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出生的宝宝为什么会得黄疸

如题所述

新生儿出现黄疸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症状,多发生在早产儿的身上,一般没有正常出生的早产儿容易患黄疸.生理性黄疸属于正常生理现象。由于新生儿胆红素的代谢特点,但是足月的新生儿就不会出现黄疸吗?不一定,根据调查显示大约有50%-60%的足月新生宝贝和80%以上的早产宝贝,在出生后2-3天就会出现生理性黄疸。这种生理性的黄疸对新生儿几乎没有什么影响,可以自行消退,家长因此不用担心.这种黄疸在4-5天达到高峰,仅有皮肤和巩膜(白眼球部分)轻微发黄。新生儿的身体.精神几乎没有什么大的影响.这样的黄疸一般会在2周左右自行消退。早产儿黄疸持续时间可能会稍微长一些,但一般也不会超过3-4周。生儿黄疸一般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两大类。如果宝贝被确诊为新生儿溶血症,一定要尽早治疗,绝不可以拖延。一般采用蓝光照射效果较好,如果溶性严重则要进行换血治疗。正常人体血液里含有一定量的色素物质,叫做胆红素,如因生理和病理原因使血液里的胆红素增高,皮肤、眼白等处就会发黄。如果黄疸在宝贝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一定要带孩子去医院,千万不要耽搁。因为,这种黄疸一般发展都很迅速,病情也往往比较严重般情况下,病理性黄疸则属于异常,一般与以下因素有关:细菌感染和新生儿败血症以及病毒感染如甲肝病毒、乙肝病毒、巨细胞.具体还要看医院医生的诊断.家长应该重视这种黄疸的危害.尽早治疗,以免影响宝宝的正常发育,影响宝宝的健康. 1.新生儿胎便(墨绿色) 估计孩子来到人世的第一次大便没少吓着父母,墨绿墨绿的一大堆,吓得爸爸们跑去叫医生。 刚生下来的宝宝,即使没吃一点东西,出生后6~12小时也会拉出墨绿色胎便。 不知道是宝宝体惜自己的妈妈,还是他们不愿意把自己每天周而复始吞咽的羊水弄脏,反正宝宝一定要从妈妈肚里出来后才肯拉自己人生第一次大便。积存了9个月的胎便必须借着频繁的排便才能清除干净,一般需要延续2~3天,每天3~5次,浓重的墨绿色才能消失。 胎便通常没有臭味、状态黏稠、颜色近墨绿色,主要由孩子在胎内吞入的羊水和胎儿脱落的上皮细胞、毳毛、皮脂以及胆汁、肠道分泌物等组成。这些与生俱来的东西很难洗净,有经验的老人会告诉孩子的父母,头几天一定要包纸尿裤而不是尿布。 专家提醒—这不是坏“臭臭”:早产儿排胎便的时间有时会有所推迟,这主要和早产儿肠蠕动功能较差或孩子进食延迟有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9-01

在医学上,未满月(出生28天以内)婴儿出现的黄疸被称为新生儿黄疸,主要症状是皮肤、粘膜、巩膜变黄,婴儿食欲不振、不安,体温也有可能上升。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常见病,临床上约85%的足月儿和大部分早产儿出生后1周内出现黄疸。新生儿黄疸主要是由肝功能不全、胆红素代谢异常、血液中胆红素浓度升高引起的疾病,可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

如何护理新生儿黄疸:

方法1: 晒太阳,让宝宝早上10点,下午4点晒太阳,这段时间紫外线不会刺激皮肤。晒10-20分钟即可。

方法2:通过多给宝宝补充水分,以及喝牛奶的量,能让宝宝更好的排出体内的胆红素。

第2个回答  2019-11-15
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时期,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以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为特征的病症。新生儿黄疸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
1、生理性黄疸:主要是因新生儿血胆红素增高引起。包括红细胞代谢快、数量多,肝脏能力低下,生后喂养延迟、胎粪排出较晚,肠道循环增加等,可加重生理性黄疸;
2、病理性黄疸:多因宫内高危因素,如缺氧、感染等,还有先天性发育问题,都可能导致病理性的因素存在
第3个回答  2019-11-25
黄疸
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究其机制而言可以分为五类:
1.
胆红素
生成过多
这是由于
红细胞
大量破坏(
溶血
)后,
非结合胆红素
形成增多,大量的非结合胆红素运输至
肝脏
,必然使肝脏(
肝细胞
)的负担增加,当超过肝脏对非结合胆红素的摄取与结合能力时,则引起
血液
中非结合胆红素
浓度
增高。此外,大量溶血导致的
贫血
,使肝细胞处在缺氧、缺血的状态下,其摄取、结合非结合胆红素的能力必然会进一步降低,结果导致非结合胆红素在血液中浓度更为增高而出现黄疸。
2.肝细胞功能低下或有功能肝细胞量减少
这是由于肝脏的
肝酶
功能低下,或者由于
晚期
肝硬化
、或暴发性
肝炎

肝功能衰竭
,肝内残存有功能的肝细胞量很少,不能摄取血液中的非结合胆红素,导致非结合胆红素在血液中浓度更为增高而出现黄疸。新生儿生理性黄疸也是由于这个原因。
3.肝细胞破坏结合胆红素外溢
在肝炎病人中,由于肝细胞发生了广泛性损害(变性、坏死),致使肝细胞对非结合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发生障碍,故
血清
中非结合胆红素浓度增高,而部分未受损的肝细胞仍能继续摄取、结合非结合胆红素,使其转变为结合胆红素,但其中一部分结合胆红素未能排泌于毛细
胆管
中,而是经坏死的肝细胞间隙反流入肝
淋巴液
与血液中,导致血清中结合胆红素浓度也增高而出现黄疸。这时
病人
转氨酶
多会升高。
4.肝内型
胆汁
郁积性黄疸
一部分病人是肝炎时因肝细胞变性、肿胀、
汇管区
炎性病变以及毛细胆管、小胆管内胆栓形成,使结合胆红素的排泄受阻,结果造成结合胆红素经小胆管溢出(小胆管内压增高而发生破裂)而反流入肝
淋巴
流与血液。还有一些病人是由于毛细胆管、小胆管本身的病变,小胆管内胆汁栓形成,或毛细胆管的结构异常,使结合胆红素的排泄受阻,结果造成结合胆红素经小胆管溢出(或小胆管内压增高而发生破裂)而反流入肝淋巴流与血液。也有些病人非全由胆管破裂等机械因素所致(如药物所致的胆汁郁积),还可由于胆汁的分泌减少(分泌
功能障碍
)、毛细胆管的
通透性
增加、胆汁浓缩、淤滞而致流量减少,最终导致胆管内胆盐沉积与胆栓的形成。
5.大胆管的梗阻引起的黄疸
肝内、肝外肝胆管、总肝管、
胆总管
及乏特壶腹等处的任何部位发生阻塞或胆汁郁积,则阻塞或郁积的上方胆管内压力不断增高,胆管不断扩张,最终必然导致肝内小胆管或微细胆管、毛细胆管发生破裂,使结合胆红素从破裂的胆管溢出,反流入血液中而发生黄疸。
2临床表现
第4个回答  2020-03-03
生理性黄疸
1.在生后第2~3天起出现并逐渐加深,在第4~6天为高峰期,第2周开始黄疸逐渐减轻。2.黄疸有一定限度,其颜色不会呈金黄色。黄疸主要分布在面部及躯干部,而小腿、前臂、手及足心常无明显的黄疸。若抽血测定胆红素,足月儿在黄疸高峰期不超过12毫克/分升,早产儿不超过15毫克/分升。3足月儿的生理性黄疸在第2周内消退。4小儿体温正常、食欲好、体重渐增、大便及尿色正常。
病理性黄疸
1生后24小时内即出现黄疸。2黄疸程度重,呈金黄色或黄疸遍及全身,手心足底亦有较明显的黄疸或血清胆红素大于12~15毫克/分升。3黄疸持久,出生2~3周后黄疸仍持续不退甚至加深,或黄疸减轻后又加深。4伴有贫血或大便颜色变淡者。5有体温不正常,食欲不佳,呕吐等表现者。
出现病理性黄疸时应引起重视,因为它常是某种疾病的一种临床表现,应积极寻找病因。此外未结合的胆红素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会通过血脑屏障损害脑细胞,引起死亡或留有脑性瘫痪、智能障碍等后遗症。所以一旦怀疑小儿有病理性黄疸,应立即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