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夏至|养阳气,祛湿气,重在养心

如题所述

6月21日11时32分,我们迎来夏至节气。在这一天,白昼最长,夜晚最短。根据中医学的天人相应理论,夏至是人体阳气最旺盛的时节。气温上升,伴随着暴雨、梅雨天气,湿气增加,出现高温高湿气候。这种气候容易诱发中暑、湿疹、痢疾等疾病。因此,养生与保健尤为重要。
夏至是养阳的最佳时机。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时节,气血运行趋外,毛孔张开,阳气溢出体外,若消耗过多则会使人体阳气处于内虚状态。夏至养生要注意保护阳气,适当食用温性食物,如鸡肉煲汤。煲汤时可适当加入当归、大枣,并搭配生姜、花椒等温性调料,以补气益血、温补阳气。
夏至也是冬病夏治的好时机。夏天天气渐渐炎热,人们往往食欲不振,消化吸收功能低下,加上雨水多,湿气盛,暑湿邪气侵犯人体,会导致脾的运化功能失调,气机不畅,表现为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口淡无味、胃痛、胸闷想吐、腹痛、腹胀、大便稀溏,甚至水肿。夏至阳气盛,人体阳气浮越,此时针对痼疾用针、用药,可更好地发挥其治疗作用,有效地扶阳祛寒、祛除冬病根因。
冬病是指在寒冬季节容易发作或病情加重的疾病。患有“冬病”的人多有阳虚体质,其共同特点:属于“寒证”“虚证”。夏季是一年中阳气旺盛的时候,也是人们容易贪凉饮冷耗伤阳气的时候,在人体相关穴位敷贴辛热温阳之药物,扶助人体阳气,加强卫外功能,提高机体防病抗病能力,减少在阴寒较盛之冬秋季节,由于阳气不足而导致一些疾病的复发。其机理是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较为充沛的有利时机,调整人体阴阳平衡,来达到大大降低冬病发病和减缓症状的效果,这便是“夏治”。医生介绍:“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是根据“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使人体之阳气得天阳之助和药物阳气的疏通达到温阳利气,驱逐内伏寒邪,增强人体阳气和免疫力,达到治病和养生的目的。
夏至后15日内适合针灸。我国传统医学很早就认识到节气变化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古人根据天时,有选择地针灸不同穴位,预防该时节好发的疾病,从而养生保健,益寿延年。“节气针灸”历经千百年传承下来,是一种自然且疗效肯定的防病祛病方法,充分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夏至后15日内就非常适合开展夏至节气针灸治疗。
夏至养生之养心至关重要。《周易》认为:夏属火,对应五脏之心。因此,夏至后重在养心。夏日炎炎,往往让人心烦意乱,而烦则更热,从而产生许多精神方面的不良影响。俗话说:“心静自然凉”,因此,要善于调节,多静坐,排除心中杂念。
夏至后,饮食要以清泄暑热、增进食欲为目的,因此要多吃苦味食物,宜清补。夏季炎热,人的消化功能偏弱,饮食宜清淡,可选择一些具有滋阴功效的食物,如蘑菇、银耳、薏米、鸭肉、鲫鱼等。夏季气温高,人体排汗使体内水分大量流失,易使大脑供血不足,产生头痛头晕等症状。因此,需大量饮水,但不宜过食冰饮及冷食瓜果,以免损伤脾胃。
夏至面条不可缺。有言道:“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冬至饺子夏至面”,夏至吃面已是很多地方的风俗。食面以粗粮面和杂面为宜,其中绿豆杂面、荞麦杂面最佳。绿豆杂面可以清火;荞麦杂面有助降脂,其中的维生素B1、B2更是小麦粉的320倍。
薏苡仁绿豆粥是一种理想的解暑化湿的食疗品。原料包括绿豆30克,薏苡仁30克,粳米100克。制作时,将薏苡仁用温水浸泡2-3小时,绿豆浸泡1-2小时。将粳米淘洗干净后放入清水,并倒入浸泡好的薏苡仁及绿豆,煮为稀粥即可。薏苡仁健脾化湿,绿豆清热解毒,二者相配是解暑化湿的佳品。
冬瓜豆腐排骨汤适合夏至食用。原料包括排骨、冬瓜、豆腐、姜片、葱段、料酒、白胡椒粉、精盐、香油。制作时,将排骨切成小段;冬瓜去指、豆腐切块;葱切段、姜切片放入盘中备用;在水中倒入一勺料酒、放入两片姜片,煮开后放入排骨,焯去血沫;将焯好的排骨洗干净,放入锅内加入凉水、葱段、姜片;大火煮开后改中小火继续煮1个小时后,放入冬瓜,过20分钟后再放入豆腐;中小火继续熬煮20分钟,放入一勺料酒,一勺盐,少许白胡椒粉调味,出锅前可淋少许香油。冬瓜养胃生津、清降胃火,促使淀粉、糖在体内转化为热能而不变成脂肪;排骨中除了脂肪及维生素外,还含有大量的磷酸钙、骨胶原等。
夏至时节,每天最好保持至少7小时的睡眠。此外,中午闭眼小憩也是让身体放松的好方式。夜晚易受风寒,切勿贪凉整夜开冷气,更不宜露宿。夏季炎热,入睡前冲个澡,不仅清凉舒爽、消除疲劳,还能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睡眠。
夏日运动可选择清晨或傍晚,此时天气较凉爽。地点宜在河湖边、公园等空气清新处,但不宜做剧烈运动。外出时尽量以棉质透气吸汗的浅色衣服为主,同时需注意防晒,必要时可随身备些藿香正气水、清凉油等防暑物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