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风险监管方式

如题所述

实行“统一分析、分类应对”管理。

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税源专业化管理方法,就是把风险管理贯穿税收征管的全过程,形成风险管理规划、风险识别、等级排序、应对任务下达、应对处理和评价监督的闭环管理系统,对不同税收风险的纳税人实施差异化和递进式的风险管理策略。“统一分析”,就是由风险分析监控部门通过对涉税信息分析比对,识别可能存在税收流失风险的纳税人,进行风险等级排序后推送至任务应对环节。“分类应对”就是由相关部门按照风险分析监控部门下达的应对任务进行分别应对,即:对一般风险纳税人,采取风险提示等服务手段督促其修正申报,消除风险;对较高风险纳税人,采取纳税评估和反避税调查等手段进行处理;对高风险和纳税评估中发现涉嫌偷逃骗税的纳税人实施税务稽查。

税收执法风险管理的基本架构
税收执法风险管理主要有风险规划、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和监控评价五个环节。
(一)风险规划
风险规划是税收执法风险管理的起点。通过制定风险规划,准确定位税收执法风险管理,明确税收执法风险管理的主要目标、主要原则,确立风险管理的主要流程、主要内容,开展环境分析,建立必要的运行机制以及明确各轮棚余层级在税收执法风险管理中的主要职责。确立一定时期内的重点工作、重点风险应对事项。
确定税收执法风险管理的主要目标:一是高效提升税收管理,推动税收改革和发展新战略的建立与完善,促进税收职责目标的达成;二是强化税务机关应对税收执法风险的决策、组织和控制能力,降低税收成本,减少不必要的损失;三是有效地促进税收执法外部环境的改善和纳税人税法遵从度的提高;四是提升税务执法人员的风险意识和风险处置能力。
(二)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运用因素分析法对税收执法行为进行动因分析,根据确定的主要、根本风险动因,对税收执法行为进行全面扫描诊断,对所面临的以及潜在的风险加以判断、归类整理,并对风险的性质进行鉴定,确定执法风险点的管理活动。风险识别的主要内容有:识别引起风险的因素有哪些,哪些是主要因素,以及这些风险分布情况。
通过构造因果分析图,对税收执法行为各要素、各流程、各环节、表现出的风险形式和排查出的风险因素进行特征归纳,定性分析风险动因,逐层寻找风险发生的因果关系,确定风险的根本原因和主要动因。
根据合理适度的原则,在构成风险动因的多项指标中选取了后续关联度、作业复杂度、监控制约度三个通用指标作为根本的、主要的风险动因,扫描考察所有税收执法行为流程,进行风险识别。根据工作量、人员分布等情况各地也可以适当增加风险动因进行识别评估。
后续关联度是指某项执法行为实质性触发、直接影响后续其他执法行为的广度和深度。如发票资格、优惠资格的确认、检查行为的实施等。
作业复杂度是指某项执法行为在实际作业中经过的程序、需要的材料和条件、证据的收集、数据和事实的确认对税务人员专业能力、态度以及时间等方面要求的高低程度。
监控制约度是指某项执法行为的启动、实施、结果等受和指到程序制约、标准控制、系统监控、人为管制的严密程度和适时性。对执法行为做与不做、怎么做、何时做、谁来做、作业标准、自由裁量权应用等有较为严格、规范、科学的监控和制约机制。
通过对税收执法行为的全面分析,重点是对工作流的分析,明晰税收执法事项经过的流程节点,把客观存在的和潜在的各种风险因素列出,建立风险因素清单。在此基础上,制定税务系统执法风险点、岗位、人员匹配表,形成完整的税务执法风险分布图。
(三)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指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运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对风险点进行估计和预测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损失程度,进行风险度量化、计算、排序、确定风险等级的管理活动。
在运用后续关联度、作业复杂度、监控制约度进行风险识别基础上,进一步细化评分规则,对上述三项指标发生概率进行数值量化,判断税收执法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后续关联影响范围越广、涉及后续执法行为越多、影响程度越深的,执法风险越高。反之,则执法风险越低。在具体量化时充分考虑某项执法行为是否是后续其它执法行为的前置条件、是否对后续执法行为带来实质性影响或者直接影响环节多少。
作业越复杂,执法风险越高。量化时考虑经过的程序多少、时间跨度长短、材料、证据事实多少、数据确认事务多少、作业技术要求程度等因素。
监控制约越严厉,执法风险越低。反之,则执法风险越高。量化是考虑是否有严格的环节间制约、是否有系统自动控制、作业标准详细程度、可复核性高低、监控频度高低等因素。
