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特征就是激发学生
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批判思维的能力。
1、不断学习,提升个人业务素质
形而上者谓之道,总是显得众说纷纭,但其中有共同点就是强调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古今贯通,进行独立和批判的思考,关注现实,以达到提升个人人文素养的目的。所以,教学改革对我们每一名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让学生有这种能力,就要求我们本身做到深挖历史知识基础,不断提升能力水平。老师的能力来自平时的
积累,所以读书应该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新的传媒方式也拓展了我们的读书渠道,很多微信公众号都有很精彩的书籍介绍或
教学方法,历史知识等文章,一些听书app、大学的公开课视频等都是我们扩展知识面的好途径。今后在读书的时候,我也要注意在自己的教材上进行记录,不断学习。
2、实践与思考相结合,实践产生理论,理论指导实践
只是学习是不够的,课要上得好,要提出有趣的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以同时把思考作为习惯,在这方面,
北京四中的张汉林老师给了我有益的启示,他针对一件事情本身,提示我们从多个角度思考其过程和意义,其实就是一种历史的代入,把自己带入到历史情境中,会发现历史的丰富多彩,比如:想象一下你自己在那个人的位置,你如何回应当时的情况?在这次决定中,什么因素被认为是最重要的?通过这些思考,进一步追问:当我们试图解释或理解人们过去的行为时,我们应该考虑什么?这些层层深入的问题,可能和考试题不贴边,但是生动有趣,有利于学生形成主动学习和思考的能力,进而加深对具体事件的认识。
我同时惊叹张老师能提那么多问题,本身也证明将实践与思考结合起来的重要。
3、怀有严谨认真的态度,提升课堂人文性
第一位主讲人是
陕西师范大学的老校长赵世超教授,他的主讲题目是《史学素养与中学历史教师学科素养——由中国
传统文化说起》,讲座立足先秦文化变迁,用一张纸的提纲,面对会场500多人侃侃而谈,内容深刻,时间精确,条理脉络清晰,站在传统文化的角度分析了历史教师应该具有的理性,与时俱进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赵教授的讲座很多内容我们在大学都接触过,但是不能用自己的语言以这么流畅条理的线索深入浅出的讲出来,所以我认为,赵教授分析的历史教师的能力应该再加一条,那就是对专业知识的熟练,一名教师停止了学习,或者没有主动把知识进行必要的梳理,只是沉迷于哗众取宠和稗官野史的讲述,表面上光彩照人,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历史本该有的人文素养,也不利于学生树立科学的历史认识和态度。
4、结合个人能力,发掘个人专长
历史教师之间是不同的,有的老师凭借历史教学研究独树一帜,有的老师凭借对高考的研究成为相关领域的专家,有的老师学识丰富,有的老师妙趣横生…在实际的工作中,我也要关注自己的特长,在新技术应用到历史教学方面有自己的研究。
历史教师的专业成长,关键在悟,教研室和学校给了我们这么好的成长机会,我们每天面临海量的复杂信息,身边有各种专业人才…这些都是我们不断成长的沃土,所以,结合他人优长,考量个人能力,多读多想多写多实践,才能推动个人的终生发展。
二、学科素养与课堂教学
学科素养的落实,很大程度上要依靠课堂教学,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质量与学生的学科素养密切相关,
1、把握“五度”,提升课堂的人文性
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必须教师钻研高考试题,结合高考命题的思路,试着自己在讲课的时候提出有意义的探究问题,锻炼学生的这些能力。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在教学中大胆纵贯古今中外的知识,李爱笃老师脱稿讲了历史教学的“七度”(跨度,深度,高度,精度,厚度,效度,尺度),让我印象深刻。
通过他的讲述,我认为,历史教学有大局,也有细节,如讲德国的统一的时候,必须联系
容克贵族的知识,这样才会帮助学生明白德国统一的过程和缺点,同时,知识是联系的,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树立时间分期的意识,这里就可以通过一些高考题,过渡到同时期的其他国家建立
资本主义制度的异同(如联系美国的
独立战争,英国的改革和法国的革命),进而分析其对各自国家的影响,如果时间足够,教师可以顺带联系今天德国对历史教训的吸取,建立的议会制共和国,进而分析:制度的改革要与时俱进,联系现实,同时,全民的政治参与也不一定都是好事,其中也有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动荡。这些都是可以进行联系的,长期这样对比联系,学生一定会形成习惯。历史课堂的人文性也可以借此彰显。
2、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精细备课
如果这样做,课堂的时间是很宝贵的,所以教师一定课前细致的备课,计划好时间,调动学生课前思考,节省时间,提高效率。而学生的课前学习和探究,又会反过来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