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无明》或许人生本苦,但是你能否保持一念无明?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7-11-08

阿东日复一日精心照料,甚至辞掉工作忍辱负重地为母亲擦屎抹尿,清洗身体,却并没有换来母亲一丝一毫的感激,反而将他作为唯一的发泄对象,动不动就大动肝火,歇斯底里,拳掌相向。 照顾这样的病人本身就需要极大的耐心,还要忍受日日数次的精神折磨,身心皆被无处安放的苦难冲击得全线崩溃,甚至也无法找到一个心安理得的出口时,谁还会平静地控制住情绪的临界点,不被一触即发呢?所以,阿东疯了,失手导致意外杀害了生母,也没能救得了自己,反而被贴上了“躁郁症”的标签送进精神病院一年,承担更多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压力。 影片里的母亲喜怒无常,暴躁不安,不满自身的遭遇,一心奢望远在美国出人头地的二儿子来改变她注定艰难的命运,也是造成阿东失控转变的直接导火索。这是一个不怎么讨喜的角色,好高骛远,自命不凡,不安现状,不懂感恩,但这难道不是被自己一念的贪嗔痴蒙蔽了双眼吗?你的一念 你的无明我以为我说的所有的东西都是为他好,但我一开口就是说他有多不好。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7-11-08

阿东的父亲大海,长年在外跑长途货运,并以此为借口在一开始抛下病妻和儿子不顾,面对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选择了最简单的方式,放弃,如他自己所说:做个混蛋很容易,搞不定的,撒手不管就可以。但是这样逃卸责任真的心安理得吗,未必,他跟阿东的弟弟不一样,他的愧疚以及后来的转变就足以说明这一点,他未被残酷的社会同化,变得麻木冷漠,残留的天真纯粹促使他最终正视了眼前的苦难。 接儿子回家,他小心翼翼地问医生:是真的好了吗?在接他出院以前,甚至还藏了把锤子在枕头底下防身,虽然他所做的这一切都让人觉得可笑,但也反映出不得不面对未知困难时的担忧恐惧,如果说此时他尚未准备好,那最初的逃避其实是因为束手无策,惊慌失措,“不懂当丈夫,不懂当父亲”,经历势必让人成长。在妻子离世,儿子出院时,他不再回避,尽管他仍和很多人一样把儿子看成问题所在,并装出若无其事温情脉脉的样子,却还是笨拙可爱的人设。 成长伴随的是挣扎和疼痛,何况一位辛酸父亲的成长。选择改变本身就是需要勇气的。他的孤单无助,他的紧张忐忑,他的辗转难安,他的羞愧畏缩,他的迷惘彷徨,他的战战兢兢,他的故作镇定,以及求援精神病家属互助会,寻求二儿子帮助,在大家统一的“送他回医院”时的纠结反复,隐忍难受,都是相当真实的,就因为太真实,反而让这个角色更为鲜活动人。 好在最后在“是不是什么事情都可以判给别人做”的两次自问中,他终于接受了现实,正视了自己的内心,拿出了本该拿出的爱,面对邻居的逐客令不亢不卑,毅然选择“我们搬走”,以一个强大的亲人形象,去守护温暖受到不公平待遇的儿子。当你把所有问题当成寻常生活的一念生起时,你的无明自然无处藏身。

第3个回答  2017-11-08

大屏幕是社会的投射,是生活的缩影,是苦难片段的放大,但真实的生活远远比之难上千倍万倍。影片用一个悲剧式的家庭关系影射了整个社会大环境,也用一个简单的故事表明了所要呼吁倡导的正向态度。焦虑的病母,缺席的父亲,与有着情感障碍的孩子,构成了故事的全部。我的一念,我的无明周围的人都觉得我好开心,但其实我心里有一只怪兽,收埋在只有我先能打开的柜筒里面。 影片里的阿东是一名躁郁症患者。躁郁症是双向情感障碍,指既有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疾病。但究其根源,不外乎内外的压力和环境带来的心理暗示。躁郁的本质,其实是逃避。就像阿东的父亲,阿东的弟弟面对久病卧床的母亲的狠心离弃,不闻不问,甚至阿东的未婚妻“不如送去疗养院”的合理的卸包方式,就是一种直接简单的逃避。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