裳的笔顺和部首

如题所述

裳的笔画顺序是竖、捺、撇、捺、横折、竖、横折、横、捺、横、撇、横折、撇、捺。裳的部首是衣。

裳(拼音:cháng、shang)为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战国文字,也见于先秦著作《诗经》。“裳”是形声字,从衣、尚声。“裳”本指古人束在下半身、长至膝盖的一种衣服,类似于裙子,读作cháng。后“衣”“裳”连用泛指衣服,其中的“裳”读作shang。

形声字。“裳”由“尚”和“衣”组成,“尚”表示字的读音与“尚”字接近,“衣”表示字的意思跟衣服有关。“裳”最初是指穿在下身的衣裙,属于裙子的一种,而不是裤子。这种“裙子”,无论男女皆可穿着。根据文献记载,最早的裳是用整幅布做的,也就是不需要剪裁。把一整幅布围在腰上,把多余的布做成褶。

既然上为“衣”,下为“裳”,上下合在一起为“衣裳”,那么,“衣裳”演变为衣服的通称就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衣”和“裳”皆可泛指衣服,“衣裳”连用泛指衣服也是顺理成章的。乃至到了后来,“裳”逐渐失去了独立的身份,成为附着于“衣”的成分,读音也发生了变化,变成了shang。由此,就有了“衣裳(shang)”的“裳”。

裳的古籍释义

下帬也注:《释名》曰:“上曰衣,下曰裳。裳,障也,以自障蔽也。”《士冠礼》:“爵弁,服纁裳。皮弁,服素积。玄端,玄裳、黄裳、襍裳可也。”《礼记·深衣》:“续衽钩边,要缝半下。”今字裳行而常废矣。“从巾,尚声”注:从巾者,取其方幅也,引伸为经常字。市羊切,十部。

康熙字典:《唐韵》市羊切。《集韵》《韵会》辰羊切。《正韵》陈羊切,并音常。《说文》:下帬也。《释名》:下曰裳。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诗·邶风》:绿衣黄裳。《礼·曲礼》:暑无褰裳。扬子《方言》:惜乎衣未成而转为裳也。《集韵》:本作常。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