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品德

如题所述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怎么样培养一个乐于助人的孩子呢?

1、 营造温馨的家庭环境。什么样的家庭培养出什么样的环境,有些父母坚信爱孩子、教育孩子、鼓励孩子的作用,他们的孩子也总是乐于助人、更富有同情心、更为别人着想。这反映出孩子与父母间的关系更加牢固,同时也是父母拥有良好心境的结果。

2、 给孩子布置任务。为了让孩子养成助人为乐的习惯,前提就是要让孩子勤劳呀,家长们可以在日常的时候给孩子布置任务,比如说照顾小动物,打扫自己的房间等,让孩子养成勤劳的品质。

3、 培养孩子群体社交能力。乐于助人的孩子通常社交能力也不会差,家长们可以带孩子多多参加一些社交活动,邀请其他伙伴来家里做客等,让孩子在同学间更受欢迎,孩子自然也就越乐意分享、照顾他人。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一定要耐心对待啦!培养出一位乐于助人的孩子真是成就满满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3-31
多让孩子接触一些福利机构,培养孩子健康向上品质。让他懂得责任及感恩

免费领入学礼包有礼

现在入学礼包等你来领

    官方电话在线客服官方服务
      官方网站就业保障热门专业入学指南在线课堂领取礼包
第2个回答  2017-03-31
乐于助人是一种朴实的中国传统美德。它作为一种社会公德,一种良好的品质表现,成为人们推崇的行为规范。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此时,我们往往会有一种无助、失落的心情,这时的一声安慰、一双热情的手,或者微不足道的同情话都会令人感动。这不仅仅是帮助了别人一次忙,更是温暖了一颗心,复苏了一份希望。 所以,教师应该培养小学生从小乐于助人的思想品德。
可生活中有些人, 却在碰到麻烦事时公然“悄悄走开”。为什么呢? 可能是那些人认为这是最好的一种“处世哲理”。但若你遇到麻烦事, 别人悄悄地走开, 你又有何感想呢? 你肯定说现在人人都自私, 不易团结。若此下去 , 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不就消失了吗? 可见, 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思想品德是很重要的。
如果人人都献出一点爱,将不再会看到别人得不到帮助时焦急的脸庞,雷锋就是乐于助人的楷模。小学时的雷锋,乐于帮助人,在学校是人所共知的。有一天下大雨,河水淹没了小桥,一群一二年级的小同学,上学去不敢过桥,雷锋就一个个地把他们背过桥去。同班有个同学患了重病不能上学,他就组织队员前去慰问,还经常到她家里给她补课。同学小朱上课不专心,作业做得马虎,字写得歪歪扭扭。雷锋为了帮助他,放学后,情愿自己多绕点路,也陪着他一同回家,给他讲要努力学习的道理,教给他写字方法。雷锋就是这样永不停息地、全心全意地为人民做好事,难怪人们一见到为人民做好事的人就想起雷锋。如果每一个人都像雷锋叔叔那样乐于助人的话,就如一根金线将所有人的每一颗心连起来,这便是世上最美、最珍贵的一条项链了。
乐于助人也是生命价值的体现。巴金说过一句话:“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而不是在于接受,也不是在于争取”。乐于助人,帮助了别人也快乐了自己,通常心地善良、与人为善、经常帮助别人的人,自己心中也总存欣慰、愉悦的感觉。乐于助人的孩子时刻拥有一颗美好的心灵,从而形成热情豁达、活泼开朗的性格品质。时代要求祖国的花朵不仅要有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更要有良好的品德素养。所以,从小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思想品德也是必要的。这样,才可以挑大梁,负重任。
乐于助人更是和谐社会的一首诗。《雷锋之歌》的节奏敲击着我们成长的步伐。我们形成了一种理性的信念:“助人为乐”是人类文明绽放出的灿烂花朵,“助人为乐”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基石。教师应该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的人才,我们和谐社会和小康社会建设的步伐,才会迈得更稳、走得更快。我们应该把“乐于助人”四个大字庄严地写进自己人生的答卷。
培养学生从小乐于帮助他人的美德,对他们今后具有高尚的情操、健全的人格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那么,怎样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良好品德呢?
1、 从生活的点滴做起。
随时随地去关心身边的人,随时随刻去关心自己的家人。即使一次真诚问候,一次打扫卫生,一次雪中送炭,一次指点迷津,也都是实实在在的乐于助人的精神!

2、阅读一些鼓励助人为乐的书籍
现在越来越多的儿童读物关注培养孩子慷慨大方、乐于助人的行为。教师可给学生提供这样的故事类书籍,让他们随时阅读,并从故事中懂得助人为乐,做个爱学习、爱同学的好学生,进一步懂得做人的道理。

3.给学生布置任务
让学生在校园里或是邻里之间做点有益的事情,比如关心同学,孝敬父母,教更小的弟弟妹妹们做游戏,或者向不幸的孩子献爱心,这些都可以培养大多数孩子乐于助人的品质。

当然,并非所有的学生都能自发地去做这些事情,必须有老师鼓励他们,引导他们,甚至有时需要强迫他们,但只能是温和地强制,否则会适得其反。
4.创造和谐的班级氛围
有些教师非常注重创造和谐班级的氛围,经常鼓励学生的爱心行为,他们的学生就乐于助人,更富有同情心,更能为别人着想。同学之间互相感染,互相熏陶,感受着班级里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相互体贴的种种温情,从而培养了他们乐于助人的思想品德。

5.表扬学生乐于助人的行为
在学生完成志愿服务工作之后,或是帮助别人之后,教师要主动和学生谈论他们的感受,了解他们从中学到了些什么,并对他们的出色表现在班上公开表扬,起到榜样作用。
6.提供学生关心别人的机会
在学生的心灵世界当中,需要认同自己是班级当中有价值的成员,因此教师应尽量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关心和帮助他人的机会。比如同学的笔掉在地上帮助捡起来,朋友摔到了急忙扶起来,同伴的东西不见了帮着去寻找等。
要培养学生关心他人的良好品质,就要在学生身上培养起对他人的爱。通过各种具体活动和身边的小事,使孩子心地善良,能把别人的不幸当作自己的不幸,从心灵深处关心别人,对别人有同情心。
总之,乐于助人的品德要从小学生抓起,天真无邪的孩子是可塑的,他们的世界观和年龄正一道成长和成熟。因此,我们应通过系统的经常性的道德教育,让他们从小形成善良品德,养成扶危济困、乐于助人的行为习惯。这样,学生快乐、教师快乐,社会也会和谐地发展。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7-03-31
乐于助人是天性,不要培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