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孤城万仞山中的孤城是指哪个城?

如题所述

黄河派与黄沙派的争执焦点在于地点。汉武帝时期,国力鼎盛,继续开疆拓土,张骞“凿空西域”。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列四郡、据两关”,设置河西四郡,玉门关及阳关。玉门关与阳关,连通中原与西域,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孔道关口。因为西域输入中原玉石取道于此,故名玉门关,阳关在玉门关之南,故名阳关。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阳关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南的古董滩附近。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孤城在哪?孤城位置新议
阳关遗址

重大问题来了。黄沙派认为,玉门关在甘肃西部的疏勒河谷,戈壁沙漠,距黄河千里之遥,何来“黄河远上白云间”?并且认为,草书“沙”与“河”近似,经过多年以讹传讹,“黄沙”终成“黄河”。并有部分古籍作为佐证。

古人擅长书法,文人墨客皆敏感笔势笔锋,以书写传讹理由十分牵强。绝对古籍均记载“黄河”,极少记载的“黄沙”也不足为反驳的绝对凭证。另外,“黄沙直上”的话,黄沙漫天,又哪来的“白云”呢?也有悖于诗情画意的唐诗美学传统,为黄河派所诟病。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孤城在哪?孤城位置新议
著名诗人王之涣(来源|网络图片)

王之涣(688年—742年),字季凌,祖籍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王之涣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边塞诗人之一,与岑参、高适、王昌龄一同被世人称为唐代“四大边塞诗人”。其中,王之涣与高适、王昌龄,三人交善,并留有“旗亭画壁”典故。

作为著名诗人,王之涣擅长白描,白描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亦是千古绝唱。触景生情,赋诗咏志,祖籍晋阳的王焕之,熟悉西北边疆,擅长现实白描,绝对不会也不可能发生这种低级距离错误。

唐朝诗赋,文脉继承《诗经》“赋、比、兴”。前段铺垫比喻,最后才是点睛之笔目的所在。“春风不度玉门关”才是作者真正目的,所要表达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6-21
凉州词二首·其一
唐 ·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玉门关)
翻译: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将士何须哀怨那柳树不发芽,春风根本吹不到玉门关外。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06-22
由这首诗的最后一句是“春风不度玉门关”可知,“孤城”就是大西北的玉门城。(在今天的甘肃省境内)
第3个回答  2020-06-22
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释]
1.凉州词: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2.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3.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4.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
5.羌笛:羌族的一种乐器。
6.杨柳:指一种叫《折杨柳》的歌曲。唐朝有折柳赠别的风俗。
7.度:越过。后两句是说,羌笛何必吹起《折杨柳》这种哀伤的调子,埋怨杨柳不发、春光来迟呢,要知道,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啊!
[简析]
“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开元年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唐玄宗。玄宗交给教坊翻成中国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储蓄,更有深意。
三、四两句,明代的杨慎认为含有讽剌之意:“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升庵诗话》)中国古代诗歌向来有“兴寄”的传统,更何况“诗无达诂”,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可这样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
作者简介:王之涣(688-742),字季凌,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后迁居绛州(今山西绛县)。唐代诗人。
青海长云暗雪山①
,孤城遥望玉门关②。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③。
赏析
战士们有思家之绪,这很自然,因为他们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但战士的根本价值却在于他们是祖国安全的捍卫者。现在是这样,古代也是这样。
王昌龄的边塞诗有不少篇章就是表现战士们为保卫祖国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的。上面这首便是有代表性的一篇。
首句写边疆地理位置和环境。一个“暗”字,给人以沉重压抑之感。次句写形势的险恶,他们征戍在边疆前沿,回望祖国只见玉门关一座孤城。第三句写战斗的紧张激烈,语言概括而形象鲜明如见。末句代战士们立誓,正面地讴歌他们的忠勇。有了前三句的铺垫,战士们的誓词分量才显得更重。
应该指出,这并不是一首写实之作。从所涉及的地名看,相距不下千百里。青海湖在今青海省西宁市西,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敦煌县西,而唐朝的西域根本没有一个楼兰国,汉代的楼兰国在今新疆鄯善县东南。但是诗人为了表现守边战士的英勇无畏和爱国热忱,却把它们写到了一首诗里。这在诗歌创作中不但允许,而且是常见的,人们感兴趣的是诗中表现的思想和情趣,倘若非要胶柱鼓瑟地进行考证,那就未免多事了
注释:
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
玉门关:汉置边关名,在今甘肃敦煌县西。
楼兰:汉西域国名,在今新疆蜡羌县及罗布泊一带,此地代指唐西边境少数民族政权。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