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氯吡啶酸除草剂残留怎么消解?

如题所述

二氯吡啶酸除草剂残留,没办法消解。
二氯吡啶酸,是一种有机物,是一种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激素。它的化学结构和许多天然的植物生长激素类似,但在植物的组织内具有更好的持久性。
它主要通过植物的根和叶进行吸收然后在植物体内进行传导,所以其传导性能较强。对杂草施药后,它被植物的叶片或根部吸收,在植物体中上下移动并迅速传导到整个植株。低浓度的二氯吡啶酸能够刺激植物的DNA、RNA和蛋白质的合成从而导致细胞分裂的失控和无序生长,最后导致管束被破坏;高浓度的二氯吡啶酸则能够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生长。
对豆科和菊科多年生杂草有特效,主要应用于油菜田。春油菜使用剂量为100至180g/ha,冬油菜使用剂量为67至1125g/ha。玉米田使用剂量为202至236g/ha。
注意事项
1、对鱼类和水中的无脊椎动物一般都具有很低的毒性。
2、对农作物植株的影响:
二氯吡啶酸是一种易挥发的物质,它在使用后可以通过植物的叶片和土壤挥发到空气中,对非靶标植物产生不利影响。但根据EPA的数据,在施药后仅仅有1%的二氯吡啶酸会挥发到非靶标植物上。马铃薯是对二氯吡啶酸比较敏感的一种作物,它在施药后的当年就可以发现这种影响,在使用过二氯吡啶酸的土地里种植后,它的块茎会发现有明显的伤害。
3、对濒危物种的危害:
二氯吡啶酸在有濒临灭绝植物的地区使用时有可能会对其产生危害。EPA发现,已经有11种濒危植物会受到二氯吡啶酸的危害,其中有5种是极为稀有的仙人掌类,其中一种在施药后16个月生物活性会下降,还有一种在六个月后就会出现数量减少和活性下降的情况。
4、对植物群落的影响:
二氯吡啶酸在植物群落中被用于灭除外来的入侵生物,并促进本地物种的成长。EPA的实验表明,在实验田中种植本地植物的种子,并用二氯吡啶酸处理三次,经过一段时间后发现非本地的阔叶植物的数量急剧减少而本地的植物数量却有微量提高。在实验田施药后有75%的阔叶植物的数量会减少。
降解情况
1、在土壤中:
二氯吡啶酸在土壤中的活性一般,而且土壤对它的吸附也不强,在土壤中的吸附行为大部分是由植物的根系来完成的。在无氧和少量微生物存在条件下的土壤中这种除草剂可以持续很长时间,一般环境下在土壤中的半衰期是从4天到287天不等,主要原因是由于土壤类型、当地气候和土壤中的微生物都会对它的降解产生影响。土壤中唯一被鉴定出的降解产物是二氧化碳,其他的降解产物还没有被发现。
2、在水中:
二氯吡啶酸可溶于水且容易移动,并且由于土壤的颗粒对它不产生吸附,在土壤中的降解也不稳定,所以它非常有可能渗入到地下水中。在渗透性很高和水层很浅的土壤中使用二氯吡啶酸就有可能污染地下水,另外在污水池周围和地表有明显裂缝的地区使用这种农药也有可能对地下水产生污染,而且在湿地周围使用还会严重污染地表水。与其它农药相比,二氯吡啶酸在环境水中的含量只有阿特拉津的0.1%。
3、在空气中:
二氯吡啶酸在空气中不易挥发,施用过二氯吡啶酸的植物在燃烧后也没有副产物的产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