上述三个指标均按照三档标准区分,分别赋值3、2、1分。
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执法事项的历史表现情况进行发生概率的最终等次确认。历史表现来源于上级执法检查、监控决策系统、管理员平台适时监控、目标管理考核、执法责任追究等多渠道、多形式发布的数据,统计分析各类执法行为在一定时期内发生违法违规行为的频度,以修正执法风险发生概率的高低。对一定时期内未反映出有执法风险行为的赋值为1,发生违规执法行为的事项根据次数、追究层次、后果严重程度分档。
危害后果是指某项税收执法行为违反法律规定的情节轻重,带来的后果危害程度。此处表现为税务机关和税务人员可能承担的责任大小。根据违法税收执法行为可能产生的三种直接后果对执法行为的风险后果进行区分,即触犯刑法构成犯罪应承担刑事责任的、一般违法应受承担行政责任的、违反系统内部重大事项管理规定应承担管理责任的进行等级划分,分别赋予3、2、1分。
依据风险度=概率×后果这一通用公式,进行可能性和后果之间的计算,得到一张各类税收执法事项风险量化表。
根据风险评分将所有税收执法事项分为五个风险等级。级别越高,执法风险越大。级别越低,执法风险越低。高等级风险是应对的重点对象。一级风险可以容忍,不须应对。
(四)风险应对
从风险成因入手,各部门综合防范,齐抓共管,综合采取多种措施,提高风险应对效果。
风险应对综合教育、制度、监督、考评等措施。主要包括管理流程设计、确定组织结构、管理制度和标准制定、人员选配、干部培训、岗位职责分工、分离不相容职务、增加记录控制节点、交叉控制、复核抽检、细化落实风险管理的责任等。
在风险应对中,结合风险动因选取方法,规范风险应对的主要目标、主要方法、主要岗位、主要流程和主要内容,规范不同层级、不同部门、不同岗位人员的职责和任务。在风险动因上,属于人的因素,则通过教育培训提高其素质,增强其规范执法、严格履行职责的意识和水平。属于制度方面的因素,则通过上述方法加以制度设计和完善,通过程序制约和实体规范,完善制度建设,堵住漏洞。属于监控制约方面的因素,则通过增加复核程序、备案制、系统中增加监控条件和监控点等方法,实现及时有力的监控制约。
对不同风险等级的执法事项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低等级风险采取容忍态度,不予关注;二三级级风险由基层分局层面研究确定应对措施;四五级风险由县局层面审定风险应对方案。对于县局无权采取的措施如完善上级规章制度等,则通过提交建议的方法加以应对。
风险应对主要采取建立和修正制度的方法,通过变更流程制约方式实现。界定权力行使过程中的选择空间,减少环境中的各种风险和不确定性,把阻碍合作的因素减少到最低程度。
(五)监控评价
风险监控评价主要是指风险应对过程的跟踪监控和应对管理效果评价。
以风险管理办公室为主体,监控各层级、各部门、各岗位是否按照规范的风险应对策略和既定的风险应对方案贯彻执行,履行过程中存在哪些偏差,及时予以指出和调整。
风险应对结束后,要分析、比较已实施的风险管理方法的结果与预期目标的契合程度,以此来评判管理方案的科学性、适应性和收益性。按年对执法风险管理工作进行综合考核,根据考核情况对全局的执法风险管理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形成综合考核评价报告。考核评价风险管理各环节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全面反思制度、流程、方法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和薄弱环节,研究改进,不断完善。

希望以上内容能对您有所帮助,如果还有问题请咨询专业律师。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
第五十六条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必须接受税务机关依法进行的税务检查,如实反映情况,提供有关资料,不得拒绝、隐瞒。
第五十七条税务机关依法进行税务检查时,有权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调查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和其他当事人与纳税或者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有关的情况,有关单位和个人有义务向税务机关如实提供有关资料及证明材料。
第五十八条税务机关调查税务违法案件时,对与案件有关的情况和资料,可以记录、录音、录像、照相和复制。
第五十九条税务机关派出的人员进行税务检查时,应当出示税务检查证和税务检查通知书,并有责任为被检查人保守秘密;未出示税务检查证和税务检查通知书的,被检查人有权拒绝检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