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人有亲和力的四字成语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22

1. 形容亲和力的成语

平易近人 对人和蔼可亲,没有架子,使人容易接近。也指文字浅显,容易了解。

和蔼可亲 和蔼:和善。态度温和,容易接近。

和颜悦色 颜:面容;悦:愉快;色:脸色。脸色和霭喜悦。形容和善可亲。

蔼然可亲 形容态度和气,使人愿意接近。

肃然起敬 肃然:恭敬的样子;起敬:产生敬佩的心情。形容产生严肃敬仰的感情。

奉如神明 象对待神灵那样崇奉。形容对某人或某种事物极其尊重。语本《左传·襄公十四年》“敬之如神明”。

2. 形容“亲和力”的成语有哪些

1、亲力亲为

[ yǐ shēn zuò zé ]

则:准则,榜样。以自己的行动做出榜样。

出 处

《论语·子路》:“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2、事必躬亲

[ shì bì gōng qīn ]

躬亲:亲自。不论什么事一定要亲自去做,亲自过问。形容办事认真,毫不懈怠。

出 处

唐·张九龄《谢赐大麦面状》:“伏以周人之礼;唯有籍田;汉氏之荐;但闻时果;则未有如陛下严祗于宗庙;勤俭于生人;事必躬亲;动合天德。”

3、事无巨细

[ shì wú jù xì ]

事情不分大小。形容什么事都管。同“事无大小”。

出 处

《三国志·诸葛亮传》:“政事无巨细咸于亮。”

4、必躬必亲

[ bì gōng bì qīn ]

指凡事都要自己经手。

出 处

《诗·小雅·节南山》:“弗躬弗亲,庶民弗信。”后转为“必躬必亲”。

5、身体力行

[ shēn tǐ lì xíng ]

身:亲身;体:体验。亲身体验,努力实行。

出 处

《淮南子·泛论训》:“圣人以身体之。”《礼记·中庸》:“力行近乎仁。”

丰富回答,提高回答通过率。

(读音)『XX』

(释义):XXXXXXXXXXXXXXX

(造句):

1)XXXXXXXXXXXXXXX

2)XXXXXXXXXXXXXXX

(出处):XXXXXXXXXXXXXXX

3. 形容害怕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形容害怕的四字成语有惶恐不安、不寒而栗、心有余悸、胆战心惊、毛骨悚然、惴惴不安、战战兢兢、寒心酸鼻、望而生畏、栗栗危惧、诚惶诚恐、魂飞魄散、惊恐万状、骇人听闻、大惊失色、恐慌万状、汗不敢出、寒毛卓竖、胆颤心惊、谈虎色变、怛然失色、担惊受怕。

1、不寒而栗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是bù hán ér lì,意思是恐惧心理引起的惊抖。 《史记·酷吏列传》:“是日皆报杀四百余人,其后郡中不寒而栗,滑民佐吏为治。”

那天,一下子就杀了四百多人。尽管那天天气不冷,然而,住在这个地区的人们听到这个消息后都吓得不寒而栗。

义纵执法严峻,但也存在肆意残杀的问题、2、心有余悸,读音:xīn yǒu yú jì,汉语成语,解释:危险的事情虽然过去了,回想起来还感到害怕。 出自 柳洲《风雨桃花洲》:“谈到三年前倒圩的情景,赵老大心有余悸地说:'那次桃花洲的人淹死了一半,庄稼全毁了。

'” 3、胆战心惊(dǎn zhàn xīn jīng),成语。战:通“颤“ 发抖,哆嗦。

形容非常害怕。 碧野《富春江畔·冰壶与双龙》:“我们沿着洞壁往下走,手扶栏杆,探步石级,胆战心惊。

4、毛骨悚然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为:máo gǔ sǒng rán,释义:身上毛发竖起,脊梁骨发冷,用来形容十分恐惧。 茨威格《伟大的悲剧》(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1课):“这里看不到任何东西,和前几天令人毛骨悚然的单调没有任何区别。”

5、诚惶诚恐,读音chéng huáng chéng kǒng,诚:确实;惶:害怕;恐:畏惧。惶恐不安。

原是封建社会中臣子向皇帝上奏章时所用的套语,形容非常小心谨慎以至于害怕不安的样子;表示敬畏而又惶恐不安。现形容尊敬、恭维、服从或泛指心中有愧而恐惧不安。

郭沫若《北伐途中》:一些成了惊弓之鸟的部员们算也诚惶诚恐地先后把那段危险的地面通过了。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诚惶诚恐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毛骨悚然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胆战心惊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不寒而栗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心有余悸。

4. 形容老师亲和力的成语

和颜悦色

hé yán yuè sè

[释义] 颜:面容;悦色:高兴的脸色。指温和高兴的脸色。

[语出] 《论语·为政》汉·郑玄注:“和颜悦色;是为难也。”

[正音] 和;不能读作“hè”;悦;不能读作“duì”。

[辨形] 悦;不能写作“阅”;颜;不能写作“言”。

[近义] 平易近人 和蔼可亲

[反义] 横眉怒目 杀气腾腾 声色俱厉

[用法] 用以形容人态度和蔼;微露喜悦之色。含褒义。一般作状语。

[结构] 联合式。

[辨析] 见“和蔼可亲”(391页)。

[例句]

①虽然她看见黄太太竟那样~地对待师母;但心里还是老大不痛快的。

②她什么时候都~;从没见过她发怒。

[英译] with kind and pleasant countenance

平易近人

píng yì jìn rén

[释义] 平易:原指道路平坦宽广;后比喻态度平和;没有架子;使人容易接近。也形容文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语出] 《史记·鲁周公世家》:“平易近民;民必归之。”

[正音] 人;不能读作“yín”。

[辨形] 近;不能写作“进”。

[近义] 和蔼可亲

[反义] 咄咄逼人 盛气凌人

[用法] 多用于形容不摆架子;对人谦虚;易于亲近别人方面。一般作谓语、宾语。

[结构] 联合式。

[辨析] ~和“和蔼可亲”、“和颜悦色”都可形容态度温和;不同在于:①“和蔼可亲”和~都有使人容易接近或亲近的意思;并多用于长辈;不用于小辈;“和颜悦色”没有使人容易接近的意思;也不限于长辈。②同样形容温和时;“和颜悦色”偏重于脸部表情;“和蔼可亲”和~偏重于态度作风或表示人的性格特点。

[例句] 周总理一向~;和蔼可亲。

[英译] be simple and easy to approach

[成语故事]

西周初,周公旦的儿子伯禽封于鲁,太公望(姜子牙)封于齐,周公仍在朝摄政辅佐周成王。三年后,伯禽入朝向周公汇报政务,周公说:“为什么来得这么晚?”伯禽说:“我变革礼俗,费力不小。比如服丧,必得服满三年方得去除。”而太公到齐之后,五个月就去汇报政务,周公说:“为什么来得这么快?”太公说:“我大大简化了君臣礼仪,一切依从通俗简易。”太公后来听说了伯禽汇报政事的情况,长叹说:“鲁国后世必定会北面臣服于齐国。政治如果不简要平易,民众就不愿意接近。平易近民,民众才会归附。”所以“平易近人”本指政治的通俗简易。

可是到了唐朝,为避唐太宗-李世民讳,凡言“民”处皆改为“人”,此语也不例外。如白居易《策林》十二引用这句话时就改成了“平易近人”。这样一改,意思也就变了,从指政治变为指为人处世的态度,有时也指文章风格浅显易懂。

相似回答