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艺术片《罗曼蒂克消亡史》| 程耳导演拍尽了这个世纪所有温柔_百度...

如题所述

现在是北京时间凌晨1点,我想自己又喝多了。连着工作好些天想着放慢一个晚上,去鞭挞下咸鱼身:点开手机上的日历,好些飘红,发现去年年底的电影计划还没有做完(可能是作者太懒,连用ipad看电影都懒得排期)。准备了《罗曼蒂克消亡史》、《驴得水》、《房间》等一系列片子,捉摸着看完片子写个观后感,于是稿子又来了。
电影里充满了历史的战争、叛变、仇恨、罪恶... 人性的各种肮脏、扭曲、变态、伦理、正义、回归、寻找...无不耐人深省。《罗曼蒂克消亡史》时间发生顺序与李圆历史载入错综复杂,人物转场极具戏剧性,在视觉上也是端庄考究的,构图与叙事,足矣说明这是一部水准很高的艺术片。如果你看过一遍云里雾去不晓得导演到底想表达什么主题和意图,也没多大利害,我总宏庆觉得这种剧本需要反复嚼几遍,才能品尝文明和屠场的罗曼蒂克。
所以第一遍看完《罗曼蒂克消亡史》你不懵逼还是很不可思议的。
这注定是一部口碑两极,会引起极大争议的电影。其实这个也还算好,华语片最大的问题不是制作不够精良(当然这个问题也挺要命的),而是有想法的太少。《罗曼蒂克消亡史》就是一部充满了想法的电影。
至于想法是好是坏,这一次主要聊叙事和演员。
《罗曼蒂克消亡史》原来的片名叫《旧社会》,其实整个电影说的事情并不复杂,就是讲一个时代、一群人的变化,时过境迁之后的一声叹息。但是程耳这个导演太不老实了,他不单是在挑战观众,甚至是在挑衅观众。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普及一下,程耳是昆汀·塔伦蒂诺的铁粉,基本上昆汀的元素,程耳都用上了。
你看杜江演得童子鸡杀赵宝刚那段,先是两个人闲扯,然后暴力场面突然出现,中间还有一两下节奏停顿,最后达到暴力高潮,这是昆汀惯常的套路。还有就是一些细节的致敬,比如俯拍的上帝视角,比如死尸视角。也有一些恶趣味,比如对脚的迷恋(昆汀是大名鼎鼎的恋足癖),对暴力形式感的迷恋。这部电影的一些音乐是梅林茂的,但也有一些就是瞄着昆汀最喜欢的配乐大师莫里康内做的。
昆汀非常喜欢把电影的叙事打乱,也就是咱们老百姓平时说的倒叙、插叙,最典型的就是《低俗小说》和《杀死比尔》,昆汀利用这种方式调整故事高潮出现的时间和观众的心理预期,特别是《低俗小说》,违背时间线的叙事达到了反讽的效果。电影结尾约翰特拉沃尔塔迎着夕阳走出大门,看起来是好莱坞Happy Ending的俗套,但是其实在电影里,他后来的遭遇已经提前交代了,他被布鲁斯·威利斯乱枪打死在了厕所里。
《低俗小说》的反讽片尾
结构要起到帮助内容的作用才有意义。华语片里,《心花路放》做得很好,他通过叙事诡计,说明了爱情的荒谬,一开始你以为是黄渤新感情的开始,但后来发现那个所谓的新感情其实指向的结尾就是电影不堪的蔽扰握开头。我觉得这个电影是被评论界大大低估的,很多人看到了喜剧和段子,但是没看到宁浩骨子里对爱情的不信任。
程耳的《边境风云》和《罗曼蒂克消亡史》都打乱了故事顺序,《边境风云》还加上了小标题,而“罗曼”的粗剪版同样有小标题。这也是昆汀电影惯用的套路。
《罗曼蒂克消亡史》的故事分三部分,抗战爆发前五年,抗战爆发前夕,抗战结束后,1、2、3。电影的故事线是2、1、3,先把矛盾最尖锐的抗战前展现出来,然后回溯这些人之前的状态,最后讲结果。
这个顺序的调整其实是会带来很大争议的,是先看结果还是先看过程,两方面的支持者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理由。不知道大家怎么看,也欢迎告诉我。
还有一个很值得玩味的叙事策略,所有人物都是因为一场战争而发生了改变,而这个电影独独没有讲战争。打仗的时候,浅野忠信和章子怡在密室里啪啪啪,章子怡成了浅野忠信的性奴,然后故事就到了菲律宾的日军战俘营。对了,这个电影的英文名字是The Wasted Times,至于哪些时光是被浪费的,不说其实你们也应该知道。这一点,程耳的胆子真的很大。
程耳还有一个小花招,就是让不同的人,演实际上的同一个角色。最典型的就是杜江饰演的童子鸡,实际上就是年轻时候的陆先生,从这个角度来看电影,可能读解起来就没那么难了。特别说一下杜江,这个人物又狠又萌,有一种有趣的反差,特别是杜江杀人那段,节奏把握的很好,这个演员有前途的。不过砸的次数少了一些,估计也是审查不让。
还有,章子怡和浅野忠信啪啪啪,不就是杜江和霍思燕那段没有展现的部分吗?(我承认这段有点过度解读)
再来说说演员。
这部电影算是群戏,有名有姓的演员十多个,而且像钟汉良、韩庚这样的明星,基本上就是跑了个龙套。那么谁是这个电影的主角呢?
不是葛优、也不是章子怡,是那个日本人浅野忠信。一个讲抗日的华语电影,主角是个日本人,有意思,任性。
浅野忠信不光是因为戏份多,而且这个人物的描写最为全面立体。电影里有他在日料店做饭,在浴池洗澡,陪猫玩耍,在战壕等死等各种各样的细节,在一个角色这么多的电影里,只有浅野忠信拥有那么多独处的机会,这些戏份强调了人物的内心,再配合他杀人、啪啪啪、执行任务这些外化的动作。一个有里有面,丰满立体的人物就出现了。你看看浅爷对猫的态度,再看看他对其他人的态度,就清楚这是个什么样的人了。
葛大爷在首映的时候吐槽,自己和章子怡的戏不够多,“导演给剪的比较碎。”
这句话也说明了这个问题。因为人太多,电影片长有限。其实每个人的故事拿出来,都会是一个很好的电影,但是放在了一起,导演不得已就要做取舍。最后浅野忠信这个日本人基本上是从电影里自己长出来的,他的生命力最旺盛,以至于压倒了葛优和章子怡。
其实这么处理无所谓好坏,导演任性嘛。但是这部电影的人物那么多,是不是每一个都是有必要的,都是完全不可或缺的,有一些是否可以合并或者省略,个人觉得,是有这个余地的。有一些人物是不是一定要保留,也是有讨论空间的。
程耳这样的导演,坚持且任性,努力且强硬,我不知道为了这样的一部电影可以在大银幕上出现,他付出了多少努力。我也不知道他的各种坚持,最后是给这个电影加分,还是减分,因为这个电影最好的样子是什么样,恐怕我们都无法得知。
作者也很好奇,这样一个独特、各色的电影,是怎么通过华谊、英皇的绿灯系统,进入到商业片范畴制作发行的,这背后是什么样的故事呢?
这个电影我最喜欢的镜头,是战俘营里那群光着上身,脏兮兮的日本士兵,转着头对着画面看。
我觉得这个画面摸到了历史的影子。
勿忘国耻,勿失人心。
电影资料和部分评论来自新浪阅读和豆瓣电影
作者既兴所作,看历史,心安理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