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人说话声音 作文400

急急急

你自己选吧 【简评】 每个人都有一个家,家家的情况都不一样,或在城,或在乡;或人多,
或人少;或和和美美,或矛盾重重??
这篇文章,是写一个和和美美的家庭中的矛盾,而通过矛盾的产生和解 决,又进一步反映了这个家庭的和谐,幸福,和它的美好前景。
结尾的心满意足后的不满足,不满足之后全家人的心满意足,写得特别
精彩,很好地反映了新时期中的家庭的新风貌。
我的家庭 北京 常吉
啊,我终于有了个幸福、欢乐的新家庭!记得我小时候,爸爸因病去世
了。妈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我的户口从遥远的青海省循化县,迁到了 北京,和我姥姥住在了一起。但是,妈妈没有回到北京,她说,她爱那里的 山,那里的水,那里的山沟沟和乡亲们需要她!医院里妈妈的同事们热心为 她找伴侣,妈妈谢绝了。原来妈妈心里埋藏着个秘密:她不会做饭、烧菜、 做衣服、带孩子,要是找个伴侣,会连累人家。我妈妈的心地多善良呀!
今年寒假,妈妈回北京探亲,她脸色绯红,告诉我她结婚了。我听了乐
得一蹦三尺高。我问:“他在哪里?”妈妈喜盈盈地告诉我:“最近他工作 忙,过一段时间就来北京。”从这天起,我天天想:这个爸爸是什么样的, 有孩子吗?他能喜欢我吗???
这一天,我正在做功课,忽然听妈妈惊喜地叫道:“哟,老张,你怎么 来得这么快!小芳快来!”我立刻会意了,三步并作两步来到楼道,啊,站 在我面前的,竟是一位魁梧的中年人。他身穿一身笔挺的中山装,浓黑的眉 毛下,一双明亮的眼睛放射出温和慈祥的光。他走近我,轻轻地拍拍我的肩 膀说:“这就是我的女儿吧,好俊啊!”一句话说得我的心就贴向了这位“爸 爸”。
这时,我看见爸爸身后还有一个胖乎乎的小男孩儿,我把他拉到身边打 量着,墩实的个子,圆滚滚的头有点儿歪,一身沾满尘土的衣服包着他小铁

蛋似的身子,他眯着眼睛,上下眼皮直打架。长途颠簸,他太累了,我忙把 他拉到沙发上坐下。
从妈妈口里,我知道了这父子俩的简况:爸爸原是军人,长期在外,同 前妻离婚了,现在是青海电视台的导演,他忒喜欢孩子。我的这个弟弟有个 有趣的名字,叫二旦。
姥爷、姥姥走进屋,爸爸毕恭毕敬地鞠了躬,朗声叫道:“爸,妈。” 两位老人乐得合不拢嘴。爸爸又拉过二旦,让他叫姥爷、姥姥、妈妈。二旦 奶声奶气地叫着“妈妈”,比我叫得还甜呢!“芳,快叫爸爸呀!”妈妈在 一边催我。我腼腆地低声叫了声“爸爸。”爸爸响亮地“哎”了一声。我分 明看到,他的眼里闪着晶莹的泪花。妈妈呢,转过身,去擦流淌下来的泪水。 我的眼泪也情不自禁地夺眶而出。姥姥、姥爷抹着泪说:“这两个孩子都有 父母了!”二旦好奇地望着我们,好像在问:“你们这是怎么了?又笑又哭 的。”
我终于有了个幸福的家了。从此,我也可以享受父母的疼爱和家庭的温 暖了。我多么希望失去家庭的小伙伴们,也能像我和二旦一样,早日有一个 新的温暖的家庭啊!
【简评】 本文是从介绍家庭变化这一角度来写的。一个破碎的家庭终于有了转
机,一个悲哀的家庭终于有了欢乐,相亲相爱的人终于和和美美地生活在一
起了,这样的变化突出了家庭的欢乐,生活的美好,由于隐含着一个比较, 留给人的印象就特深。
大家都夸他
夏莺
“老夏真是个热心人。”“我们有老夏这个邻居真是福气啊!”每当听 到邻居们这话时,我心里总是特别高兴,因为这是在夸我爷爷呢!
我的爷爷今年 64 岁了,是一个慈祥可亲的老人。爷爷有个习惯,爱管闲
事。而且自己家的不管,别人家的倒管得挺牢。有一次,妈妈去居民区开会 了,家里剩下爷爷一个人。刚才天还好好的,一会儿却像小孩的脸,“泪水” 滴滴嗒嗒地掉了下来。爷爷突然想起邻居赵叔叔一家上班去了,早晨做好的 煤饼放在室外,一遇雨就要散架。想到这里。爷爷赶忙跑了出去,冲进了雨 帘里,忙着搬煤饼。等煤饼搬好,爷爷已成了落汤鸡。这时,奶奶回来了, 她看了看煤饼,又看了看晾在外面的衣服,全明白了,一股无名火升了上来, 说道:“老头子,自己家的事不管,人家的事倒管得挺牢。上午我刚洗好的 衣服又要重洗了,我没力气,要洗你去洗。”爷爷只是笑笑,奶奶见了直摇
头。
还有一次,爷爷因咳嗽去医院看病,路上碰见一个生病的人站在路边直 哼哼。爷爷二话没说,搀扶那位病人去医院,医生还以为是病人的亲戚呢。 看完了病,他还帮助付钱取药,忙得直打转。半个月后,那位病人在民警的 帮助下,找到了爷爷。为了表示感谢,他特意买了些东西来,说:“同志, 上次我病了,多亏您把我送到医院,无亲无故的,您还给我掏钱买药,这些 东西给您补补身子。”爷爷只是笑了笑,硬是把东西退了回去。
现在,我明白了,爷爷不是管闲事,而是在做好事。
【简评】 一个人,有许多经历;一个人的思想和性格有许多方面,在短短的习作

