘,配以登陆部队,猛攻横档岛一线6炮台。关天培于靖远炮台督军顽强抵抗,并亲燃大炮对敌轰击,负伤力战殉国。其办理广东海防的奏折公牍,辑为《筹海村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9-19
邓世昌

邓世昌:“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

邓世昌(1849-1894) 原名永昌,字正卿。广东番禺人。1867入马尾船政后学堂驾驶班第一期学习,1874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并被船政大臣沈葆璋奖以五品军功任命为“琛航”运船帮带。次年任“海东云”炮舰管带,时值日本派兵侵犯台湾,他奉命巡守澎湖、基隆,获升千总。后调任“振威”炮舰管带,代理“扬武”快船管驾,获荐保守备,加都司衔。

1880年李鸿章为建设北洋水师而搜集人才,因邓世昌“熟悉管驾事宜,为水师中不易得之才”而将其调至北洋属下,先后担任“飞霆”、“镇南”蚊炮船管带。同年冬天北洋在英国定购的“扬威”、“超勇”两艘巡洋舰完工,丁汝昌水师官兵200余人赴英国接舰,邓世昌随往。1881年11月安然抵达大沽口,这是中国海军首次完成北大西洋??地中海??苏伊士运河??印度洋??西太平洋航线,大大增强了中国的国际影响,邓世昌因驾舰有功被清廷授予“勃勇巴图鲁”勇名,并被任命为“扬威”舰管带。

1887年春,邓世昌率队赴英国接收清政府向英、德订造的“致远”、“靖远”、“经远”、“来远”四艘巡洋舰,是年底回国。归途中,邓世昌沿徒安排舰队操演练习。因接舰有功,升副将,获加总兵衔,任“致远”舰管带。1888年,邓世昌以总兵记名简放,并加提督衔。是年10月,北洋海军正式组建成军,邓世昌升至中军中营副将,1891年,李鸿章检阅北洋海军,邓世昌因训练有功,获“葛尔萨巴图鲁”勇名。

1894年9月17日在大东沟海战中,邓世昌指挥“致远”舰奋勇作战,后在日舰围攻下,“致远”多处受伤全舰燃起大火,船身倾斜。邓世昌鼓励全舰官兵道:“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倭舰专恃吉野,苟沉此舰,足以夺其气而成事”,毅然驾舰全速撞向日本主力舰“吉野”号右舷,决意与敌同归于尽。倭舰官兵见状大惊失色,集中炮火向“致远”射击,不幸一发炮弹击中“致远”舰的鱼雷发射管,管内鱼雷发生爆炸导致“致远”舰沉没。邓世昌坠落海中后,其随从以救生圈相救,被他拒绝,并说:“我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所养的爱犬“太阳”亦游至其旁,口衔其臂以救,邓世昌誓与军舰共存亡,毅然按犬首入水,自己亦同沉没于波涛之中,与全舰官兵250余人一同壮烈殉国。

邓世昌牺牲后举国震动,光绪帝垂泪撰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并赐予邓世昌“壮节公”谥号,追封“太子少保”,入祀京师昭忠祠,御笔亲撰祭文、碑文各一篇。李鸿章在《奏请优恤大东沟海军阵亡各员折》中为其表功,说:“……而邓世昌、刘步蟾等之功亦不可没者也”。清廷还赐给邓母一块用1.5公斤黄金制成的“教子有方”大匾,拨给邓家白银10万两以示抚恤。邓家用此款在原籍广东番禺为邓世昌修了衣冠冢,建起邓氏宗祠。威海百姓感其忠烈,也于1899年在成山上为邓世昌塑像建祠,以志永久敬仰。1996年年12月2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命名新式远洋综合训练舰为“世昌”舰,以示纪念。

