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更好地进行小学语文阅读练习教学

如题所述

在以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始终处于不放心、不放手的强化训练,无论是识字、写作,还是阅读,都是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认为似乎这样才能让学生达到教师所期望的目标。岂不知,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这种教育教学方法实在是一种落后、不太实际的教学方法,大大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个性,阻碍了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因此,在近几年的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我努力把学生们放在教育教学的“主体”地位,充分让他们展示其自身的才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精心设计课前导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俗话说,一篇好的文章,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就如遇到了一顿美餐,让你垂涎三尺,美美地享受一番。同样的道理,一段好的导语,能引起学生阅读的极大兴趣。小学生对什么事物都怀有一种好奇心,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休的求知欲望。我就抓住他们的这种心理,精心设计阅读课文的导语,积极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它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合理提出阅读要求,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过深会挫伤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过浅容易导致孩子浮躁。因此,我在教学中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方针,一年级上阅读课文只要求孩子借助拼音读懂一句话,能用自己的话大体说出一句话的意思,我便予以表扬、鼓励。二年级时,我便要求学生不仅能读懂、读通一句话,而且要准确地理解与断句,有一定的感情,且能用自己的话较准确地理解一句话的含义。三、四、五、六年级时我便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把各句联系起来读懂一段话,直至一篇文章,能够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能从句与句之中体会作者的感情。
精讲多读,读出情感
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最反对的是教师无休止地讲授。这样做,孩子必起逆反心理,一般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我尽量做到精讲多读,在整堂教学活动中,我只当配角,不当主角,只当导演,不当演员,只传授孩子理解课文之方法,不包办代替孩子的主观意识。讲读课文我只引导孩子们理解难懂的重点句、重点段。阅读课文我则全权放手,让学生自读、自疑、讨论,遇到较难的先让他们互议,我再做适当点拨。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提高,知识水平和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升华,教学任务完成得轻松愉快。
创设意境,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适当地给学生创设意境,给他们提供阅读的背景,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深入了解,有助于学生很好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我在讲每篇课文前,都要充分准备与之相适应的意境,如优美的散文、古诗配以乐器、图画,记叙文配以课本剧,说明文设制电动课件等。这样一来,学生在各种特定的环境中反复读课文,既是一种欣赏,又自然而然地悟出了作者的情感,陶冶了情操。
总之,阅读训练的方法还有很多很多,这就需要我们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去发现,去积累,去实践,才能找到最为理想的途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