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夏之防指的是什么?

如题所述

最有代表性的“夷夏之防”主张,认为华夷之间自然地理的阻隔以及经济文化的差距,使得中原王朝对“四夷”只能“备而守之”,所以中原王朝只能间隔“华夷”,排除“夷狄”于华夏之外。前文曾引用的唐朝史官在《晋书·刘耀传》中的一段“史臣曰”(“彼戎狄者,人面兽心,见利则弃君亲,临财则忘仁义者也。投之遐远,犹惧外侵,而处之于封畿,窥我中衅”),其实也源于班固的这一思想。按照这一思想,“中国”(中原)的统治者不应该因征伐“夷狄”而使中原百姓受到伤害,而“夷狄”也不应为害华夏,更不可挑战天下大一统的政治秩序,最好是两不相涉,各安其生。正因为对民族斗争的复杂性和长期性缺乏清楚的认识,历代思想家为统治者开出的最好处方就是“攘”和“隔”。

所谓“攘”,就是以武力拒之,因为在“夷夏”对立的格局中,“四夷”作为中国古代边疆问题的中心,往往波及到中原中心地位的稳定,所以,在民族矛盾激化,中原先进的文化受到冲击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张扬“尊王攘夷”的大旗,将“中国”团结于一个政治中心周围,共同应对边疆危机给华夏文化带来的冲击,进行“守塞”围堵、正当防卫,用武力将“四夷”排斥于华夏之外,以保卫华夏文明。历史上,秦始皇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汉高祖令樊哙守边而“不出塞”,皆为“攘夷”之实例。汉文帝时的做法更为典型,当时,即使匈奴大举寇边,汉朝也仅发车骑迎击,“令边备守,不发兵深入”,一俟匈奴退回塞外,汉方也随即罢兵,不予穷追,也就是说,只是“惩而御之”,而不主张进行战略反击或斩尽杀绝。

至于“隔”,反映在治边实践上,就是严格民族界限,即尽量将中原与边疆的“四夷”隔离起来,在二者之间严分畛域,各不相涉。

历代封建王朝为了间隔夷夏,采取了种种措施,如“修墙固塞”、断绝双方互市、绝和亲,等等。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修筑长城。自战国时代北方各国开始修筑长城“拒胡”开始,“修墙”几乎是历代封建王朝的共同事业。在从秦朝到明王朝的近二千年中,各封建王朝不仅在长城内外的广大地区设立过各种军事、行政机构,而且还多次建筑或修缮长城。秦、汉、隋、明几个朝代,所修长城皆超过万里以上。秦朝为达到“以墙制骑”的效果,在击退匈奴后即于边疆要地因险制塞,筑城设防以安边,所谓“秦始皇攘却戎狄,筑长城,界中国”。汉武帝以“挞伐四夷”著名,但为防御匈奴,也两次在北方修筑了规模宏大的国防工程——“边塞”。汉代的“边塞”是一个包括了城障、关隘、墩台、烽堠和粮秣武库等军事设施,具有战斗、指挥、观察、通讯、隐蔽等综合功能,并配置有驻军进行长期守备的线式防御工程体系。魏晋南北朝时,北魏为防御柔然,北齐、北周为防御突厥,也以长城设防。隋朝统一全国后,前后三次大规模修筑长城,以加强北边的防御工事,巩固边防,“缘边修保障,峻长城以备之”。唐朝前期,为防备东突厥南下,也曾在隋朝已有的边防设施的基础上,修建和增修边城,并在今内蒙古河套地区黄河北岸修建了三座“受降城”和一些附属设施。这些城池和烽堠的建筑,与其他王朝修筑长城,本质上并没有太大的区别。类似的城防建设,在唐朝后期甚至更多。明朝为防备鞑靼、瓦刺的进攻,更是大规模修筑长城,自洪武初年开始,历时200余年,修缮完成了长达1万多里的“边墙”。2000年4月我国文物专家还发现了建于明朝万历四十三年的苗疆长城,这一长城位于湘黔边区,南起凤凰岭与贵州铜仁接界处的亭子关,穿凤凰县南北,延伸至保靖县的喜鹊营,全长380余里。它的修筑历经明、清两代,前后延续400来年。历史上越是国力不振的朝代,如东汉、宋、明,以及各个王朝的末期,越是大讲“夷夏之辨”、“安内为先”,热衷于“修墙”与,“固塞”、建立多层次防御体系等,奉行消极防御的战略方针。

即使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也会沿袭修筑长城进行防御的办法。如女真族建立的金朝于灭亡北宋占领华北后,就曾在其北部边疆由东北(黑龙江)至西南(大青山)一千余公里的沿边地区设置堡戍,屯驻军马,进而连堡戍而筑长城,称为“界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7-24
“大防”就是今天说的根本原则、主要界限,古文中还有“礼教大防”、“男女大防”(意思就是封建礼教对男女之间所规定的严格界限)等,“防”就是指原则、界限。
“夷夏”最早出自《左传·定公十年》:“孔子曰, 裔不谋夏,夷不乱华。”
这句话是"华夷之辨"思想的具体反映,它具有以华夏为中心甚至歧视夷狄民族的色彩,同时又具有反对外来干涉、侵扰的性质。以儒家为主的知识分子,为了保护华夏文化不受杂染,定了两条原则,一是“华夷之防”,一是“用夏变夷”。而其后孟子对儒家民族思想最重要的发展,正是明确提出了"用夏变夷"的概念。
具体到“夷夏之大防”完整的整句话是谁先提出的,不敢胡说。只能说 1951年,陈寅恪撰写《论韩愈》一文时,在证明昌黎在唐代文化史上的特殊地位时有说道“……四曰:呵诋释迦,申明夷夏之大防。……”,至于陈寅恪是不是第一人,不敢确认。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