邓世昌有三儿两女,长子邓浩洪,承袭世职,任职于广东水师,1947年去世;次子邓浩洋,青年早逝;三子邓浩乾是遗腹子,曾在民国海军部供过职,1969年逝于无锡。
第2个回答  2010-09-26
11月26日上午,我们航天员大队全体航天员聆听了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会议结束后,随即进行了认真学习讨论,大家心情无比激动和振奋,深受教育和鼓舞,倍感责任重大而光荣。航天员们一致认为,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高屋建瓴,思想深邃,是对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的战略判断和深刻把握,是坚持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国家的伟大决策部署,是推进载人航天事业跨越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长远的指导性。我们一定要深刻学习把握胡锦涛总书记讲话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大力弘扬载人航天精神,努力培养锻造英雄航天员群体,争当时代先锋,为祖国的载人航天事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时刻牢记党和人民的亲切关怀和嘱托,不断升华报效祖国的崇高思想境界。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高度评价了载人航天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高度赞扬了广大航天工作者为祖国航天事业所做出的贡献,对航天战线全体同志寄予了深切厚望。全体航天员动情地说,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令人鼓舞,催人奋进,是对我们的最高褒奖,也是对我们的巨大鞭策。一定要深刻认识到航天员承载着人民的期盼,肩负着历史的重任,代表着祖国的形象,要像胡锦涛总书记要求的那样,自觉把个人理想与祖国命运、个人选择与党的需要、个人利益与人民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进一步坚定热爱祖国、为国争光的信念,用崇高的理想,投身伟大的事业。一定要深刻认识到我们只是航天战线的普通一兵,履行了航天员应尽的职责,党和人民却给了我们很高的荣誉。在鲜花荣誉的考验面前,我们要时刻牢记“两个务必”,始终保持清醒头脑,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倍加珍惜载人航天事业发展的大好局面,把党和人民给予的崇高荣誉化为继续奋斗的强大动力,把实施的每一次思想教育、进行的每一次训练、执行的每一次任务,都作为提升思想境界的实践平台,真正做到不辱使命,不负重托,把对党对人民的无限忠诚,转化为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

二、全面贯彻自主创新的要求,练就报效祖国的过硬本领。大家深深感到,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就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战略部署,必将有力推动建设创新国家的伟大实践。载人航天事业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离开自主创新,就不可能有今天的辉煌。核心尖端的技术是买不来的,我们只有不断提高创新能力,才能真正站到世界高新技术发展的最前沿。面对新的任务新的挑战,大家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载人航天事业始终充满风险和考验,创新发展始终是成就这一伟业的战略基点和根本要求。要积极适应载人航天事业的新发展,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提高训练的硬件和软件水平,为练就过硬本领奠定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要积极适应航天员队伍建设的特点,不断更新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模式,完善管理手段,以管理创新提高航天员培养的质量;要针对航天员职业特点,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坚持以人为本,把严格训练和科学训练结合起来,注重训练理论创新、训练体制创新和训练方法创新,打牢扎实的专业技术功底,锤炼完成任务的过硬技能,锻造强健的身心素质,使航天员队伍全面过硬、长期过硬,真正走出一条有自主创新特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航天员培养训练新路子。

三、大力弘扬载人航天精神,着力培养报效祖国的优良作风。大家纷纷谈到,这次大会既是神六任务的庆功大会,也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大会。载人航天精神,集中体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激励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上阔步前进的强大动力。胡锦涛总书记关于载人航天精神的深刻阐述,高度概括了载人航天精神的时代内涵,不仅是对航天战线全体同志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也是对我们的明确要求。一定要永远保持革命军人的优良作风和本色,深刻认识特殊的职业和使命,对航天员提出了特殊的更高要求,一定要大力发扬光大载人航天精神,做载人航天精神的模范践行者,做伟大民族精神的传人,向世人展示当代军人的良好形象。要不断强化不管谁上天都代表祖国和人民的观念,努力培养航天员精诚团结的精神,练协作、练配合、练默契,共同迎接挑战,共同经受考验,共同完成任务,切实使集体精神、团队意识在航天员心中深深扎根。特别是在捷报频传、连续成功之时,更要始终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视名利淡如水、看事业重如山,舍小家顾大家,不计个人得失,甘当无名英雄,默默奉献,无怨无悔,用青春、智慧和汗水铺就成功之路,把祖国的荣耀写在无垠的太空。

四、随时准备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挑选,再创报效祖国的新辉煌。大家在学习讨论胡锦涛总书记讲话中,畅谈了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美好发展前景。大家深深感到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已经胜利开篇,荣誉属于过去,挑战就在眼前。下一步要进行航天员太空出舱活动,飞行任务更具艰巨性、开拓性、风险性。我们要以神六圆满成功为新的起点,一切从零开始,勤奋学习,刻苦训练,不畏艰险,顽强拼搏,全身心地投入到备战神七任务中。航天英雄杨利伟和英雄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表示,执行航天飞行任务是我们的神圣使命,作为航天员,祖国什么时候让我们去飞,我们都会义无反顾地勇往直前。我们要认真总结飞行任务经验,探索把握规律,努力提高任务准备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其他航天员也纷纷表示,要以临战的姿态、满腔的创造热情和顽强的战斗精神,勇于挑战极限,克服一切困难,用实际行动模范践行共产党员先进性要求,为党和人民再立新功。
第3个回答  2012-09-27
报效祖国宏愿——华罗庚

