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阿细跳月〉和〈放马山歌〉两首歌曲的作品赏析,也就是这歌听着怎么怎么样,曲子结构啊之类的……

如题所述

阿细跳月的起源与特点
阿细跳月,这一历史悠久的舞蹈,起源于远古时代。当时,人类还未掌握人工取火技术,生活在茹毛饮血的环境中。某日,雷电击中枯木,引发大火,许多野兽被烧死,人们尝试烤食后觉得味道鲜美,从此开始使用火。然而,在没有房屋的时代,保存火种极为困难。暴雨来临,火种熄灭,人们便要忍受寒冷。有一天,一位名叫木邓的小伙子,骑在朽木上,用细木棍儿钻木取火,成功引燃火焰,火的再次出现,让人们欢欣鼓舞。他们围绕篝火跳舞,庆祝这一奇迹。这就是阿细跳月的最初形式,被称为“木邓比”,意为“跳篝火”。
阿细跳月之所以始终保持跳跃的舞姿,有一个传说。很久以前,阿细人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播种季节,为了抢时间,人们不得不在火种尚未熄灭时就开始劳作。为了减轻双脚的疼痛,他们边跳跃边劳作。后来,这种跳跃动作被加入到舞蹈中,逐渐形成了今天的《阿细跳月》。
新中国成立后,阿细人民成为国家和民族的主人。《阿细跳月》不再受禁忌束缚,成为节日庆典中不可或缺的民间文娱活动。
现在的阿细跳月分为青年舞和老年舞。老年舞节奏缓慢,轻松愉快;青年舞则节奏明快,充满活力,体现了阿细人民的英勇豪放和浓厚的民族民间艺术风情。
火把节与阿细跳月
火把节是彝族的传统节日,与阿细跳月有着密切的关系。彝族早在13世纪就创造了十月太阳历。根据这一历法,彝族的新年与冬季的“星回节”相关,而夏季的“星回节”即为火把节。火把节是彝族人民庆祝和娱乐的重要时刻,弹拨大三弦、欢跳《大三弦舞》是节日中的共同娱乐形式。
阿细跳月与火把节的关系,体现了彝族人民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在火把节期间,阿细人高举火把,围绕篝火跳舞,庆祝丰收和自由。这种舞蹈形式,不仅在月光下优美,更在篝火的映衬下充满魅力。
放马山歌
放马山歌是汉族民歌,流行于云南。歌词简朴,七言两句一段,反映了牧童的生活。音乐结构简洁,由上下两个乐句组成,下乐句的曲调基于上乐句发展而成。歌曲中融入了“喔噜噜的”等衬腔和赶牲口的吆喝声,充满生活气息,活泼欢快。歌唱家黄虹将这首歌曲作为保留曲目。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