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着迷的《金粉世家》到底讲了什么?

如题所述

     由张恨水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金粉世家》于2003年春在全国首次热播,这部电视剧一经播出便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收视率较平常大为上升。大概是因为人们看腻了大团圆结局式的剧作,像《金粉世家》这样一个具有悲剧性的作品自然会受到大家的欢迎,并给予高度关注。随之而来的是对这部作品众说纷纭式的评论。不错,悲剧常常会揭示给人们一个问题,这对于不同的人来说会看出不同的问题,那么普遍的说法是什么呢?
按理说,金燕西通过对爱情执著的追求终于娶到了冷清秋作妻子,这应该算是美事一桩,可谓“天随人愿”。但为什么在他们结婚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闹得“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呢?关于这个问题人们普遍的评论是,燕西生活在上层阶级的大家庭里,身上不免会染上“纨绔子弟”的习气,在所有的人都“花天酒地地闹”的环境下,他的人性也必然会产生扭曲,致使他和从贫寒人家走出的质地纯朴的清秋最终水火不相容而分道扬镳。与此评论的同时,大家更会认为带来这场悲剧的主要有错的人是金燕西。 正如作者张恨水在小说中自始至终贯穿给燕西这一人物的一句台词“我说过的话什么时候变过”一样,燕西的爱是没变的。这句话是作者为表现人物性格与形象用心良苦设计的一句话,它确实逐层递进地证实了金燕西这一形象的始终如一性。作者用这句话在不时地提醒读者,燕西并不是一个容易变心的花花公子,这和剧中结尾部分燕西说过的“除了清秋,我这辈子没爱过别的女人”是一致的。“我说过的话”是指他对清秋的爱和对于白秀珠永远当朋友的态度;“没变过”是指他自始至终爱的是清秋而不是秀珠。说到这里,有人不禁要问:为什么你这样认为?你怎样解释如上两段情节中燕西对清秋说的“绝情”的话呢?我的回答是:那些话看似“绝情”,实为堵气之话。须说明的是,看到这一层,是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我认为世俗的观念是可以侵入任何一个人的头脑的,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在接受着这样的观念。冷清秋就是这样一个“被侵入”的人。我们从一开始便了解到,清秋是一个出身贫寒却又是一个心性高洁,有深厚文化修养的冰清玉洁的女孩,在大多数人看来,她是一个未受尘世污染的女孩,并且她还是具有“自食其力”,反对“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思想的先进的文化人。不错,冷清秋的确如此。但我要说的是,她并没有真正做到出淤泥而不染,她没有打破世俗的观念,没有冲出“齐大非偶”的枷锁,她一直都不敢相信像燕西那样身世的人会对她付出坚定不移的爱,并或多或少地认为他是一个纨绔子弟;她对于燕西不顾一切言论给予她的最真挚的爱半信半疑而不敢大胆地接受。她只看到了燕西表面上似乎与其他公子哥一样的浮华习气,却没有看到他纯真、质朴,对爱忠贞不渝的本质。这就是悲剧产生的原因。清秋对燕西致深的爱不能够体会是最后结局的导火索。上述两段正是“清秋的不理解”与“燕西愤怒的情绪”的对白,而这种气愤正是源于“我的爱就摆在你面前,你为什么就体会不到”这样一种内心感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0-17

