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日有哪些别称?

如题所述

冬至,又名冬节、大冬、亚岁、小年、履长节。冬至的起源悠久。人们将冬至称为“小年”,是因为周代建子,以十一月为正月,是新的一年的开始,秦汉又续沿其制,这个观念一直流传到今天。汉代改称冬至为“冬节”、“日至”。从南北朝至唐宋称冬至为“亚岁”或“岁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冬至为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在阳历的二十二、二十三日间。按照天文学的解释,冬至日太阳到达黄经纬度270度,阳光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短;其后阳光直射位置向北移动,白昼渐长。我国传统的阴阳观念则认为此日阴极而阳至,日南至,渐长至也。这些自然现象成为丰富多彩的冬至日活动的依托。

冬至的别称长至。也叫长至节。这是以自然现象为基础的别称。自夏至以后白昼渐短,到冬至达到极点,其后白昼渐长,因此冬至别称“长至”,意谓白昼之长将(已)至。白居易《冬至宿杨梅馆》诗云:“十一月中长至夜,三千里外远行人。”若将冬至视作节日,相应地也就有了“长至节”的别称。“冬至日,为‘长至节’。小学学生衣新衣,携酒脯,各赴业师拜。”

短至。也叫短至节。这也是以自然现象为依托的别称,只是解释的角度不同。

长至的解释着眼于“将来”,短至则相反,从“现在时”的角度解释冬至。

冬至日至短,达到短之至,故称“短至”。着眼于“现在时”的角度考虑,称长至的该是夏至,而非冬至。

肥冬。这是从习俗的角度认识冬至的。冬至早于年节,饮食丰饶,并且有酒、肉馈送亲友的习俗,故称。“冬至,拜节,或以羊、酒相馈遗,谓之‘肥冬’”

喜冬。与肥冬的着眼点及用意相同。冬至节亲友相贺、喜气洋洋,故称。

“冬至,谓之‘喜冬’。官率合属,前一日司仪,五鼓望阙拜贺,绅士家行拜贺礼。民间止以面饺祀天,遍奉家长。”

履长节。这是从自然和习俗两个角度认识冬至的,因为“履长”之意有两种解说。自然角度的解说谓时及冬至,日当南极,受影最短,律当黄钟,其管也最长,因有履长之贺,故称。习俗角度的解说谓冬至一阳生,白昼从此渐长,妇女在这天献履袜给舅姑,以示女红开始。“冬至为履长节,他处以是日祀祖先,惠俗不行此祀。”

豆腐节。这也是从习俗角度着眼而来的别称,只流行于个别地区。山西《虞乡县新志》:“各村学校于是日拜献先师。学生备豆腐来献,献毕群饮,俗呼为‘豆腐节’。”

亚岁。这是与年节相比较而生的别称。意思是冬至亚赛年节,和俗谚“冬至大如年”如出一辙。魏陈思王曹植《冬至献袜颂表》有句云:“伏见旧仪,国家冬至,……亚岁迎福,履长纳庆。”又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浙江临安》:“冬至俗名亚岁,人家互相庆贺,一似新年。吴中最盛,故有‘肥冬瘦年’之说。”

从冬至别称亚岁的习俗可知,探讨冬至名实,还该注意冬至与年节的比较。

在民间,将此二者加以比较的俗谚颇多,这些俗谚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冬至节俗的大众心理和社会生活基础。

冬至俗谚冬肥年瘦。这是从社会生活的角度来比较年节和冬至。据说此俗以江浙一带为最,其实北方此俗亦盛,“前引河北《怀来县志》即称”冬至拜节,或以羊酒相馈遗,谓之‘肥冬’。“在我国北方的绝大部分地区,一般民众一年辛勤劳作,是很少品味酒肉的。秋收之后,农事告竣,新谷入仓,乡村的糟坊(酒作坊)也就开始了一年一度的工作,炉火通红,酒漏滴香。而在小雪、大雪之后,年节准备工作开始,宰猪杀羊,厨溢肉香。冬至节在年节前,正是诸物丰饶之时,各家饮食自不待说,亲友贺节所携礼物也颇贵重。而当年节之时,诸物已或多或少有所消耗。就生活的肥瘦(旧时乡民谈菜肴的好坏,多以肥瘦、也就是肉的多少论之;推而广之,肉的多少或多或少也就意味着生活的好坏)而言,当然是冬肥年瘦了——一句俗谚,正道出了冬季乡土生活某一方面的状貌。

冬至大如年。也称冬至大似年,大冬大似年。这种比较和冬肥年瘦的比较基点大体是一致的,因此有人说:“十一月冬至节,丛火,把家庙、福祠、灶王,拜父母尊长,设家宴,亲戚相贺,与元旦一例。谚云大冬如大年,即吴中‘肥冬瘦年’之说也。”但是,两句俗语的比较事项却稍有些差别,“冬至大如年”更注重的是节日的礼俗,是说冬至与年节的礼俗活动相差无几,所谓“(冬至节)

