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天宁寺塔有什么建筑特色?

如题所述

天宁寺塔为八角十三层密檐式通体实心砖塔。全塔总高57.8米。是唐代建筑风格的典型作品。

当初隋文帝将供奉的佛舍利分别在中原三十州各建一塔秘藏,602年佛舍利入天宁寺塔。

有史书记载天宁寺石函下葬情况:隋仁寿二年,三月二十六日,石函始磨,两面以水洗之,明如水镜,内外相通,紫光焰起,其石斑驳,又类玛瑙,润泽炫耀光似琉璃。至四月二日起斋行道,至三日起庆时,舍利前佛香供养。灯光焰庭,众星夜朗,有素光舒卷在佛与之上,至八日舍利入函。

初建时的塔为木塔,有台阶可上,后寺院毁于兵燹,只余孤塔,辽代改建成八角十三层密檐式实心砖塔,塔身高57.8米,史载"其中无阶级可上,盖专以安佛舍利,非登览之地也"。

塔建于一个方形砖彻的大平台上,塔的平面是八角形,立面显著地分为塔座、塔身和十三层塔檐3部分。

塔的最下部是须弥座,有壶门浮雕一道,须弥座上面是具有斗拱勾栏的平座和三层仰莲瓣,承以塔身。莲瓣初建时是用铁制,可以注油燃灯,清代重修后才改成砖塔。由须弥座、平座、莲瓣三层组成的塔座承托着高高的塔身,厚实且稳重。

莲座之上的十三层密檐轮廓线呈现丰满有力的"券杀"。每层系缀风铃,每逢风起,铃声铿锵。据《京城古迹考》载:原塔檐上悬"有铃2928枚,合计重10492斤"。

塔身上部由斗栱挑出层层密檐,斗栱的转角斗栱及两角之间的斗栱均为斜栱的形式,保留着典型的辽金时代的建筑风格。

下部四面设半圆形券门,门两旁高浮雕金刚力士、菩萨、天部,砖柱上浮雕升降龙。所有雕饰,造型优美生动,又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天宁寺塔造型秀美端庄,挺拔稳重。特别是八角形的平面近似圆形,易于减小对风的阻力。虽然历经800多年的历史,且处于北京地区春秋两季风的影响之下,仍然完好无损,为辽代砖塔的代表。

辽代时,每月初八点燃360盏灯,映衬着浮雕金刚力士、菩萨、天部,全塔3400个风铃齐鸣。当时北京可没有什么高楼,北京故宫太和殿的高度也不过是30.5米,天宁寺塔绝对是当年北京的标志性建筑。

明清时期,天宁寺塔的一种神秘现象"梵宫塔影",被列入当时京城"宛平八景"之一。《天府广记》中称:每天中午,天宁寺大士殿中门即使关闭,大阳光也能从门缝照进去,而此时,天宁寺塔的全部塔影恰好映在其中,殿内会出现数十个塔的倒影。

据《帝京景物略》称:为舍利珠影也,珠光上聚,报入塔影,影入隙光,光则倒受。倒者,光中塔影,非此塔景也。佛光,日也,舍利珠光,月也,光色青白,每见,以夜及晦及雨也。佛光恒在,人目体阴,避光日中,见影门隙。

寺内僧人曾传说,天宁寺塔的饰物声音高了,塔身就会出现光色。这种情景有时一年一见,有时数年一见。

明朝嘉靖年间某年三月二十八日晚,诗人王世贞恰好借住寺中,入夜,微雨簌簌,塔上饰物响声高了,只见塔身发出青白色的光焰,上下闪烁,到了天亮才消失。

这座塔历经数百年的风霜雨雪的考验,依旧完整美丽,实为北京最珍贵的建筑艺术遗物之一。清王士祯《天宁寺观浮图》诗赞云:千载隋皇塔,嵯峨俯旧京。

相轮云外见,蛛网日边明。

历史上曾经记载,春节时皇帝率领百官到天宁寺燃灯供佛,祈求一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每月初八点燃360盏灯。百姓聚众观灯,祈祷吉祥。全塔共悬挂风铃3400个,风作时铃齐鸣,仿佛编钟的声音一样悠远。有古诗为证:灯明三百六十点,最好天宁云外塔。

风撼三千四百铃,恨无梯级上青冥。

舍利塔院宽阔,东、西亦有配殿,东为药师殿,西为弥陀殿。

塔院后面为清幽的四合院"兰若院"。"若兰"是一个非常女性的名字,据说天宁寺早年曾是一座庵,而且释迦牟尼、文殊菩萨等等庙内供奉佛像与其他寺庙有所不同,这里的佛像都有着女性一般的面孔。

在清代,天宁寺中"设有花肆,尤以桂花、秋菊为有名",此外还有牡丹和芍药等花,每到春秋两季京城中人纷纷携酒前去赏花野眺,文人骚客前去访古探幽,留下不少诗篇。寺中还常有卖鼻烟的,游人多要买些回去赠送亲友,故有"天宁寺闻鼻烟"的俗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