     我印象很深的是,在我还很小的时候,我妈她对我说了这么一句话:她说你觉得如果冷清秋不怀孕,她会不会嫁给金燕西啊。那时候我说肯定不会,我说冷清秋本来就不喜欢这种纨绔子弟。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就把佳人和才子之间连上了红线,欧阳老师才是最适合骄傲的冷清秋的那个人。现在想想,还是会的。冷清秋是个典型,她不是万人如海中的只身一位。她的出身,到心性,到她的归宿,她的每一步都能在这个社会找到一个准确的参照。冷清秋很幸运,她长了一张很漂亮的脸蛋,这可以是她实现阶级跳跃的第一门票,只要她想。冷清秋的心态经历是阶段性,起初是涉世未深的自我意识。她追求纯粹的形式感,认为内涵的人最重要,而金钱和地位是内涵的头号敌人。在她眼里,还未熟识的金燕西就是酒池肉林的化身,和纸墨笔砚毫无关联。随口是疯狂的追求,追到家里,追到学校里。这时候也是最值得玩味的部分。这时候她接触的是另一个世界,她惊讶于金燕西的倜傥风流,沉溺于金燕西的温柔周到,她似乎意识到,才子不再是穷秀才,而是真少爷。她沉迷了。我是很难过的,尤其当我听到很多对冷清秋的负面评价,说她用自尊掩盖骨子里的趋炎附势的时候,我甚至是心痛的。她是个悲剧形象,她才情本不输任何人,却因了地位,因了出身,她的清高是别人赐给她的。如果她是富家小姐出身,她的才情会是点缀的珍宝,而不是老天恩赐。“如果我不是穷学生,我拥有的一切才情和浪漫,你们都会说是理所当然。”说到底张恨水是真的懂女人,庆幸于他没有把冷清秋写坍塌,他深知女人的执念和苦楚,冷清秋不管是女学生,还是少奶奶,还是最后一段人生中,她那股如同名字一样的清秋气质贯穿始终,从未消失过。一个男人理解到这一步,实属不易。

第2个回答  2017-10-17

    付出的爱却不能让对方感受到,这就是我总结出的悲剧所在。我想强调,大家不能只看简单的故事情节,并由此粗浅地得出批评燕西这样的结论,而是要深层挖掘人物内心世界,透过现象看本质。在这里,我们要看到世俗的害人性,可以看出,就连清秋这样一个被大家看作是出淤泥而不染的人也摆脱不了世俗的思维定势的束缚,而这束缚在她和燕西之间制造了一层隔阂。 从前只觉得所有一切都怪罪燕西,觉得他和清秋不是一路人,才没有好结果。如今隐约觉得,从前听人说的,清秋太冷,这句话也对,大概是这两年改变了些,忽然不太喜欢清秋的性格,可想而知从前的我有多么棱角分明,甚至于一身浩然之气绝不为丑事低头。生活终把我磨平了些,纵使许多事情不再在意不再生气,依然时常干脆决绝地避开不喜欢的人和事独自沉浸,到底见到什么人说什么话了。所以,现在看来,倒有些反感清秋的性格,从前觉得气质清丽如百合,出淤泥而不染,又如青松般刚劲,如今却觉透着浓浓的迂腐之气。她极为看重功名,劝燕西的话酷似薛宝钗,燕西自然是没长大的孩子,天真浪漫却也纯正得难得,倒有些像《红楼梦》里的贾宝玉。说清秋不关心燕西实不算冤枉她。本就是春花秋月,彼此了解远远不够,一经历磨合的痛苦,两人便都沉浸在自己的情绪里,燕西如孩子般逃避,清秋只沉浸在自己的低落里。从这点上来说,他们都不成熟。而清秋的自卑也是显而易见的,这是她“冷”的原因,也是永远摆脱不掉的阴影,也是个可怜的人。

  而出生富贵的孩子,从这部剧来看,遇事似乎都有孩子般的逃避与茫然,从无勇敢伸出手脚,以至于鹏振到最后也只是图一个混混度日的未来。若究原因,无非是家庭成长环境和个人阅历吧。悲哀,也是因为这份根深蒂固,永远无法改变。
  这部剧隐含的内容太多,包括新旧文化碰撞。只是能把这一切自然而缓慢地渗透出来,也非如今许多小说可比。比如流潋紫,即使是《甄嬛传》,内容的表达也非常直接而明确,甚至有分段的感觉。但《金粉》就不是这样,交错而和谐,浑圆自成体系。这大概是那个时期文艺作品的共性吧。这里面的功底可见一斑。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