诸凡仪文,加于常节,故有‘冬至如大年’之谣。“

九九歌与消寒围每当冬季来临时,慈爱而灵慧的母亲们给孩子吟出这样的歌谣:一九二九不舒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冰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犁牛遍地走。

这歌,便是几乎流传于我国各地的九九歌。

九九歌也叫九九词,全称应是“九九消寒歌”。按照我国传统的历法计算,从冬至次日开始数起,每九天为一个时段,这个时段便是与夏季的“伏”相对的“九”;共有九个时段,第一个九天叫一九,其后依次称二九、三九、…九九,合称“九九”,与“三伏”相对。整个冬季中,这九九八十一天气候较冷,此期过后,天气回暖,大地将春。在这较冷的“最难将息”时节,人们以九数之,屈指度日,因此叫“数九”;这一段的天气也相应地称“数九天”。屈指数日的人们比较闲暇,于是通过对天气寒暖、物候以及人事物事的观察,联缀了九九歌,广泛流传,以志数九消寒。据南朝梁宗德《荆楚岁时记》记载,当时已有数九之俗:“俗用冬至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为寒尽”。此处以冬至日数起,与现今历法不同,但可能是事实,后世志书也有谓冬至日起数九者。

九九歌的出现当较数九为晚,但到唐宋时已经很流行。清光绪14年刻本河北《东光县志》的作者就说:“至数九歌词,则自唐以来,颇著载籍。如陆泳《吴下田家志》、周遵道《豹隐纪谈人杨镇《丹铅总录入王世贞《宛委余编》、冯应京《月令广义》、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并有夏至、冬至数九两篇,大同小异。”宋人陈元靓《岁时广记》给这种论断提供了一定的佐证:“《岁时杂记》,鄙俗自冬至之次日数九,凡九九八十一日。里巷多作《九九词》、又云:”九尽寒尽,伏尽热尽‘。“宋代大文豪苏辙《冬至》诗还有”似闻钱重柴炭轻,今年九九不难数“的句子。

九九消寒歌全国大部分地都有流传,尤以北方为多。北方冬季严寒,所以九九消寒歌不仅名实相符,并且也有实际存在的意义。由于各地气候寒暖不一,人们创作时着眼点各有差异,所以各地的九九歌也就有些区别。以下南北对举两首:河北: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缘凌走;五九半,凌碴散;春打六九头,脱袄换个牛;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宽;八九不犁地,只待三五日;九九杨花开,以后九不来。

浙江:一九二九,相呼不出手;三九二十七,篱头吹好栗;四九三十六,夜宿如露宿;五九四十五,穷汉街头舞;不要舞、不要舞,还有春寒四十五;六九五十四,苍蝇躲层次;七九六十三,布衲两肩摊;八九七十二,猪狗躺海地;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刚要伸懒腰,蚊虫虼蚤出。

与九九消寒歌相对应的消寒习俗是九九消寒图。比起九九消寒歌,消寒图出现较晚。它有三个作用:一是记载数九后的天气,如阴晴风雪等;与此相对应的是占卜来年丰欠。

消寒图的形式很多。简单的是画纵横九栏格子,每格中间再画钱形,共得八十一钱,每天涂一钱,涂法是“上阴下晴、左风右雨雪当中”,民间歌谣谓:“上阴下晴当中,左风右雨要分清,九九八十一全点尽,春回大地草青青。”或者选择九个九画的字联成一句,放在格中,也是日涂一笔。一般选用的九画字联句有“庭(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徐珂《清稗类钞。时令类》载:”宣宗御制词,有‘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一句,各句九言,言各九画,其后双钩之,装潢成幅,日九九消寒图…自冬至始,日填一划,凡八十一日而毕事。“除以上的两种以外,更有一种”雅图“,是画素梅一枝,梅花瓣共计八十一,每天染一瓣,都染完以后,则九九尽,春天临。《帝京景物略》云:”日冬至,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日‘九九消寒图’。“更有韵致的是,妇女晓妆染梅。明人杨允浮《滦京杂咏一百首》咏及此俗,其自注云:”冬至后,贴梅花一枝于窗间,佳人晓妆,日以胭脂日图一圈,八十一圈既足,变作杏花,即暖回矣。“这种设计,可谓独出机杼,由梅而杏、由冬而春,季节的变换又与佳人晓妆的胭脂联系,真让人叫绝。无怪乎杨氏诗以咏之:试数窗间九九图,余寒消尽暖
初回。

梅花点遍无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

有的消寒图还有其他“附件”,一是联语,即在图旁标出有关的联句;诸如“试看图中梅黑黑。自然门外草青青”;有的是在图上印出九九消寒歌以附之;此外还有绘图、印俏皮话的,比如画“老虎拉碾子”,印歇后语“老虎拉碾子——不听那一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8-02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因此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当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详情
    官方电话官方服务
      官方网站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