之中,我们不可能将他的许多方面都写出来,这就需要我们作选择。 本文选择了爷爷的一个方面,人老心热,通过两件事来表现,写出了老
人的助人为乐的思想,写得朴实而具体。 爷爷回来了 于海兵
送走爷爷的那天晚上,我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我扑在奶奶怀里,告 诉她爷爷归来的消息,奶奶笑着合不拢嘴。
三年前,67 岁的奶奶带着“文革”中被扭伤的双腿和盼望爷爷归来的思 念之情去世了。那年,我刚九岁,奶奶临死前的情景我还记得清清楚楚。她 躺在病床上,乱蓬蓬的头发全白了;瘦削不堪的脸,仿佛青铜铸的一样,她 把干瘪的胳膊和瘦骨嶙峋的手指放在被子上面,抓住被子,好像自己不让人 拉走一样。她瞅着爸爸,颤微微地说:“我不行了,双喜的爷爷回来,告诉 他生活得很好??”话音刚落就咽气了。
三年后的今天,奶奶的愿望实现了。
5 月 1 日傍晚,一位身穿西装的老人提着一个大包,在我家门前徘徊。 他刚跨进我家的旧门台,听听响着的录音机,看着面前的新瓦房又退了回来。 这时正在听录音机的爸爸疑惑地站起来。那人紧盯着爸爸的脸说:“你是根 生吧?”
“你??”爸爸惊叫了一声,快步迎上去,接过提包,一下子扑在那人
的怀里,连声说:“爹,我是根生,我是根生??”晶莹的泪珠夺眶而出, 顺着脸颊流了下来??。
啊!来客原来是我爷爷。
听奶奶说,解放前夕,爷爷随国民党部队去了台湾。一去 30 年,杳无音 信。前几年有人从台湾归来,说爷爷在台湾当了少将,已经退役了。现在国 家欢迎台湾同胞回大陆探亲。爷爷悄然归来,回到了生养他的故乡。
晚上,院子里挤满了人。爷爷和乡亲们谈开了:“30 年来,家乡变了。
要不是这个旧门台,我就找不到家了。” “爷爷,这次留在家乡吗?”我问。 爷爷说:“这次,我不住下了,以后我要来的。”
第二天早晨,爷爷一起来就急着去上坟。我们全家都陪着他去。来到曾
祖父母坟前,爷爷摆上从台湾特意带来的供品:桔子、香蕉、糕点??点上 香烛说:“多少年了,每到清明,我都在桌上放上两盏酒,两双筷子,面向 故乡,望着你老人家??”
说着“扑通”一声跪了下来,拜了三拜,哽咽着说:“爸爸、妈妈,不 孝儿了回来了。”他泪流满面,泣不成声。爸爸、妈妈的眼睛也湿润了。我 鼻子一酸,泪水也涌了出来。接着我们又祭奠了奶奶。回家的路上,奶奶生 前的情景又浮现在我的眼前。
爷爷在家住了几天,又参观了学校,游览了华岩寺,走门串户,乡亲家 几乎走了个遍。
爷爷要走了,县政府派来了小轿车,乡亲们也都赶来送行。赶来送行的 宋镇长紧握住爷爷的手说:“刘先生,欢迎你下次再来!”爷爷连连点头说: “好,好,一定要来,一定要来。谢谢!谢谢!”爷爷转身抚摸着爸爸肩膀 说:“叶落归根,我一定回来的。你就给我在祖坟旁边留一穴之地吧!”
爷爷依依不舍地上了汽车。车终于开了。我不断地挥动小手,高喊着:

“爷爷,早回来!爷爷早回来!”这喊声震动着村庄和田野。远处传来隐隐 约约的回声:“早回来—早回来—。”
这天夜里,我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奶奶在笑。
【简评】 写人,同时要写情,有了情,人物的形象才能感人。本文写了奶奶与爷
爷的夫妻情,儿子和父亲的父子情,孙子与爷爷的祖孙情,表现了海峡两岸 的骨肉亲情,集中表达了流落海外的同胞叶落归根的愿望。
写人时,注意了场面的描写,注意了细节描写,还运用了倒叙、插叙的 方法,使文章既条理清晰,又迭宕起伏。
“铁公鸡”桥 彭大刚
放午学的路上,我听到了一个特别新闻,就连蹦带跳跑回家:“爸爸,
‘铁公鸡’大伯要出钱在村西小河上架桥了!” “什么?”爸爸听了直摇头,“嗨,别胡扯了。他要能架桥,除非太阳
从西边出来。” 我眨了眨眼:“别人都这样说呀。”
爸爸说:“谁不知道铁公鸡——一毛不拔。年前,他上集去卖棉花,卖
了 300 多元钱。我邀他进饭馆喝两盅,谁知他却买了一碗茶,摸出干煎饼卷, 嚼了起来。他呀,1 分钱能掰两半花。”
我听完,心中也不免疑惑了。
吃过午饭,我来到了“铁公鸡”大伯家,邀他的小儿子王明去上学。刚 走到院门口,就听到院里传来王明的哭声。我贴着门缝往里一瞧,只见“铁 公鸡”大伯手里拿了一只鞋,责骂王明道:“你这个东西,就知道乱花钱, 你一天能挣几个?这双白球鞋只破了一个口子,叫你妈补补不就行了?可你 偏要新的,我看你还要!”他举起鞋子就要打。我忙推门进去,拉了王明就 跑。
放了晚学。我往回走着。“嘀、嘀??”忽然传来一阵汽车喇叭声。我
循声望去,只见一辆大卡车向河边开来。我忙跑过去。车停了,下来一位 30 多岁的叔叔,紧跟在后边的是“铁公鸡”大伯。我向车上一看,好家伙,装 的全是 3 尺来长的料石。我问:“大伯,你运这么多的料石干什么?给大生 哥盖屋娶媳妇?”他一看是我,笑了一笑,没作声。这时司机叔叔说了话: “老王啊!还不好意思说呀?全村人都知道你要建桥了。”“哼,大伯,瞒 我干吗?你哪来这么多钱建桥啊?”“这几年责任田里捞的。原准备给王明 他哥娶媳妇,再买台电视机,后来,我见大伙走路要绕道,就琢磨着用这钱 来造桥。”“啊!太好了!”我欢叫着拍手跑了。
进了家,我对爸爸说:“爸爸,太阳真的要从西边出来喽!”“什么? 你‘铁公鸡’大伯真的要建桥了?”“这还能假。”我高兴地说。
“大刚,你妈在家吗?”我转身一看,原来是东院的二婶来了。“在家。 二婶,找我妈有事吗?”我问。“咳!你看!”她扬扬手中的钞票。这时妈 妈也闻声从屋里出来了:“什么要紧事啊?”“哎,献钱去??”二婶唠唠 叨叨地说开了。我听她讲完才知道,村里的乡亲们见“铁公鸡”出钱建桥, 便也纷纷献钱。“好!俺家也献 50 元。”爸爸掏出 5 张 10 元的钞票,递给 了妈妈。
不久,桥建成了。给桥起个什么名字呢?高中毕业生小李风趣地说:“这

桥是‘铁公鸡’大伯领头建的,就叫‘铁公鸡’桥吧!” 每天早晨,雄鸡高唱,红日东升,“铁公鸡”桥上,人来人往,异常繁
忙。我同小伙伴们蹦蹦跳跳从桥上走过,再也不用绕路了。
【简评】 小作者先写从爸爸那里听到的事:“铁公鸡”只买了一碗茶嚼自家的干
煎饼卷;后写“我”亲眼见到“铁公鸡”不同意小儿子买新球鞋。这两件事 使人觉得这位“铁公鸡”大伯一毛不拔,的确名不虚传。
接着事情却向相反的方向展开了,大伯真的把一大卡车的料石运到了河 边,也拿出为儿子娶媳妇、买电视机的钱,决心为乡亲们修一座桥。
嘲讽大伯是“铁公鸡”的乡亲们,也纷纷献钱钱修桥。 这样的事例对比展开,使人物的形象更加夺目。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