华罗庚是一位靠自学成才的世界一流的数学家。他仅有初中文凭,因一篇论文在《科学》杂志上发表,得到数学家熊庆来的赏识,从此华罗庚北上清华园,开始了他的数学生涯。 1936年,经熊庆来教授推荐,华罗庚前往英国,留学剑桥。20世纪声名显赫的数学家哈代,早就听说华罗庚很有才气,他说:“你可以在两年之内获得博士学位。”可是华罗庚却说:“我不想获得博士学位,我只要求做一个访问者。”“我来剑桥是求学问的,不是为了学位。”两年中,他集中精力研究堆垒素数论,并就华林问题、他利问题、奇数哥德巴赫问题发表18篇论文,得出了着名的“华氏定理”,向全世界显示了中国数学家出众的智慧与能力。 1946年,华罗庚应邀去美国讲学,并被伊利诺大学高薪聘为终身教授,他的家属也随同到美国定居,有洋房和汽车,生活十分优裕。当时,不少人认为华罗庚是不会回来了。 新中国的诞生,牵动着热爱祖国的华罗庚的心。1950年,他毅然放弃在美国的优裕生活,回到了祖国,而且还给留美的中国学生写了一封公开信,动员大家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他在信中坦露出了一颗爱中华的赤子之心:“朋友们!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归去来兮……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虽然数学没有国界,但数学家却有自己的祖国。 华罗庚从海外归来,受到党和人民的热烈欢迎,他回到清华园,被委任为数学系主任,不久又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从此,开始了他数学研究真正的黄金时期。他不但连续做出了令世界瞩目的突出成绩,同时满腔热情地关心、培养了一大批数学人才。为摘取数学王冠上的明珠,为应用数学研究、试验和推广,他倾注了大量心血。 据不完全统计,数十年间,华罗庚共发表了152篇重要的数学论文,出版了9部数学着作、11本数学科普着作。他还被选为科学院的国外院士和第三世界科学家的院士。 从初中毕业到人民数学家,华罗庚走过了一条曲折而辉煌的人生道路,为祖国争得了极大的荣誉。
第4个回答  2010-09-27
文天祥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一字履善,号文山,南宋庐陵(今吉安)人。
南宋末年,朝廷偏安江南,国势弱小,北方蒙古族于1271年结束了内部争夺皇位的自相残杀局面,建立了元朝,接着把侵略矛头直指南宋。1273年,丞相伯颜统20万大军攻下襄、樊,以此为突破口,顺江而下,两年不到,便后临南宋首都临安的近郊。蒙古兵所过之处,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农田荒废,百业凋敝,这是一场空前残暴的野蛮的侵略战争,南宋面临着亡国灭种的严重威胁,文天祥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出现的抗击侵略的伟大民族英雄。

关天培
关天培(1781~1841.2.26),鸦片战争中抗英名将。字仲因,号滋圃。江苏山阳(今淮安)人。1803年(清嘉庆八年)中武秀才,授把总。后累升至参将。1826年(清道光六年),清政府初办漕粮海运,关天培押粮船千余艘平安至天津,旋升副将。次年,擢总兵。1832年春,署理江南提督。1834年调任广东水师提督。赴任后,踏勘地理形势,将虎门口的沙角、大角炮台改为信炮台;在上横档岛一线,重建南山炮台(改名威远),改建横档、镇远炮台,增建永安、巩固炮台,控制东西水道;在虎门底,改建大虎山炮台。

雷锋,原名雷正兴,1940年出生在湖南省望城县一个贫苦农家。
1949年8月,湖南解放时,小雷锋便找到路过的解放军连长要求当兵。连长没同意,但把一支钢笔送给他。1950年,雷锋当了儿童团长,积极参加土改。同年夏,乡政府保送他免费读书,后来加入少先队。1956年夏天,他小学毕业后在乡政府当了通信员,不久调到望城县委当公务员,被评为机关模范工作者,并于1957年加入共青团。1958年春,雷锋到团山湖农场,只用了一周的时间就学会了开拖拉机。同年9月,雷锋响应支援鞍钢的号召,到鞍山做了一名推土机手。翌年8月,他又来到条件艰苦的弓长岭焦化厂参加基础建设,曾带领伙伴们冒雨奋战保住了7200袋水泥免受损失,当时的《辽阳日报》报道了这一事迹。在鞍山和焦化厂工作期间,他曾3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5次被评为标兵,18次被评为红旗手,并荣获“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的光荣称号。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