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宰相的权力有多大,为什么唐朝有那么多的宰相呢?

如题所述

三省六部制,始创于隋代,兴于唐代,将宰相权力一分为三。中书省(隋朝称内史省)负责起草政令,长官中书令,正三品,副长官中书侍郎,正四品上。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长官侍中,正三品,副长官门下黄门侍郎,正四品上。

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长官尚书令,正二品,副长官左、右仆射,从二品,下设六部:吏部、户部(李世民继位前称民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六部长官为尚书,正三品,副长官侍郎,正四品上。

理论上,三省长官中书令、门下侍中、尚书令同为宰相。但是,由于唐太宗李世民继位前曾担任尚书令一职,他继位后此职不再授予官员下,所以尚书省长官长期缺位。

与此同时,因为尚书省官员品级高于中书、门下二省,从制衡角度考虑,尚书省在权力上反而是最小的,只有执行权,无决策权。副长官左、右仆射很多时候只是作为荣誉衔。

如此一来,真正的固定宰相实际上就只有中书令、门下侍中两人。

按照正常程序,中书省起草政令,门下省审核。

但如果中书、门下二省意见不一致,势必严重影响行政效率。

于是,李世民在位期间,在门下省设政事堂,由中书令、门下侍中及部分其他官员共同决策。

皇帝任命参与决策的其他官员,被授予“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不是三品官的意思,而是“同中书、门下二省的三品长官中书令、门下侍中一起处理政务”的意思)。

这只是个差遣,这些官员本身的官职品级不会受到影响。

理论上五品以上官员都能够被授予这二者,通常情况下,往往是中书侍郎、黄门侍郎、六部尚书、侍郎等最有可能以这样的身份入相。这些人都被称为宰相。

政事堂原本设在门下省,武则天称制时,将政事堂迁往中书省,由亲信中书令裴炎掌理,取消了门下省的封驳权,从此,中书令成为首席宰相。武则天又一度将各机构、官职改名,中书省改称凤阁,长官中书令改称内史;门下省改称鸾台,长官侍中改称纳言;同中书门下三品改称同凤阁鸾台三品;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改称天地春夏秋冬六官。李唐复辟后改回原称呼。

玄宗在位期间,又采用中书令张说的建议,将政事堂改称“中书门下”,由原本的定期会议改为直接中书门下二省联署办公,进一步削弱门下省权力,并且下设六个堂,与尚书省六部的职权多有重叠,也削弱了尚书省的权力,是一种进一步集权的表现,原本三省分权的作用形同虚设。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13
因为皇帝觉得只设立一个宰相的话,那这个宰相的权力太大了,倒不如这样多设立几个,自然每个人的权力就小一点,这样就不用担心宰相不听自己的话,对于朝廷也有一个更平衡的发展
第2个回答  2020-11-13
掌管一个国家的内政,因为唐朝是宰相制度。宰相是古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职位并且掌握一个国家的所有政务,而唐朝施行了宰相制用来治理国家。
第3个回答  2020-11-13
宰相的权力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唐朝的宰相分为左右宰相,这样可以防止一个宰相的权力过大,危害统治,所以分权制衡。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